APP下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2021-05-27盛洁瑾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3期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一带一路

[摘 要] 以在苏州高职院校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从气候环境、饮食习惯、公共服务、学习适应、消费观念等社会文化适应维度,以及思乡情绪、过度关注、语言障碍、心理落差等心理适应维度,对苏州高职院校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苏州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不适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从建设师资培训平台、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跟进软硬件配套支持等角度提出了苏州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苏州高职院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

[作者简介] 盛洁瑾(1979—),女,江苏启东人,硕士,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3-0179-06   [收稿日期] 2020-12-22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教育对外开放也在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持续增加。根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万名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长比例为0.62%,再创历史新高[1]。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留学目的国。其中,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名前15位的国家(见图1),除韩国、美国、日本、法国外,其余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江苏作为经济、教育和文化大省,近年来吸引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2014年,省教育厅研究出台了《留学江苏行动计划》(2014—2020年)[2],大力促进江苏省留学生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该计划提出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及资源条件,努力创建以南京为中心、蘇州为中心及苏北三个区域外国留学生规模增长极。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风景秀丽,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是沿线国家重要的留学地之一。该计划也鼓励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推动各国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一环[3]。

苏州的高职院校具备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能为留学生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然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成为影响来华留学生适应在中国求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如何使在苏州高职院校求学的留学生更好地适应苏州本土文化环境,解决文化冲突产生的矛盾,是本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苏州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

(一)基本概况

本研究向苏州职业大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百年职业学院和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等九所目前有在校留学生的高职院校发放教师版及学生版网络调查问卷,共回收教师版有效问卷11份,学生版有效问卷127份。

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占63%(80人),女生占37%(47人)。年龄跨度从17岁至30岁,主要集中在19~22岁年龄段。分别来自孟加拉国、柬埔寨、刚果(布)、法国、印度尼西亚、科特迪瓦、老挝、莱索托、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南非、塔吉克斯坦、蒙古和泰国等国家[4]。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有已在本科类院校就读的学生,也有刚完成高中(职业高中)学业的学生。其中54%的留学生来华不满一年,32%的留学生来华一年多的时间,超过两年的留学生仅占14%。超过三分之二(68.5%)的学生来中国之前从未学过中文。

为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苏州各高职院校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开设了“汉语”(含中国概况)等语言文化必修课,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苏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提供多种文化支持: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开展苏州城市文化体验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开设多元化的语言课程[5] (P101-103)。

此外,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随机抽取10名来自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蒙古及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补充。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从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两个维度对苏州高职院校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分析。

(二)社会文化适应现状

1.气候环境。苏州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景色优美,环境宜人。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高达87.4%的留学生认可苏州的气候舒适宜居。部分留学生对比了苏州和自己故乡的气候,在访谈中表示觉得较难适应苏州的天气。

(印度尼西亚,小艾)因为我的国家只有两个季节,这里有四个季节,冬天太冷了。之前我们的宿舍离上课的地方比较远,冬天很冷,要穿很多衣服,所以觉得很不舒服。

也有留学生对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气候现象表示出兴奋与向往。

(柬埔寨,小陈)我来中国之前,我觉得中国的天气很好,因为我以前知道中国冬天要下雪,2018年我来到中国,看到真的下雪,真的漂亮,很开心。

2.饮食习惯。中国是个美食大国,全国各地有不同的菜系、不同的口味,苏州饮食偏甜。大多数留学生选择在学校食堂用餐,如今高校的食堂菜式丰富,口味多样化。调查中约57%的同学觉得食物味道一般还能接受,三分之一的同学觉得非常美味,只有5%的留学生认为完全不合自己的口味,还有4位同学表示食物虽然可口,但由于宗教习惯,他们不能食用。(见图2)

访谈中,所有留学生都表示,刚来中国时不习惯中国的饮食,但现在能接受。有学生对从未尝试过的美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柬埔寨,小孙)我一位在超市工作的中国朋友,给我送了龙虾,龙虾在我们国家没有。这个东西从来没有看过,我觉得很奇怪,看上去有点害怕,可是我吃了一口,呀,好吃啊。而且我的这个朋友中秋节的时候给我送了月饼,我们国家也没有,甜甜的很好吃。

3.公共服务。苏州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超过三分之二的留学生认为交通非常便捷。87%的留学生出行使用地铁、公共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其中乘坐公共汽车的学生最多,占50%。

访谈中,留学生对参观公园、博物馆和参加文化社团等体验活动赞不绝口。

(缅甸,小苏)老师带我们去公园、博物馆参观很开心。公园很美丽,博物馆很有意思。

所有留学生都非常羡慕中国快捷的网络购物及支付方式,对支付宝、微信、淘宝等应用如数家珍。但同时也表示这些优良的服务并不足够友好,比如很多公共服务设施只有中文或中英文指示或说明,对于中英文都不会的留学生来说造成很大的困惑。

4.学习适应。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是否适应中国的学习模式是很重要的方面。首先,学校的课程安排,包括上课时间、课程设置等与自己国家原来的教学安排不一样的时候,需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

(缅甸,小张)我在缅甸的时候9点开始上课,晚上很晚睡觉。可是中国很早就开始上课,我一开始很不习惯。现在我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

其次,受访的多名留学生都表示中国的学生非常勤奋,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划,从中国学生身上学到很多。

(印度尼西亚,小毛)中国人一直在努力,有很好的习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要制订计划,规划时间。我常常看到中国人在各种地方阅读,比如乘坐地铁或者买东西的时候。有一天,我在路上看到有个卖水果的人,一边阅读一边卖水果,我觉得他真努力啊!

5.消费观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与以往大量研究中的欧美及经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情况不一样,来源国本国经济发展与中国有较大的差距,苏州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城市,生活水准与消费较高,给留学生生活与心理带来的冲击与落差较以往的研究更大。

问卷数据表明,约59%的留学生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1000至2000元月收入的学生约占29%,3000至4000元月收入的学生仅占2%。约有30%的学生得到政府或学校提供的奖学金,此外,主要依靠家庭支持(约64.6%),仅有不到5%的学生靠自己打工挣钱(见图3)。超过一半的留学生成为月光族。

(柬埔寨,小孙)我很穷,我爸爸给我不到一千元一个月,一天吃三顿饭只能30元,最高40元,不能吃好一点的食物,可是,吃了饭,我没有钱,不能购买其他需要的东西,因为苏州的消费太高了。

(三)心理适应状况

1.克服思乡之情。离开祖国,来到异国他乡求学,思乡是难免的。所有受访的留学生都承认想念家人朋友。现在的通信设备及网络非常便捷,因而他们随时可以与家人保持电话或视频沟通。如果不能及时与家人取得联系,留学生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转移思乡情绪,如踢球、学习、摄影、观影、和中国朋友聊天、约朋友出去玩等。

2.应对过度關注。由于部分留学生因肤色、容貌、穿着与中国人有显著差异,在公共场合容易引起他人的过度关注,给留学生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受访的与中国人外貌有显著差别的留学生们普遍表示有被他人长时间盯着看及小声议论的情形,但并不介意。

(印度尼西亚,小何)我们穆斯林女性是戴面纱的,我很喜欢我的面纱,非常舒服!可是和我的朋友们出去玩的时候,经常有人会看着我们,并且偷偷给我们拍照。现在已经习惯了,不生气。在我们的地方,看到外国人也很惊讶,会看,一样的。

3.克服语言障碍。融入新的文化环境,能否顺畅地交流沟通是适应新生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留学生而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问卷调查数据表明,68.5%的留学生觉得留学生活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不通。本研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留学生来中国之前从未学过汉语,对英语也并不擅长,这给他们的文化适应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柬埔寨,小孙)我来到中国的时候,一点点中文都不会,中国人看到我们外国人,认为外国人一定会讲英文,就来和我们讲英语,但是确实我不会的,只会一点点英文,后来才慢慢来,慢慢来,我就跟他们说我的英文不大好,你的也不大好,我们就一起学习吧。

4.应对心理落差。留学生身处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内心彷徨,期望自身权益能得到保障,期望拥有更加周到和完善的服务,一旦与期望值不一样,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到个人的文化适应过程。

三、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上述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影响苏州高职院校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不少。既有留学生个体的认知方式、来华目的和期望、语言能力、文化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环境,如母文化社会和目的国文化社会的差异、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随着《留学江苏行动计划》的不断推进,苏州高职院校开始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以苏州为中心的增长极(辐射南通、无锡和常州)留学生规模也是稳步提升。苏州的高职院校具备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能为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然而,与本科类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办学层次较低,双语教学师资欠缺,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对后期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目前,苏州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的入学门槛低,入校时对汉语水平没有要求,90%以上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入校专业课测试,从而造成高职来苏留学生生源质量一般。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高职留学生来华前没有学过中文,或汉语水平较低。苏州高职院校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时,汉语授课专业需通过汉语水平3级或4级的考试(HSK3/HSK4)。然而,即便经过一年的汉语言学习通过了汉语水平等级考试,高职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与专业课学习要求仍有距离,尤其是插班与中国学生共同上课的专业。这给留学生后期专业课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

苏州高职院校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受到个体以往学习习惯的影响,学习主观能动性并不强,学习中国语言或文化的方式主要是上课时听老师介绍(46%),其次是与一些中国学生的交流(39%),只有14%的留学生主动通过网络与书籍来学习。

受访的留学生普遍认同中国学生学习勤奋,值得学习。在深入访谈的10位学生中,8位同学表示因为语言障碍不敢主动与中国人交流,多为对方主动沟通。留学生们更倾向于联系自己本国的学生,在中国形成新的本国朋友关系网,在新的安全社会网内,留学生们能完成他們沟通的需求,就没有了强烈的与留学所在国当地人沟通的愿望,这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也造成了一定阻碍。在深入访谈中,就有两名已经学汉语超过一年的留学生只愿用英文回答,拒绝用中文答题。

目前,苏州各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的归口管理部门各不相同,有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门下设的留学生管理办公室,有独立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学院或中心,也有相关专业院系独立进行管理,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侧重点不同,来自同一国家在不同高职院校学习的留学生互相进行沟通交流,对比各自学校留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不及其他学校的地方会产生心理落差,这也给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带来一定的影响。

高职院校与其他本科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并不相同。高职院校更倾向于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一线,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苏州各高职院校培养来华留学生的目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学生;服务学校国际化工作需求,提升学校知名度和排名;培养能在国际舞台的各个场合用汉语进行沟通和对话的学生;培养身心健康,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学生(见图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快,中国政府能提供奖学金支持,高职院校有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且对中国文化也感兴趣,期望学成归国后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四、对策与建议

跨文化适应是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求学时所需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留学教育所需关注的主要问题。如何帮助苏州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克服跨文化适应的障碍,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中来?如何培养出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的应用性、技术性创新人才?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搭建留学生师资培训平台

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最基本的工具,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比本科院校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短期内留学生语言教学和专业课师资难以跟上。

1.建设具备对外汉语教学资质的教学团队。从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视野来看,要从顶层设计上做好长远的师资培养规划,并配套政策支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获取由国家汉办颁发的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形成教学梯队。各高职院校的留学生工作应配备具有资质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队伍,并定期进行语言及政治培训。

2.开展教师生源国研修项目。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职留学生来华前大多不会中文,英文水平也不高。一年的时间内很难把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从零基础提升到听懂专业课的程度,对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造成很大影响。建议试点在苏州高职院校中留学生来源最多的国家开展教师研修项目,学习生源国语言,了解生源国文化及专业发展情况,从而更精准地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3.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目前苏州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数虽多,但分散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部分学校留学生项目开设较晚,经验不足,可以依托平台,向其他高职院校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教师们定期沟通交流,了解最新教学资讯,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帮助留学生提高学业。

(二)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留学生到一个新的国家求学,除了学习语言及专业技能知识外,还需了解并深入该国文化。文化认同不仅能促进留学生的个人发展,帮助其更快适应新的环境,也有助于两国文化交流互鉴,实现多元文化融合。

1.开展城市文化体验活动。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留学生参观众多藏品精美的博物馆、美轮美奂的园林,使其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丰富其文化生活,加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切身体会。

2.开展校际文化交流。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承担着文化交流的使命。苏州各所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不少专业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苏州本土文化紧密结合并发扬光大。目前,来华留学生在苏州高职院校的分布比较分散,我们可以依托各校专业优势,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校际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留学生体验更多的中国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结交更多的留学生朋友,加快跨文化适应进程,也能有效推进国家传统文化和城市本土文化(吴文华)的传播。

(三)修订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苏州高职院校留学生规模的不断壮大,为进一步规范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各校应与时俱进,按照《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结合留学生的基础和目标需求,重新修订本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1.增设文化课程。各院校可在必修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课程之外,增设中国概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等课程,契合语言课程,力求在浸入式的教学环境中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提升语言能力,能与他人顺畅交流,能听懂专业课的教学,有效缓解学习压力。

2.开展个性化教学。由于留学生入学时的学业水平及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的个体差异,统一进度的教学不能满足每个留学生的需求。学校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开展个性化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留学生毕业标准。为避免留学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高职院校应提高毕业标准,并在留学生入学时,帮助他们了解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获得规定的学分才可顺利毕业。引导留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只有留学生有了内在的动力需求,才能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留学生活。

(四)跟进软硬件的配套支持

1.改善硬件设施。各高职院校应为留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学习、安全保障。尊重来华留学生的风俗习惯,适当建设或改造留学生宿舍、教室或活动中心,解除留学生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使其尽快融入学业中来。

2.提供学业及生活帮扶。留学生所在各高职院校应安排专门的留学生工作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或建立中外学生联谊社团,全方位给予留学生人文关怀,及时了解留学生的需求。如对气候、饮食的适应情况,对各项公共设施的使用介绍,并及时帮助留学生解决学业及生活上的困惑;对经济情况不佳的留学生,学校可以提供勤工助学工作机会;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食堂可以开设穆斯林窗口,等等。通过这些社会支持活动,帮助留学生加快克服文化不适应的状态。

3.加强心理辅导。高职院校应定期联系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纾解他们因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而产生的心理不适应症状。留学生所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需及时关注留学生的心理状态,加强沟通交流,了解留学生的心理动态,向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及时反馈,多方共同努力,一起提升留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4.推进趋同化管理。跨文化适应归根到底是自身对新的文化环境的认同及被新环境接纳。在帮助留学生度过最初的文化不适应期后,高职院校在尊重来华留学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应逐步推进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帮助留学生从“高人一等”“另眼相看”的氛围中脱离出来,真正融入中国高校的教育中来。

五、结语

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盛,“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迎来了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这对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院校需充分研究高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及特点,制订相应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提高留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积极促进来华留学生跨文化融合,培养出一批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今后中外文化交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2019-04-12)[2019-10-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2]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留学江苏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4-07-21)[2020-11-20].http://jyt.jiangsu.gov.cn/art/2014/7/31/art_38765_3245111.html.

[3]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EB/OL].(2019-09-27)[2019-10-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909/t20190927_401273.html.

[4]已同中國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EB/OL].(2019-04-12)[2019-10-18]..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roll/77298.htm.

[5]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Abstract:  Taking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 Suzhou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students is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climate, eating habits, public service, learning adaptation,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other social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dimensions,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dimensions of homesickness, excessive attention, language barriers and psychological gap.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ross-cultural maladjust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Suzhou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in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structing teacher training platform, building up cultural exchange platform, revising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strengthening software and hardware support, etc.

Key words: Suzhou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猜你喜欢

跨文化适应一带一路
在邕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的实证研究
对Colleen Ward双维度模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留德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