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乡土中国》为例谈“微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1-05-24孟晓静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微课

孟晓静

摘 要 新媒体时代,“微课”作为传统课堂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其优势愈发明显。本文以《乡土中国》为例,探讨了“微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微课”“巧、精、准”的优势,将其和整本书阅读有机融合,灵活运用于课堂激趣、方法指导、阅读推进、阅读检测和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中。见“微”知“著”,可以极大地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微课”;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提出:“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引导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学习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新媒体时代,教育信息化和在线化趋势日益发展。集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为一体的微课作为传统课堂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其优势也愈发明显。“微课”不仅微在移动终端的便捷形式上,还微在“巧、精、准”的内容设计上。

下面就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为例,谈谈新媒体背景下“微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趣:巧借“微课”设情境

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产生心理期待,因而课堂激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集影像和声音元素为一体的“微课”视频,便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乡土中国》属于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是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會特点的学术著作。在导读入门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充分利用“微课”情景化的特征,精心录制了新书推介“微课”——《我的村·我的根》(见图1),放在课前巧妙导入,旨在激发学生对未知文本的阅读期待。

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聚焦几类乡村社会的典型现象,关注并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微课”从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入手,列举了同村同姓、同乡同工、同族同俗等乡村社会中的几类典型现象。用动画连缀的朱家湾、杨家甸、小李屯、王家庄等具有乡土特色的村名;用高清图片呈现的浩浩荡荡、进城务工的摩托大军;用视频剪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这种直观又形象的信息呈现方式,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同时,思考其背后的本质,而这些本质在《乡土中国》的相关章节中,费孝通先生都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在微课中,现象与书中相关理论一一对应,一个简短的“微课”便实现了学生已知与未知的沟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明法:精用“微课”举纲目

紧凑、简短的“微课”,如果单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存在,便不足以显示“微课”的优势。回归到课堂的本质,用更加凝练的语言、更加精巧的方法,撬动复杂的学习内容,才是我们制作“微课”的主要目标。《乡土中国》作为社会学方面的经典论著,有着较强的学术性和逻辑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方法和经验,进而提高阅读此类整本书的效率。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讲稿集,共十四章,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会发现章节间是有联系的。鉴于此,教师需引领学生梳理各章节的概念以及章节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深入理解文本,进而丰富学生阅读与鉴赏的经验。抓核心概念、绘制思维导图不仅是阅读本书,也是阅读其他学术类著作常用的方法。因而,在方法指导课的设计中,笔者利用“微课”知识点专题化的特点,针对这两种阅读方法,录制了《无与“伦”比》和《一图带你看一书》两节“微课”。

“微课”《无与“伦”比》重在指导学生如何抓核心概念来理解文本。以《差序格局》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两章为例,从《说文解字》中的“伦”字入手,引出这两章的核心概念,然后用图示、表格、动画等方式比较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英美家庭与中国家庭、保甲制与街坊、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爱无等差与人伦差序这几组概念的不同之处。声音和图画相辅相成,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明了。学生观看“微课”后既学到了抓核心概念的方法,又纲举目张,理解了书本内容,一举两得。

三、释疑:准以“微课”攻难点

“微课”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课”,也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从“不知”到“知”,再从“知”到“行”。要完成这一飞跃,就要求“微课”制作时不仅要在形式上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更要在内容规划上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准确定位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微课”“微”有所指、“微”有所用。《乡土中国》学术专业性较强,阅读障碍多、难度大。即使是专业人士,阅读起来也要颇费一番工夫,何况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生活阅历,都匮乏得很,阅读本书对他们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不能及时给予解惑,可能会大大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为此,在阅读推进课中,笔者利用“微课”可移动学习的特性,针对书中的难点录制了相应的系列微课(见图2),以供学生在阅读进程中随时观看。

如:《礼治秩序》《无讼》这两章的核心概念是“礼治”和“无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对“礼治”文化、“无讼”思想更是知之甚少。笔者结合学生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录制了助读“微课”《“息讼”本平常》。课中引经据典,对核心概念进行拓展、延伸,解读“礼治”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息讼”思想,以及诸子百家对于“息讼”的不同方式,如:儒家以德息讼,道家无为息讼,法家以刑息讼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乡土社会崇尚“无讼”的原因,即:“无讼”是理想的礼治状态,中国传统社会往往通过“息讼”来实现。本节“微课”实现了大量阅读资源的有效整合,溯古视今,探究乡土社会崇尚“无讼”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原因,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

此外,《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完成之后,笔者还制作了检测性“微课”《乡土在我心》以及展示性“微课”《我“行”我秀》,分别用以检测学生阅读效果,展示学生阅读成果,在检测和展示中体现了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

“微课”内容精炼、学习便捷、制作周期短。笔者因需而作,充分挖掘“微课”“巧、精、准”的优势,将其和整本书阅读有机融合,灵活运用于课堂激趣、方法指导、阅读推进、阅读检测和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出整本书阅读所要求的“读中学、读中思、读中用”的学习理念。见“微”而知“著”,新媒体背景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微课”,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本文系安徽省电教课题“新媒体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有效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编号:AH201824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安徽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微课:支持学习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