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训练法对不同项目运动员专项能力影响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1-05-23廖锦群宋淑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间歇高强度冲刺

廖锦群,宋淑华

1 前言

对运动员来说,专项能力的高低至关重要。周俊飞(2010)提出传统训练或增加负荷训练并不能很好地、快速地、有效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专项能力。为更好、更快地提高运动员竞技成绩,人们相继尝试将板块训练、12分钟训练法和传统耐力训练法等等方法应用于训练中,但运动成绩提升幅度不高,且用时较长。间歇训练法是根据运动员机体情况调整运动负荷和间歇时间,力求在运动训练中取得最大运动效率和运动经济。运动成绩的提高不是简单地增加训练负荷,而是通过合理控制训练强度和间歇时间,在短时间达到或超过比赛负荷。

因此,本文梳理和整合近几年间歇训练情况,旨在为不同项目运动员科学安排间歇训练计划提供参考。

2 文献检索

采用文献计量法,统计三大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的“核心期刊”、“CSSCI”和“CSCD”在2010—2019期间收录的相关论文。检索主题词为:“间歇训练or间歇性训练or高强度间歇训练or冲刺间歇训练or HIIT or HIT;” and “运动员or大学生”,三个数据库共计检索相关文献141篇。

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1.1 纳入研究:关于间歇训练法对不同运动员专项能力影响的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以及实验研究。

2.1.1.2 研究对象:专业运动员和大学生运动员,不限制性别。排除动物实验。

2.1.1.3 运动项目:只统计间歇训练对单一运动项目的研究,不统计不明确训练方法和运动项目研究。

2.1.2 排除标准

2.1.2.1 排除研究质量差,排除与个案研究、药物干预、测试方法、减脂、改善疾病等相关的研究。

2.1.2.2 排除没有提供完整和合适数据的研究。

3 文献分类

首先,通过检索词检索得到论文141篇,其次,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不相关论文得到文章60篇,然后将文献导入NoteExpress软件查重,得到文章29篇,最后,对这些论文进行全文阅读,手动删除不符合本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9篇。文献筛查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查流程

4 间歇训练法分类

运动员机体产生应激,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的训练方法。根据训练时间的长短,可以将间歇训练分为短距离(时间)间歇训练、中距离(时间)间歇训练和长距离(时间)间歇训练[5];根据训练强度的不同,间歇训练可分为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冲刺间歇训练(速度型间歇训练)[2];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间歇训练可以发展有氧能力或无氧能力,因此,间歇训练也可以分为有氧间歇训练和无氧间歇训练[3]。

5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系统归纳总结发现(表1),纳入研究集中于少数运动项目,被试运动员多为国家级以上运动员,其中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描述间歇训练对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以及各影响运动成绩指标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男性运动员的HIT研究,对女性运动员大研究较少。因此,在同一运动项目中,尚未确定间歇训练的效果是否会受性别差异的影响。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6 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6.1 间歇训练法训练效果

周俊飞[1]将传统12分钟跑训练和“YO-YO”间歇耐力训练运用到足球项目中,通过将两组的心率、血乳酸、乳酸阈三个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与12min跑相比,“YO-YO”间歇耐力训练的训练模式、能量代谢特点更适合足球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发展。马国强和李之俊等实验表明,6周速度型间歇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未对场地自行车运动员呼吸系统有显著影响。屈成刚等[2]将间歇训练法与传统耐力训练方法结合,研究结果显示,3周训练后,冲刺间歇训练结合耐力训练和高强度结合耐力训练比提升影响运动员运动技能效果好于传统耐力训练,三组中比较,冲刺间歇训练组效果好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效果,高强度间歇组效果好于传统耐力训练组训练效果。武乐玲的研究将运动强度控制在80%-90%心率储备,结果表明,女子足球运动员在的基础上融入高强度间歇训练,其躯干核心耐力、心肺适能、下肢爆发力、以及躯干和髋关节稳定性能够得到提升。史政明等以强度为40%MAP,蹬车频率分别为90rpm(上肢组)和70rpm(下肢组)进行冲刺间歇训练,运动员成绩提高明显快于常规训练,且通过冲刺间歇训练,可改善运动员上、下肢的有氧运动能力,上肢进行冲刺间歇训练仅能使上肢的有氧运动能力得到改善,下肢进行冲刺间歇训练能给全身带来较大刺激。樊云彩等在赛前为花样游泳运动员安排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员乳酸(La)耐受力和专项能力得到提升。综上所述,间歇训练方法能用较短时间达到比赛所需要的运动负荷,较普通的、传统的训练方法更有运动经济效益,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可以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可以用冲刺间歇训练。

6.2 间歇训练法负荷安排

间歇训练能在同一时间调动全身大量肌肉,其训练负荷是由训练时间、训练强度、每次训练完成组数、组间歇时间和休息方式、训练课频率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不同运动项目需要发展的专项能力不同,决定了间歇训练方案的不同;同一运动项目,训练目的、任务的不同,也会使间歇训练方案具有差异性。

一般而言,以提高有氧耐力为主的间歇训练采用长时间、低强度(75%-95%VO2max)方案,增加速度能力的间歇训练则以短时间、高强度(100%-250%VO2max直至力竭)训练为主[5]。由(表2)可知,冲刺间歇训练时,运动员需在短时间内用全力反复进行运动,每组运动持续时间30s,组间歇3-5min;高强度间歇训练是运动员反复以90%-100%的运动强度进行运动,每组训练用时较长,间歇4min。对比发现,冲刺间歇训的运动时间要短于高强度间歇训练,其中,提高运动员无氧糖酵解能力应用冲刺间歇训练,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耐力用高强度间歇训练。

表2 间歇训练负荷安排

6.3 间歇训练后机能恢复情况

恢复是训练后机体在运动损耗后得到补偿的过程。训练中,疲劳和恢复是不断循环的过程,大强度运动后机体能量平衡被打破,运动员心率过快、肌肉乳酸含量增加,自我感觉疲乏,运动疲劳就相继出现。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运动成绩得益于运动技能的提高,因此,运动后怎样消除运动疲劳,如何使用恢复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间歇训练的效果与间歇时间有关,采用积极恢复手段优于消极恢复手段[7,,]。张学领[8]的研究表明,篮球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组间歇时间应控制在4-5min,强度为80%VT时恢复效果最好。孙勇[9]等认为以20%VO2max间歇强度进行积极恢复,有利于提高氧代谢在总能量消耗中的比例。张学领对田径运动员进行大强度运动训练结果显示,采用积极恢复手段(80%-100%个体强度)进行恢复时,血乳酸完全清除大约需要12min。毕学翠等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恢复期心率在运动后即刻至3min时恢复速率快,在3-15min时恢复速率逐渐变慢;肌氧饱和度一直高于运动前,处于“超量恢复”阶段;血乳酸在运动后3min开始清除,随时间的增加清除速率越高。运动训练所希望的就是正向恢复,而间歇训练在恢复期采用积极恢复手段不仅能短时间较好恢复运动员能量损耗,快速清除血乳酸,恢复运动员心率,通过合理安排训练负荷还能达到超量恢复的情况。

7 间歇训练法常用的评价指标

运用间歇训练方法训练的运动项目不同,使用的检测指标却有相同,如:心率、最大摄氧量等,但是也会因为运动项目的特性和发展的运动能力不同而有所差别。心率(HR)、血乳酸(BLaend)、最大摄氧量(VO2max)和主观感觉疲劳是各运动项目常用于监测运动强度的指标。心率和血乳酸是反映机体内部对外部训练负荷应激反应的重要指标,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系统对氧的吸收和利用的能力[2],多项研究使用通过递增负荷测试所得的最大摄氧量速度作为运动负荷评价指标[5-7,10,-];而主观感觉疲劳则是通过机体的本体感知将运动刺激对运动员骨骼肌、关节及中枢神经等方面的刺激进行信息整合,形成的主观用力感。纳入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功率自行车进行间歇训练[2,4,6],其主要用每分钟踏频数、最大有氧功率等作为检测指标。其中自行车项目会使用平均速度、平均功率、以及平均蹬踏效率作为评定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指标。

8 结论

当前,间歇训练已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但对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强度、组间歇时间等因素未有明确的研究结论;相较于传统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技能。进行间歇训练时,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机体情况协调训练强度和间歇时间,组间采用积极的恢复手段能促进运动员技能的提升。

猜你喜欢

间歇高强度冲刺
高强度间歇运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冲刺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高强度间歇运动对肥胖男大学生减脂效果的影响
高强度塑钢板桩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冲刺
间歇训练法在提高青少年耐力素质方面的应用
短时高强度运动可比长时中等强度运动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单项选择冲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