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太极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2021-05-23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21年4期
关键词:太极太极拳

西门杏庵

前面我们说了,“太极”一词在太极拳诞生之前只指代太极哲学,故而认识太极文化首先该从太极哲学开始。“太极”哲学流变,是以《易传》研究为基调。

至于“太极思维”,则是近代科学特别是思维科学发展以后才出现的。比方说,我们在日常对话语境中说“某某是在打太极”,意思是,这个人做事不果断、在想法拖延,或者说,这个人就是个老好人,两头都不想得罪。现代学者的研究和发展将“太极”这一广义概念逐渐狭义化,原本中性的词汇由于历史的原因带上“贬义”的色彩。

周濂溪建立了太极哲学中独特的思维模式,从而延伸出后人的“太极思维”。“太极思维”,是一种重整体、讲分合、重变化、以阴阳对待统一的系统的辩证思维,对中国的哲学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极,是宇宙万物本体的代名词,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本源。所谓能造万物者,天地也;能造天地者,太极也。太极其可得而名乎?夫太极者,在天地之先而不为先,于天地之后而不为后,终天地而未尝终,始天地而未尝始。是故夫太极者,有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后,未曾亏损。自古至今,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宇宙虚空是一个大太极,此太极贯穿于万事万物中。人体是一个小太极,物物各俱一太极,故名之曰“太极”也。

由“太极思维”延伸开来,我们在评价学者、知识分子或者作家的时候,也常常带着文化太极的思维方式。你看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本来嘛,这个故事一开始,就结束了。可是,中年危机的李慕白偏偏遇到了玉娇龙。他对俞秀莲是深爱——只是无奈认同了自己命运;对玉娇龙,则是意念最深处的呼应。老之将至,陪伴在你身边的人,就是最大的证明。即便你们彼此深爱。俞秀莲是心灵和爱的伴侣,却不是真正的精神境界上的思想继承人。

李慕白在玉娇龙身上闻到了“人以群分”的气息。这个本该“了”的故事,又无法“了”。

电影开始的镜头,李慕白牵马而行,过了桥,进了宏村,仿佛走在水墨画当中。

走进镖局的屋子,李慕白对俞秀莲说:“这次闭关静坐的时候,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超过了我能承受的极限。我出了定,没办法再继续。有些事,我需要想一想。”

其实,他已经没什么需要想了。“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这悲哀超过了我能承受的极限”,这是什么体验?就是濒死体验呀。他接近了道,看清楚了何为道,忽然发现得道的本质不过是寂灭,心中涌起的只能是悲哀。得道意味着勘破,勘破了,什么都没了,包括多年知交的情分,也要舍弃。不得道,独自一个人沉入黑暗中,成为可怜孤魂。

你听那林梢竹叶的沙沙响声,却倍感寂静。

有些事确实需要再想一想,特别是他和俞秀莲的事情。在他面前,是“一捆矛盾”。往后退,礼节羁绊,道家仪范摆在那里,绕不过去。维持现状原地不动,情意藏在心里,心中又无法平静。人生苦短,为什么要如此自苦?“吾不識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纵然天高地厚,却容不下他和俞秀莲的距离。

人,最大的恩人和敌人,是时间,时间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种考验。

生命只是沧海之一粟,然而却承载了太多的情非得已,聚散离合。日常生活是一种纠结,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深爱,从来就不是指望着因为爱成就什么、解救什么,无论是被爱还是去爱。

人到中年,势必要迎来最大的危机。往前走,人生尽头是彻底的寂灭,至深的悲哀。《红楼梦》里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日月交替,弹指而过,一生这样浪费值得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也许,不回避日常世界,并以此为根基建立个人的情感判断,恰恰是一种能力。回避就会变成睁眼瞎,目中无物,也无人。

也许,人生原本充满荒谬。在哲学家加缪看来,荒谬首先是来自人的理性与世界的一种遭遇。世界本身以其自己的规律运作,但是人却总是要求理解,想要知道这样的世界“有何意义”。同时,当人面对世界时,觉得自己与世界是既相连又相异。人在世界中既是熟悉者又是陌生者。加缪说:“世界不荒谬,人生也不荒谬,人活在世界上才荒谬。”另一种荒谬就是,人与自己的荒谬。人了解自己也很难,所以,哲学上才有“认识你自己”。有时候,人活在世界上,到最后会发现自己四处碰壁,完全孤单。这时候他就会知道,所有的一切本来就是荒谬的,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子,所以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想法。在《异乡人》中,加缪揭示了一个麻木的没有主见的青年稀里糊涂的一生,一切都是荒谬的。他在这个世界奋斗了很久,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有追求代表有欲望,有欲望则代表一个人愿意激发内在潜能,朝着目标奋斗。然而,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也不知道追求什么才能得到真正的安顿。这是由于我们不知道有“自我”。一个人也愿意面对自我,最后却发现不能成为自我。走了很长的路,发现自己无法实现自我,会感觉到非常绝望,也是非常孤独的。也许我们努力了一生都无法成功,这是最让很多生命绝望的原因。

“艰难的智慧与短暂的热情”,也是加缪一生的写照。他于1960年1月4日车祸身亡。英年早逝,也是思想界一大损失。“存在”这两个字只有人才有资格使用,因为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人的这个存在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人的这种特殊的存在就是人可以选择,选择很多可能。而在黑格尔的理性里面,一切都是被理性规定了。克尔凯戈尔主要是把人的这种存在看成一种动词,这种存在主要体现就是选择,人无论怎样都无法逃避选择。他做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人生就好像一个醉酒的农夫驾着马车回家,表面上是农夫驾马车,事实上是老马拖着农夫回家。人的一生就犹如走在回家的路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之中,只有当一个人清醒的时候才能够决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做真正的自己。克尔凯戈尔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感性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人在年轻的时候一般都是倾向于感性阶段的,感性阶段的心态偏向享乐主义。伦理阶段是“向内要求自己”。雅斯贝尔斯则认为,我们人生有三种界限:身体界限、心理界限、灵魂界限。

加缪的“荒谬哲学”在其《西西弗斯的神化》一文中体现得最明显,他在那里归结出一段话:“仅存的命运,其唯一的结果是命定的。在那死亡独有的命定性之外,一切(欢乐或幸福)都是自由的。世界仍然存在,人是唯一的主人。过去,局限他的是彼世的幻象,如今,他的思想的结局,不再是自我弃绝,反而重生绽放于意象之中。其实,他悠游于神话中,但神话的含义只是人类的苦难,两者都是无穷无尽的。既娱人又感人的并非神性的寓言,而是地上的面貌、姿态与戏剧,在其中,总结出一种艰难的智慧与短暂的热情。”

《围城》中的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说的正是人生的两难。

一般人多半只有在面对身体的界限时,比如车祸、受伤、衰老或者觉得人生岁月无多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最可悲的就是那些面临了人生的身体界限了还不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所谓意义,实质上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以及实现自我的过程。人生的意义绝对不可能存在于某一个地方,或是某一件事情上。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人决定去做某件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种自我肯定的力量。

雅斯贝尔斯的心理界限是指一般人的心理总是乐于听自己喜欢的话,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话则不高兴听到。一个人只有遭遇到考验时,才会发现自己原本的心理并不是健全的。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因为没有遭遇考验,所以,一般情况下总是想象得太好了。而心灵的界限则比较难以把握。心灵是相对身体而言的。很多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全,但是就是不快乐,这个可能就是属于心灵也就是“灵魂”的问题了。人生就是在刹那间可以把握到永恒,在瞬间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永恒意义。或者在某一个瞬间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觉得人生好像不一样了。这么一个刹那就让自己前后的生命截然不同。人生的这个瞬间的感悟过程,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解码”的过程。有了这么一个“解码”,人就超越了过去的界限。但是,人最终只有依靠信仰的力量才能获得超越。

人活在世界上都只是旅客或过客,而不是归人。既然只是旅客,又何必太在意呢?我们应该在意的是,自己“是”什么、如何“做自己”。人生所有的一切,最后都不能带走,所以,我们要懂得“与人分享”,不仅仅分享物质方面,更要包括关怀、知识、信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一个人如果没有深爱的东西,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必定眼中空无一物,无真情可言。

事实上,人生整个说起来就是一个旅行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因为缘分而有机会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可能并不长,在此之后就各奔东西,继续走向自己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舍得”,并且在当下珍惜及感受相处的缘分,因为这些过程,只能留待将来回忆。若是舍不得,继续坚持原来那份感情,最后恐怕也只会变得不堪,甚至可能觉得自己受到了某种束缚。

读书越多,想得越多。想得多,难免心乱。太极思想,则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出口,让我们心情舒畅。太极思想的本质是:阴阳为母,蕴生万物,万事万物依阴阳之理,在阴阳互依、互助、互生的客观过程中发生演变。日月圆亏,山河易位,世事变迁,生老病死等等,万事万物的阴阳之母都在因时、因势、因事而随时变化,太极就是变,是顺时、顺势、顺事而变。

君不见,黄河东流去,这种自然的流行,充分变现在太极图中的“反S线”,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往下,在一往一返之中,呈现弹性的双轨路径,一如无法捉摸的命运。

太极拳也正如此,也是忽前忽后,忽上忽下,不一定。

这,大约就是人生了。

太极拳研究在今天的人文科学界可谓如火如荼,话语纷呈。对太极拳起源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太极拳始于张三丰,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太极拳为陈卜首创等等。

其中一种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是:太极拳是道教丹士张三丰积历史之大成而创造的。张三丰精通儒释道,主张三教合一。他在总结先贤前辈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結合自己的练功体验,创编了太极拳,他是太极拳发展的集大成者。据《明史·方伎传》和有关典籍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东北)人。张三丰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入道,拜张云庵道长为师,后还俗专修儒学,曾在中山府安喜县做过县令,不久辞官,师从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命其出山。张三丰观察蛇雀之争,受到启发,结合《周易》文化精髓创编了“绵拳”(即后来的“太极拳”)。直到清朝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首次提出了“太极拳”的说法。1927年出版的《太极拳浅说》这样记载:“三丰之后,得其真传者,始以山右王宗岳见称。王氏述三丰遗论,著《太极拳论》《功心解》等多篇,说理精妙,言简而赅,今所流传者,实宗其说。”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太极拳则是其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太极拳的“术”是狭义的、有形的、初级的功夫;太极拳的“道”则是广义的、无形的、高层的功夫。

太极拳由俗而雅、由陋而精的发展历程,其外因是社会文化背景的转变,内因则是太极拳礼法文化使然。

将太极拳与散打实战相提并论难免有牵强之嫌,成为犯“时代错位”的典型案例。太极拳的概念和内涵主要不在于实战价值,它本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阈。一味强调明显实战价值,难免带有“现代”偏见,至少是一种狭隘地理解。

单纯强调散打实战,那是截拳道,不是太极拳。记得在一部关于李小龙的电影中有这样的对话——

1961年,美国西雅图一个平静的午后,20岁的李小龙问他的大学导师:“老师,我应该学什么专业?”

老师问他:“除了武术,你喜欢什么?”

李小龙:“我不知道,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喜欢追根究底。”

老师说:“那恭喜你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了。”

李小龙:“真的吗?那是什么?”

老师告诉他:“哲学。”

老师向他解释:“探究事物的本质,这本身就是哲学的核心。”

这一次专业选择,就是《截拳道》的诞生基础。李小龙告诉世人:“截拳道是自由的,它不被任何东西束缚。”与崇尚和平的武学境界不同,喜欢追根究底的李小龙,他认为的武术本质,就是格斗,就是攻击和阻挡,无论派别,无论招式。这,就是截拳道的核心。为什么截拳道易懂却无人可继承?因为世上再也找不到实战无数、集百家之所长的人了,自然也更不可能进一步融会贯通,到达“看山还是山”的境界。

太极拳,不同于截拳道。太极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伏羲画卦,所以,太极哲学是华夏哲学的本源、根脉和主体。真正的“太极拳师”充满博学和智慧——在文与道、形与心之间游走的智慧,足以将他归入“智者”(an intellectual man)名列,他的话语弥漫着观点并置、词语闪烁、回避或淡化社会事件的特点,因而对它们的解读不可避免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与简单的竞技论输赢的决定论不同。他不曾也不会扮演现代“搅局者”(disturber)的角色。

在太极拳《十三势歌》里,有这样的表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句话阐释了古人对太极拳功效、对生命的理解。

在太极拳界,有这么一句话:苦练十年,不如名师指点。我也曾经跟一高校的体育学院的老师学习太极拳,记得他教太极拳练习的技巧要领的时候这样说:

1.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4.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5.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6.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7.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8.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于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9.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10.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血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随着时代的变迁,亚健康逐渐被广泛重视。如何修身养性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例如四处兴起的瑜伽修炼馆。瑜伽和太极由于其较缓慢的运动形式,一开始便被与慢文化联系在了一起,用来中和西方的快文化。

太极拳到底练什么?太极拳为什么要稳静、缓慢、松与紧的辩证关系?太极拳运动如何放松?太极拳与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太极拳是思想拳、是哲拳,向来有“三分练,七分悟”之说。学太极拳必先明太极之理,通修炼之路,理清路明,方有所得。

“太极”,乃“最原始的混沌之气”。其“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

古人所说的导引,按现代的解释,就是有意识地运动肢体,并配合调节呼吸、调整心态的一种健身方法。这种健身方法以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为代表,在中国一代代传承,它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无可置疑,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曾经看过屈国锋、王建华、贾齐、高嵘撰写的一篇文章《论太极拳的养生性格特征——从太极拳的实战性谈起》,文中说:太极拳最主要的性格与功能应该就是养生。关于这个观念,乍一看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实,至今为止关于太极拳的养生性格的论著,往往都停留在其特点的归纳之上,而在太极拳被赋予的诸多价值及功能之中,养生只不过是其中一项而已。但由于多重价值功能的并在,特别是因为在实际传授中,学术界还存在很多过于追求太极拳实战价值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将淡化太极拳的这一最主要性格。

太极之道,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并济,以意念引导动作,使人心情愉悦。

我同意这个说法,太极拳更重视养生性格特征。什么是养生?《庄子·养生主》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诉说如何处世养性的问题,阐述保命、保身、养生之道。养生处世要“缘督以为经”,顺其自然,取其“有间”才可以达到“游刃有余”。

《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庄子·逍遥游》里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坚拒楚相之职,竭力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在他看来,顺从天道,自然而为,不为物累,方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

然而,世人总有“机心”,心为俗物所羁绊,如何逍遥?《庄子·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累啊,危险啊。庄子说,何不“坐忘”“心斋”?用返璞归真消除由生理激起的贪欲,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怎么才能返璞归真?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

当然,你当真想逍遥的话,你还得用“齐物论”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如此,可以不别扭、不闹心。《庄子·齐物论》中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成心,即成见,此乃引发是非争执的原因。无论你的老师多厉害,最多也就是一派之主吧。各派所见,其实只是一家之言,你非要辩论是非曲直,累不累啊?没有标准的事,你怎么辩论?比方说,你和某某讨论太极拳。你说太极拳是哲学拳,人家马上反驳:“一说到太极拳,就扯上哲学,好像太极拳非哲学不能说清似的。个人觉得,哲学一点也帮不上太极的忙,反而更糊涂了。哲学,本是阐释普遍真理的东西,用哲学来认识太极拳,显得滑稽,不得已诡辩,结果自己和别人都一塌糊涂。说‘懂了吧,没有;说‘不懂吧,又不好意思承认,于是施教者得胜而归。明天还是糊涂账。事到如今,哲学自己都糊涂了。试问还有哪个领域,哲学能置喙?哲学自己都陷于贫困之中,你再用哲学来建构、阐释太极拳,不是显得我们太贫乏了吗?更有什么美学呀、情操呀……诸如此类的,都是人们在太极拳身上的一种寄托,就像人们对所喜欢的任何事物一样,本质上与太极拳无关。”人家这么一通充满怨气地辩论,弄得你听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了。你接着说,太极拳轻柔娴静、和煦笑颜。他马上说:“轻柔娴静中包藏祸心,和煦笑颜里暗藏杀机。”你说太极拳行云流水,他马上说:“行云流水间雷霆将展,散漫木然下壁垒森严。”

如此辩论下去,成了抬杠。你说东,人家说西,专门跟你对着来。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生气?犯得着吗?庄子提出一个词,叫“丧我”,就是去除成见、打破自我中心。关于“是非”的争论,根本就没有一个结果,何不以“齐物”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之别?《庄子·让王》中,看看庄子怎么说:“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事实上,从太极拳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太极拳经历了一个从戚氏长拳到陈氏拳法再到杨氏太极拳及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其原本就不高的实战性格逐步衰减,到杨氏太极拳时已经确立了以养生为主的性格特征,其后更成为了人民锻炼身体的重要方法之一。

至少,抛开关于太极拳的争论,我们大家可以在“锻炼身体”这方面达成共识。你看看周围的朋友,有的人年年轻轻,腰就不好了,连带着,睡眠也成问题。2020年,因为一档综艺节目,“乘风破浪”成为网络热词。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快乐地享受“乘风破浪”的人,恐怕并不多。腰出了问题,睡眠都不好了,还怎么“乘风破浪”啊?不妨看一则报道。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发布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睡眠质量堪忧,“刷夜”现象普遍,重点大学和高年级学生熬夜现象更加严重。只有8.9%的大学生晚上10点前入睡,83.6%的大学生晚上11点后才睡觉,49.3%的大学生晚上11点至12点睡觉, 34.3%的大学生夜间12点后才入睡。

熬夜分为“被迫式熬夜”(拼命学习,如准备考研、写论文等)和“习惯性熬夜”(比如被电子设备绑架,上网、追剧、看电影等)。无论属于哪一种,熬夜都伤身啊,既伤阴津又伤肾,久而久之,导致腰疼。而那些经常熬夜的女生,脸色没有了光华,气色很不好,只好用护肤品“掩盖”。俗话说“好女人是睡出来的”,也就是说,女性气色好不好,全凭充足的睡眠。《黄帝内经》中也记载:“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应该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早睡可养人体阳气,晚起能养人体阴气,故而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特别羡慕那些练太极拳练成“太极腰”的人。中医认为,腰为肾之腑,肾为先天之本。腰中阳气充盈与否,与肾气的强盛、虚衰密切相关。若肾气不足、肾气偏虚,则容易出现腰部酸软、站立不稳、俯仰不利等症状,此时就要温养腰部阳气,补肾强腰。腰阳关穴具有温肾强腰的作用,每日晚上睡觉前,按揉该穴位可以预防、缓解腰疼以及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简称腰突。提起腰突,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腰痛。很多人一感觉腰部疼痛不适,就先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腰突。

腰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腰痛是大多数腰突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而少数患者只有腿痛而无腰痛。所以说,并不是腰突就一定会腰痛。还有一些患者先出现腰痛,一段时间后出现腿痛,同时腰痛自行减轻或消失,而在就诊时仅主诉腿痛。

腰突多发生于第4腰椎和第5腰椎、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间的椎间盘,而坐骨神经的主要组成部分恰好是第4腰神经根、第5腰神经根和第1骶神经根,因此,临床上腰突患者多有坐骨神經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高位腰突症的病变部位多位于圆锥处和马尾处,腰腿痛症状有时并不典型,容易被患者忽视,造成误诊和漏诊。

太极拳特别注重腰部活动。经典著作中讲得很多,如“腰为主宰”“腰为驱使”“源动腰脊转股肱”“刻刻留心在腰间”等,说的都是“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

拳谱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强。”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中充满了道家的哲理:一是阴阳对立而统一的两极关系。比如,太极拳论中的“接、化、发”,“接”和“发”好理解,怎么理解这个“化”?“化即打,打即化”,化打结合,“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打和化、引和进都在一个螺旋圈中完成。

怎么理解“极柔软,然后极坚强”?就是说,每当你要达到什么目的时,就应该从它的反面入手。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先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为微明。”太极拳拳法中也讲求“往返须有折叠”,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推手”講:“欲要先给”,“欲顺先逆”,“欲逆先顺”;“要多少给多少,半点也不多给,给多少要多少,半点也不多要。”“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还有,你想要保留某种事物,就要在某种程度上容忍它的对立物。老子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拳论中的“随人所动,随屈就伸”“能吞方能吐”“能引进落空,才能四两拨千斤”“左重则右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左虚,而左已去”等等,体现的正是一种平衡观,也就是“顺其势,借其力,战而胜之”。

有的太极拳师在讲课的时候,首先明确提出“拳与道合”。“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他会告诉你“手”之重要性:技击之道,百般打法,随机应变,全在于手。手之作用,不仅在拳术上占重要位置,而且刀法之变化多端也都依靠手上功夫。手法之多,不能尽述,然不外高挑、平衡、低砍、直斫,送带横迎,虚实吞吐。善用手者,出没无常,虚实莫测,使敌眼花神乱,则我手到功成。

所谓“走架”,是按照一定的编排顺序练一套拳,并要求在不断的动作变换(肢体方位与角度的变化)中,也能做到拳论要求的虚领顶劲。走架与推手“行功”,就是同一个动作的反复练习。照此方法练习,身体任一部位的不适或气息不顺,都可以得到及时地纠正。这样不断地按照太极拳的要领去检验,去纠正,功夫方可上身。

太极拳要的就是那种缠丝劲,而不是蛮力。这缠丝劲,你慢慢体会,其实就类似于孔子说的“中庸”。《中庸》单独成篇,并列为“四书”之一,对元明清各代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庸”和“太极”一样,都影响了咱们的思维方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得有失,阴阳互补,这个就是“中庸”思维。再锋利的刀刃也砍不到自己的刀背。因为,刀刃是阳、刀背是阴,阳和阴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谁也离不开谁。健康的状态就是阴阳平衡。

太极者,阴阳生化也。太极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是如何看待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方法。从此世界观出发,认为相对静止或运动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类对立的基本元素所构成。《素问·逆调论》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这句话解释了难以入睡的原因。《黄帝内经》中又有“阳入于阴则寐”“卧则血归于肝”的理论,意思是说,夜晚本应是阳入于阴、阳气潜藏的安卧睡眠时段,但当我们晚餐吃得很饱或吃夜宵后,胃里存留下了大量食物。“胃者,水谷气血之海”,此时胃会司其受纳腐熟水谷之职,导致“胃不和”,人体气血被调动协助运化,阳气由此振奋,而本应“归于肝”的血也在脉中游走,扰乱了“阳入于阴”“血归于肝”的生理过程,最终导致晚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太极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概念。东方文化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儒、道、佛三家之学均贵践履实修,各有其当真解决的实在问题,非徒口耳三寸之间的事,不掌握此点,不足以言三家之学。”依此反观道艺,则如任海先生所言,武学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缩影,亦是天赐奇葩。对于太极拳,我们应如周濂溪先生之赏莲观,不可“亵玩”。

大道至简。太极拳的原理,其实和大禹治水的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中国人繁衍生息在黄河流域,最丰富的经验,不是“水”便是“土”,两者息息相关,缺一不可,因而孕育出一种“二合一”的“水土”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活水”,其中蕴含的很多哲学道理和中医之道是相通的,如“大禹治水”这个神话传说中的“疏浚”治水策略,和中医的“疏通”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说到大禹治水这个神话故事,就像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故事一样,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的神话传说里,肯定了原初混沌物质形态的气态、水态,强调了“精”“魂”;延伸到民族传统文化,强调内在精神的东西,强调某种形式的“魂”。比如,从《论语·子罕》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直到文学艺术“诗言志”“以形写神”。

《史记·夏本纪》说,黄帝生了昌意,昌意生了颛顼,颛顼生了鲧,鲧生了大禹。大禹治理洪水有功,五帝中最后一位帝舜把天子宝座禅让给了大禹。大禹死后原本禅让给益,但诸侯都去朝拜大禹的儿子启,最后启登基,建立夏朝。《墨子》一书里,提到古代的圣贤,也是一张嘴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大禹,被塑造成了最符合墨家理想的偶像。《庄子·天下篇》讲到了一些很好玩的细节,比如墨家后学凑到一起,相互盯着小腿肚子看,并数腿毛。谁的腿毛少,就算学习大禹学得更到位。大禹治水,长期泡在水里,小腿上的毛自然是掉光了的。

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总是有着无穷的魅力。《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了几千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舜派禹的父亲鲧去治水,他用堵的方法,结果就是人力物力投入越来越多,堤坝越筑越高,洪水越来越大,最终决堤,十年都没有成功,终被治罪。后来,舜又派禹去治水。禹接过治水的重担,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历经十三年的艰辛努力后,终于完成华夏治水大业。这就使人类能够在无情的世界上“诗意地栖居”,让整个世界获得了意义,人类的生活也由此获得了价值。

大禹治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主要是通淤、分流。二为沟洫的修治。治理洪水只治理一个地方是无济于事的,需要全面治理,范围很广阔。大禹当时治水的地域主要在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这些地方。

治水靠疏导,其实很常识。

可是,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尊重常识的。比方说,对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治疗,现在是怎么治疗的?多是“堵”,盯着指标,“围追截堵”。慢性病,尤其是预防慢性病的并发症,不少都是血瘀、阻塞、大小血管出了问题。活血化瘀、净化血液、疏通血管是不是常识?这和中医在“辨证论治”下,采用的“疏通”是同样道理,不正是大禹治水的“疏通”策略吗?“大禹治水,疏而不堵”,通郁化瘀是根本。对人的心理的治理也是一样的原理,人的焦虑情绪你能堵吗?堵不了,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应该像大禹治水那样,疏导,分散注意力,将某种不良情绪通过其他的渠道消解掉。

“淤则疏之”,比方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当中所说的,“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痰饮”“悬饮”“支饮”等饮证,你设法让积聚物通过肠道,从大便中排出体外,用疏导法让万脉循环良好排湿毒,这其实就是“大禹治水”的思路。《黄帝内经》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体现的正是“大禹治水”的思路。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yù)陈莝(cuò),微动四极,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腑,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历代医家多认为“开鬼门”是发汗消肿(“鬼门”即指体表的汗毛孔),“洁净腑”是利水消肿(“净腑”是指膀胱),“去宛陈莝”,就是透过通大便,逐水消肿。

中医本身是源自生活的,是经验医学。人身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环境也是一个整体,大禹治水,用疏通水道的方法对于我们疏通并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虽然它很常识。

水是生命之源。学习太极也好,為人处世也好,其基本思路都离不开“大禹治水”的道理。很多中医的治病经验,就源自大禹治水。

治水的第一个要领,即为“推、拖、拉”。第二个要领为“人力的运用”。这和太极文化又是一致的。

太极文化,明确地表达了人应该去追求和谐,这也就是构建和谐这一思想的最深刻的文化根源。所以,太极拳中充满了和谐理念。太极拳把道家“道法自然”的辩证思想与儒家“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之超越了通常意义的攻防技击之术和强身健体之法。

美编 敏子 编辑 饶丹华

猜你喜欢

太极太极拳
人到老年学太极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光影视界
太极Ⅱ
诸葛闪闪与太极令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