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要关注三美:美读·美境·美感

2021-05-24潘成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美感古诗词阅读教学

潘成红

摘 要 “审美鉴赏和提升”是语文阅读教学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古诗词的含蓄美和抒情美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试着从古诗词的语言特点谈一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重“美读、美境、美感”,帮助学生打开解读古诗词的思维之门,实现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 古诗词;阅读教学;美读;美境;美感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注重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探究传统古典文化中的精髓。教师注重古典诗词教学,深入地解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语言感知,提升审美情趣,发展思维能力。在一线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纠结于古典诗词语言表达的特点,出现了一些问题:1.重视技巧,忽视内容。许多课堂机械地讲解答题古诗词的技巧,注重方法的死记硬背,缺少对文本的解读,使得学生面对陌生的古诗词无从下手。2.理解错误。许多教师将古诗词的教学等同于文言文的教学,在课堂上注重文言翻译,缺少对古诗词语言美的赏析。3.注重活动,轻视内涵解读。许多课堂注重设计许许多多的活动,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缺少了对文本的内涵深度挖掘,致使课堂缺少深度,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笔者认为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它通过精髓的语言表达精深的内涵。所以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回归古诗词以“语”为核心点,注重美感的激发,从而有效地进行古诗词的深度阅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定向美读,形成形象思维

何为美读?顾名思义,就是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恰当地运用美读,并且得其法,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和精髓,形成形象思维。

首先,注重古诗词的形美,进行定向美读。经典的古诗词注重形式美,往往表现叠词之美,修饰之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文本情感的特点。比如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唱三叹、长短结合、韵律优美。所以,教师需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古诗词的形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美读,从而形成感性思维。比如,在学习《蒹葭》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反复地朗读,唱吟出文本的语言美。比如,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蒹葭》叠音的味道,领悟“双声”效果。还有的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第一小节ang韵,是洪声韵,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激动憧憬之情,下面两小节是i韵,表现的是哀婉低沉的情感。

其次,借助美图,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不同类型的行为,从而体会出文本的思想内涵。在古典诗词中作者为了抒发情感,往往将所咏之物,所写之景,以及意象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教师需要借助美图,帮助学生形成形象化的思维感官,从而体悟出客观物象所表现出的主观情意。比如,我们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涉及的十二个意象进行罗列,然后让结合意象,用自己的语言组成画面,并且将其拍摄成MTV,为其写脚本。比如,有的同学根据文本中的意象,断定是一位“游子、士人”的形象,于是为其构图。具体如下:骑着一品瘦马的游人,在夕阳西下,瑟瑟的西风中踽踽独行,一旁的枯藤、老树加上那昏鸦,游人眼中透着点点忧伤和抑郁。由此可见,学生文本中丰富的意象通过自己的言语转化为秋风瑟瑟、人在旅途的断肠图。教师借助美图的构造,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唤醒美感,形成形象思维。

二、创设美境,提升发散思维

首先,创设美读的言语情境,做到入乎其内。由于古诗词运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含蓄的情感,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创设一定的言语情境,打开学生发散性思维。比如,我们以《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言语情境: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抢掠的季节。这一个季节同样也流淌着一往无前的英雄之气,就正如今天作品中的这位英雄。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诗文,从而走进一种萧瑟而又宏大壮阔的背景之中,体会士气之壮,战心之烈,征意之雄。

其次,创设美读的问题情境,做到出乎其外。在阅读当中,教师需要注重一定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经典古诗词的内部,洞察文本的内涵。比如,在学习《爱莲说》的时候,我们可以扣住文本中“莲”,让学生思考:“莲”的可贵之处在哪里?教师补充作者周敦颐创设《爱莲说》的背景,周敦颐此时四十六岁,遥想当年,幼儿失怙,十四岁的时候投靠舅父郑向,郑向是衡州成中的大学士,才学横溢,见到周敦颐痴情于莲花,所以就挖掘一处池塘。正值少年的周敦颐,每天徜徉在荷花池中间读书习字。多年之后他考取功名,辗转江西、湖南等地,广泛涉猎,始终坚持莲花的高洁自守。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去展开思考,激发思维,從而得出:“莲”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在什么情境下,我们都要坚守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做人需要学会像莲花一样虽然根生淤泥,却要独立不染;在人生得意之时,我们需要庄重而不妖。由此可见,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打开思维的闸门,让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的情感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体悟美感,形成理性思维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提升到理性思维,从而透过文本的表现走向文本的内核,探究文本的内涵。

首先,替换关键词,感受语言力量,形成理性思维。古典诗词语言较为精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置换生动、优美、华丽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感,提升思维的深度。在文本语言的替换中,学生进行前后比对,感知文本语言的不可替代性,进而感受古典诗词融语言、思想的表达方式。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扣住文本中的意象的修饰词,让学生进行替换,从而体会作者的心境。如“枯藤”“昏鸦”“瘦马”可不可以换成“干藤”“乌鸦”“小马”,学生将替换的意象重新带入到语境进行朗读,学生会发现原文色彩偏向于衰败、荒芜,在情感上更倾向于绝望、孤独。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原文使用这些意象修饰词的妙处,学生结合语境,仔细品读,得出:诗中昏鸦的栖息之所是枯藤老树,昏鸦给画面增添了肃杀、荒凉的气氛,更能表现出人在穷途中的一种绝望和没落之感。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出张可久《中吕·满庭芳》中的诗句“西风瘦马,遥天去鸿,落日昏鸦”的诗句,让学生品味中国文士的悲秋情结。

其次,表达美感,形成个性见解。在古典诗词阅读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透过文字,植入情感,让自己与作者之间展开心灵的对话,实现思想感受与语言同步,情感与思想产生共鸣。在阅读中,每一个读者阅读同一篇作品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需要善于还原学生的阅读体验,唤起学生审美感知,从而个性化地表达自我的见解。比如,我们还以《天净沙·秋思》为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体验。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怀乡”的诗歌,表达的是人在旅途的漂泊之感。有的学生结合马致远的经历,认为这是一首士子郁郁不得志,借以抒发文人怀才不遇、英雄失路之感。还有的同学认为:诗歌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在流浪的路途,这是人类永恒的困境和难以逃脱的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在古典诗词教学,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发散思维,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总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诗歌的美学特性,借助一定的阅读活动,不断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帮助学生形成丰富而具体的阅读感受,真正实现古典诗词的价值。

[作者通联:安徽明光市嘉山中学]

猜你喜欢

美感古诗词阅读教学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