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的三维探析

2021-05-18崔露元王丹

桂海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恩格斯劳动生态

崔露元 王丹

摘要: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批判考察,揭示了人类社会由雇佣劳动向生态劳动、由异化劳动向体面劳动转变的客观规律。他虽然没有提出“生态劳动”的概念,但在其著作中却始终闪烁着生态劳动的思想光芒。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蕴含着丰富科学内涵,生态劳动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批判超越,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基础,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实现生态劳动,促进劳动主体的生态转向是前提条件、推动劳动实践的生态转向是关键内容、推进生产关系的生态转向是根本之路。重温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对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生态;劳动;生态劳动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5-0033-0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委托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构研究”(L19WTA028)。

劳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通过物质性劳动和非物质性劳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个人发展。因此,劳动者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事实,提出“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1]的劳动价值观,肯定了劳动创造的重要意义。毋庸諱言,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广大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所取得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仍然需要发扬苦干实干作风,通过劳动创造伟业。那么,究竟具有什么样属性的劳动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才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显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为“资本的生产性服务”[2],不能肩负起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使命,反而割裂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促使广大无产阶级身处贫困境地。恩格斯意识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反生态性,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经典作品中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深刻的批判,并赋予了劳动实践生态性与人文性内涵[3],倡导通过生态劳动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的有机统一。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生态劳动”概念,但揭示了人类劳动转向生态劳动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规律,其经典著作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劳动思想光芒。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路上,重温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内涵之维:在批判中建构生态劳动思想内核

恩格斯特别重视生态问题和劳动问题,对生态环境、社会劳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诸多分析和论述,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的考察,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的雇佣关系所具有的反生态性和反人本性。因此,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展开批判,倡导通过一种富有生态性和人文性的劳动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解,又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生态劳动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批判与超越

自然界是人的劳动的对象化支撑,只有自然界源源不断地给人以物质条件,人才能把自在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虽然“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4],但是人使得“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5]。虽然自然界对人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恩格斯虽然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变革社会关系、形成现代化市场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但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种种弊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进行鞭辟入里的批判。首先,恩格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目的展开批判。在资本逻辑驱动下,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增殖和资本积累,攫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促使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下的产品“在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6]562,这种劳动目的脱离了一般意义上劳动的目的,背离了人的类本质活动的性质。其次,恩格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过程与方式进行批判。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强制劳动就是一种最残酷最带侮辱性的折磨。没有什么比必须从早到晚整天做那种自己讨厌的事情更可怕了”[7]432,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对人的强制性和摧残性。资本家为谋求高额利润,通过节约生产成本、使用科学技术、挥霍自然等方式,使人逐渐沦为机器的附庸。最后,恩格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后果展开批判。在资本家贪婪本性诱使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从最直接的经济利润出发,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超越自然生态的承载力,最终加速人与自然的割裂,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这种劳动将“人类分裂为资本家和工人”[7]51,导致无产阶级的赤贫,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违背了劳动正义的内在要求。劳动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物质变换,劳动和生态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恩格斯倡导以一种生态性和人本性的劳动实践改造自然,实现生产和废弃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即通过生态劳动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因此,生态劳动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批判与超越。

(二)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基础

恩格斯肯定了劳动的重要作用。他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的文本中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6]550的观点。人作为劳动主体与劳动产物的类存在,在劳动中创造了人的器官和人的意识,实现了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的有机统一。

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强调,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基础。自然的存在形式是自在性和人为性的统一,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自然界是人的生存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活动的空间,人的自然性决定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只能依赖自然生存和发展。因此,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恩格斯指出,劳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7]529。人的这种劳动引发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而调整和控制这一过程则是实现自然的无机体与人的有机体的统一、遵循自然规律与改变自然形式的统一、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的统一的过程。劳动作为一种“中枢”连接着人与自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媒介。良性劳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之异化劳动则抑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倾向,既把自然视为人存在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又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共生平衡。而生态化人本化的劳动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基础。恩格斯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7]187,只有在生态劳动实践中自然界才能成为人存在的根基和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枢纽,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运动正常进行。因此,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基础。

(三)生态劳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推动力量问题上,恩格斯同马克思一道,把原生动力、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视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支撑体系。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评价尺度问题层面,恩格斯也与马克思一样,从来都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者和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者,而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辩证历史合力论者。恩格斯既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8]258,又强调了把经济因素视为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的“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8]604。劳动实践应然则是人类社会得以存续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中介,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雇佣劳动实然异化使人失去了自由和平等,是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罪魁祸首”,也是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始作俑者”。

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雇佣劳动对社会进步发展的阻碍,强调了生态劳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劳动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7]162,也正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脱离了动物式的本能活动,“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7]163,实现了人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的形式实现资本积累和资本增殖,满足了资本家对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追求,最终导致资本家的极度富有和无产阶级的极度贫困。如果任由这种劳动形式发展下去,将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只有以生态劳动取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以有酬劳动取代无酬劳动,才能突破资本主义劳动二极悖论。生态劳动是劳动主体“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6]121,是以生态化的劳动实践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维护了劳动正义,实现了“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7]185。因此,生态劳动实现了人的自由解放,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实践理路之维:在践行中彰显生态劳动思想意蕴

恩格斯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反生态性和反人本性,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割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分裂与对抗。如果任由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发展下去,以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为主要内容的“三重危机”将日益加深,产生严重的后果。对此,需要以生态劳动实践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完全的变革,恩格斯则对这种生态劳动的实现路径指明了方向。

(一)前提条件:促进劳动主体的生态转向

旧自然观以主客二元的形而上学思维将“资本主体”视为社会存在的理性形式,使得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发生成为了可能。恩格斯则超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将无产阶级视为劳动主体,控诉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雇佣劳动是一种“无酬劳动”,也是一种资本积累的“死劳动”,超越了旧自然观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理念,肯定了生态劳动实践彰显了人的类本质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促进劳动主体的生态转向是实现生态劳动的前提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逻辑统摄之下的无产阶级丧失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以雇佣劳动的形式满足资本家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这种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异化,也丝毫不具有生态性和人文性的内蕴。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7]161,为人提供賴以生存发展的资源禀赋。一般意义上而言,劳动则是连接自然界和人的中介,从微观层面来看,劳动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性活动,也是调整、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从宏观层面来看,这种劳动的主体只能是无产阶级,而绝不可能是以利益为中心的资本家,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将自身的特殊利益与人类的普遍利益结合起来,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解放自己。生态劳动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变革超越,它深刻地影响和重构着劳动主体的价值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既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带来了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劳动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失去了人的自由,成为资本家赚钱的机器。对此,无产阶级要自觉承担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在工人运动中“永远脱离了以前所处的精神睡眠的状态”[9]547,通过工人和工会的联合“为工会吸引来了大批新会员”[9]544,壮大同资产阶级断然决裂的无产阶级队伍,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的有机统一。

(二)关键内容:推动劳动实践的生态转向

劳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恩格斯特别重视劳动问题,在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控诉,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雇佣劳动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资本家垄断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广大工人一无所有,陷入赤贫境地。显然,这种劳动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符合空间正义和劳动正义的内在要求,也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价值。因此,需要推动劳动实践由雇佣属性转向生态属性和人本属性。

推动劳动实践的生态转向是实现生态劳动的关键内容。恩格斯既宣扬复合劳动,驳斥杜林的“劳动等价论”,还积极承担《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的编辑出版工作,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批驳了“交换价值论”“科技价值论”“机器价值论”与轻视劳动、鄙视劳动的错误思想。劳动虽然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要,但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对于人的正常的需要应当予以满足,但对于人的过度需要则应当联合起来共同抵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利用无产阶级的剩余劳动谋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积累,但资本属于资本家,丝毫不属于广大劳动者。因此,“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10]。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导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问题。为了控制资本家的过度需要、满足广大无产阶级的正常需要、规避劳动者过长的工作时间对身体健康和精神心灵的摧残、抵制生产过程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等,广大无产阶级将通过种种劳动工具、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的生态化和人本化转向,促进资本主义劳动实践回归到正常的劳动轨道。因此,促进劳动实践的生态化转向是构建生态劳动的关键内容和必然要求。

(三)根本之路:推进生产关系的生态转向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因此,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也要注意变革和重构顺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确保生产力的合理属性。而劳动实践是连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媒介”和“中枢”,生态化人本化的劳动实践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健康合理生产关系的形成,进而助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推进生产关系的生态转向是实现生态劳动的根本之路。无论是劳动主体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还是劳动过程的生态化人本化转向,均是服务于劳动目的的生态化转向。资本主义国家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广大劳动者创造财富却不能享有财富,资本家却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增殖攫取巨额财富。因此,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异化的“元凶”,是生态劳动无法实现的根源。无产阶级只有生态意识的萌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6]561,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才能将劳动者从被奴役、被压迫、被剥削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将自然从被奴役、被破坏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态劳动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三、时代意义之维:在现实中发挥生态劳动价值

推动现实发展是历史省思的价值旨归。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生态观、劳动观和发展观上的深刻变革,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建构着科学的实现路径。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基本点,重温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理论导向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统称。新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适应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为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导向。一方面,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源泉,这是其能发挥理论导向功能的基点。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立足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可以说,新发展理念源起于实践,而终将指导实践,生态劳动则是贯穿新发展理念的主题和主线,其一是新发展理念各个方面蕴含着生态化人本化的内在要求,其二是新发展理念也需依靠生态劳动去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的目标要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生态风险阻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那种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的生产方式”[6]562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将劳动实践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起来,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协调。为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是对加大创新技术支持、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韧性、增强全民的生态劳动教育、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引领。

(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思想指导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美好生活需要已然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人民对高质量高品位生活的现实诉求。美好生活需要内蕴着个体异质性与社会共享性的统一,彰显了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统一,蕴含着主体多元性与内容全面性的统一,饱含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殷切期望和理想追求。

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思想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价值旨归在于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11]139,把人民的要求视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把人民的满意视为执行政策的试金石。从群众史观角度来看,人民既是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又是美好生活的创造主体,还是美好生活享受的主体,这分别从本体性、实践性和目的性三个维度对美好生活进行了质的规定。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充满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雇佣劳动的批驳,还是对未来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的展望,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的批判,还是对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强调,其本质上是统一的,均是通过“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7]295实现体面劳动,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由的有尊严的人。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把自然观与历史统一起来,建构了通向生态劳动的路径,拓宽了人的主体实践空间,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今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于创造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这一点上,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与恩格斯所倡导的生态劳动实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价值统一性。因此,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为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思想指导。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行动指南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所谓的“囚徒困境”“公地悲剧”“救生艇理论”等全球正义理念模式,是推动全球治理、维护全球正义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11]433因此,在全球化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显得格外重要且紧迫。

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行动指南。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样态,其实“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12]。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浪潮交织涌动,国际冲突与矛盾不断加剧,亟需重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对“东升西降”“东治西乱”的世界格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有能力也有信心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空间的人本逻辑超越空间的资本逻辑,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加快“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3]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根本遵循。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把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客观规律性的双向互动运动视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基础,倡导在共产主义共同体社会,以生态化人本化的劳动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和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所内含的生命共同体意蕴具有内在一致性,均是旨在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交往,这也决定了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能够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行动指南。

四、结语

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方式的全面考察,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由雇佣劳动转向生态劳动、由异化劳动转向体面劳动的必然规律。毋庸讳言,生态劳动对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物质变换、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批判超越。其中,劳动者价值意识的觉醒、劳动实践的生态化转向与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构成了生态劳动的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标志着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的创新发展和现实展开”[14],深入研究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既能够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自然生态观,又能够为解决当下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思想指导和智慧启迪作用。深化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研究,既需要进一步澄清与劳动相关的几组基本概念,加强对其形成背景、形成历程、固有特征的研究,又需要将其放置于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中进行全面系统地审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9.

[3]王娅.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人文思想及其实践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5):66-70.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0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8.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4.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4]黄志斌,钱巍.恩格斯生态劳动思想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5):10-15.

责任编辑王彩棉

猜你喜欢

恩格斯劳动生态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生态养生”娱晚年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