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1

2021-05-24王玉龙

皮肤病与性病 2021年2期
关键词:压疮体温发生率

王玉龙

(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压疮是由于骨突部软组织长时间受压而出现的局部损害。对于(0~14)岁的儿童来说,其年纪小、表达能力差,术后更容易发生压疮[1]。有报道表明,23%院内压疮和手术有关联,但手术过程复杂且包含因素较多,例如手术时间、体位或手术中低体温、低血压等,均可引起手术压疮,使护理工作产生困难[2]。本研究将本院的500例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避免压疮的发生、发展,降低对患儿造成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0例手术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217例,女283例,年龄(0~14)岁,平均年龄(5.34±3.16)岁;体质量(4~55)kg,平均体质量(14.98±8.28)kg;手术时间(1~11)h,平均手术时间(3.84±2.62)h。纳入标准:① 术前没有压疮或影响观察的皮肤病;② 本次手术是第1次手术;③ 术后住院时间≥7d。排除标准:① 合并有严重脏腑功能不全者;② 皮肤疾病患儿等。

1.2 方法 研究人员在患儿手术前至手术后1周期间对患儿进行访视,记录有关手术情况的资料,观察发生压疮的情况,记录压疮部位、分期和发生时间,并且保留图片资料。

1.3 观察指标 ① 分析患儿术后压疮发生情况及分期情况。根据压疮分期标准将其分为(Ⅰ~Ⅳ)期[3]。② 对发生压疮和未发生压疮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术中血压较术前基础血压降低超过20%,并且维持时间超过20min则为发生术中低血压;术中低体温的标准为低于36.0℃,并且维持时间≥30min。同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分析模型中,筛选发生压疮的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并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压疮发生情况 500例患儿有132例患儿术后出现受压部位反应性充血,占26.40%;其中31例出现Ⅰ期压疮,占比为6.20%,发生在枕部的有15例,肩部2例,骶尾部11例,足跟部3例。

2.2 压疮发生单因素分析 年龄、手术时间、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是否进行体外循环是影响患儿术后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P<0.05),与ASA分级、术中低血压无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1。

表1 压疮发生单因素分析(n,%)

2.3 压疮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有4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术中压疮发生关系,见表2。分析显示,年龄与手术时间是发生压疮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48,P<0.05),见表3 。

表2 压疮影响因素Logistic赋值说明

表3 压疮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3 讨论

压疮大多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受到长时间压迫以致患儿局部血供障碍,出现缺氧、缺血所引起的皮肤组织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了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而临床治疗也比较困难,有可能降低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容易引起医患纠纷[4、5]。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手术室护理质量影响了术中压疮的发生率[6]。患儿因为皮肤娇嫩、抵抗力差等因素成为术中压疮高危人群,护理人员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如果手术室护理人员对压疮的发生发展有明确的认知,并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压疮的发展,可以降低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表明儿童压疮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年龄。本研究数据显示,(0~3)个月、3个月~1岁两个年龄段发生压疮更多,表明年龄越小越易发生压疮。因为患儿在生长发育的阶段,皮肤较薄嫩,皮下组织少,再加上皮肤抵抗力差,承受压力后容易诱发压疮,比较依赖照护者,如果护理不当,极易成为形成压疮的诱因,应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减少小儿形成压疮。② 手术时间。本研究显示,手术时间>3h的手术压疮发生例数远远高于手术时间<3h的患儿,表明手术时间越久,压疮发生率也越高。研究表明,如果2h一直受压于70mmHg压力下,就可以引起不可逆的皮肤组织损伤,导致压疮发生[7]。因此,在长时间手术期间要做好护理工作,避免压疮的发生。③ 术中低体温。体温偏低时,身体循环变慢以致受压的皮肤区域血供减少,从而发生压疮。④ 体外循环。尤其对于心脏手术而言,发生压疮的风险比其他外科手术更高,是由于术中体外转流循环差,使代谢率降低、耗氧量减少甚至毛细血管收缩和末梢循环变差,加剧压疮发生。有文献报道过,手术期间压疮的发生率是12%~57.4%[8]。本研究中,患儿压疮的发生率为6.20%,大大低于文献报道,可能与围术期采用的护理干预有关。① 术前的护理。根据不同的手术体位,为患儿准备不同的护理方案。② 术中的护理:加强巡视并保持体温的衡定和皮肤干燥,避免手术过程中时间较长压迫到患儿;如果手术时间>2h,应用手托起患儿被压迫部位。③ 术后的护理。如果术后患儿出现受压迫部位的皮肤温度、颜色等异常情况,应报告医师处理。熊英等[9]的研究指出,在超过6h的小儿颅脑肿瘤手术中使用自制的橡胶减压水囊垫可以有效减轻皮肤压力,改善血液循环并减少压疮的发生;朱霞等[10]的研究指出,当长时间保持侧卧位的体位时,给予术中综合体位护理,不仅安全有效,还可以降低压疮发生率,减轻患者不适感。提示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大大减少围术期压疮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小儿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手术时间,因此应该通过护理干预,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发生术中发生低体温的情况,降低压疮发生率。

猜你喜欢

压疮体温发生率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按压识别早期压疮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