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2021-05-18许进品

桂海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许进品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實现了对资本主义、苏联模式、人类传统发展方式的本质超越,同时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了本质内涵、核心价值、发展规律等各方面的全新特质,获得了有效克服以往发展形态固有缺陷、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优势,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新最先进的一种发展形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文明形态;苏联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5-0004-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站在全面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伟业基础之上,以宽广的人类发展视野自豪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个新论断,前所未有地从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新开辟和人类文明新创造的意义上,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取得的最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道路,而且是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人类文明发展新阶段。这个“新”,不仅是人类文明在各国家之间的民族化差异,更是对人类发展史上已有文明形态的扬弃、本质超越和创新性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超越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

文明作为人类脱离动物野蛮生活状态而呈现出来的社会进步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性质的发展形态。作为伴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的现代文明形态,资本主义彻底突破了传统文明形态所受到的民族、地域等封闭性、狭隘性局限,从时空和内涵两大维度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文明的生存空间、创造空间和发展空间,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空前的社会物质财富,创造了空前灿烂的文化,极大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然而资本主义是一个内部充满结构性矛盾的文明形态,它在推动生产社会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又将人类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科学技术发展、道德追求等一切文明进步,都纳入资本增殖轨道,不断制造一切社会关系“反社会化”,造成发展与文明、进步裂变,甚至人本身“自我异化”,使人类文明只能在分裂与对抗中以“创造—破坏”循环方式艰难前行。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代资本主义而成为更先进的人类文明形态,其根本就在于社会主义以“人民至上”否定“资本至上”,克服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所固有的内在结构性矛盾和异化特质,使现代化摆脱资本控制和支配,回归社会化性质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导向,确保人类文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社会主义超越或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客观大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人类文明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宏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屡屡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行不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文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探索、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四项基本原则确定为立国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把改革性质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利用资本但不以资本为“主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但始终将其从属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推进多元多样发展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体内容主导地位,推动古老中华文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不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推进全社会共同富裕,使科学社会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深受人民喜爱和拥护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的“回归”,而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内在本质的超越,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当代中国的民族化时代化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而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性质,它内在地消除了资本逻辑支配一切所造成的对抗性矛盾和代价,拥有突破资本逻辑所造成“后发劣势”的制度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能够得以避免其他发展中国家因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陷入的“贫困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乱象,用短短的70多年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一两百年才能走完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顺应人类文明大势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超越苏联模式的文明形态

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和内容、不同的本质实现程度,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模式。从形式上讲,社会主义发展就是更先进发展模式不断超越和取代原有模式的进步过程。苏联模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逐步探索和发展起来、符合当时实际、以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是二战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传统发展模式。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努力探索自己独特发展道路和世界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演进,中国也开始探索走自己的路。经过几十年不懈地探索和建设、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终于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超越,创立和发展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指导思想上,超越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克服苏联模式超越现实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空想做法,把社会主义扎根于初级发展阶段基础之上;在内涵要素上,超越苏联模式单一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立以混合要素构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战略布局上,超越苏联模式忽视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做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发展,停止苏联模式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机制上,克服苏联模式的僵化固守状态,坚持不断改革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在价值取向上,超越苏联模式的强国霸权目标,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导向和评价标准;在对外关系上,否定苏联模式那种唯我独尊的沙文主义和自我封闭、冲突对抗原则,坚持走和平共处、开放互鉴、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在领导核心问题上,克服苏联模式中执政党的因循守旧和自我异化,坚持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不断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苏联模式,不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简单抛弃,而是在继承苏联模式基本内核——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基本制度、基本原则等基础之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文明制度发展模式上的超越。这种超越,使社会主义在中国,从脱离社会发展阶段的“空中楼阁”回归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这一现实基础之上,从封闭状态走向世界、融入时代潮流,从绝对单一体转化发展为社会主义为主体、多种要素共同存在和发展的集合体,从“一大二公三平均主义”形式转化发展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获得了丰富多彩的有效实现形式,真正成为科学,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超越苏联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之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经济社会人文发展进步,成为一种深受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速成长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流砥柱和学习榜样。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发展的最佳范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超越人类传统发展方式的文明形态

人类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文明源于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劳动和对自然界的索取,先天蕴含有人类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自古以来,在人性贪欲驱使之下,人类总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自然,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不断打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激化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形成了一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进步,往往都以巨大的自然灾难为代价。人类现代化极大提升了人类适应、索取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放大了人类摆脱自然界束缚的自由度,客观上更是存在有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引发生态危机的巨大可能性。当然,这种客观可能性是否会变为现实、发展至何种程度,最终取决于人类采用何种生产方式及其所内含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宗旨,以资本无限扩张冲动为动能,无限制释放人的本能、人性中的贪婪,严重扭曲和异化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内含有导致生态危机发生发展的最大“基因”和能量,不仅必然地激化现代化内含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客观可能性变为现实,而且必然地不断激化这一矛盾,在推动人类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给自然界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数百年来,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与现代化如影相随的历史事实充分表明,资本主义把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推向了极致,实质上是“一种普遍的、全球性的生态破坏”[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异化和人自身异化的资本逻辑根源,消除人与自然矛盾的对抗性和生态危机爆发的最大根源,本质上就是对无节制索取自然的传统发展方式的否定和超越。从实践上看,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后来者”地位及其造成的“后发劣势”,空前窒息的生存险恶环境所造成的自救压力,以及所面对的千年惯性运行的小生产方式,使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文明制度之后,不得不选择传统现代化发展方式,同时又必须尽早寻求自我革命、努力突破和超越传统现代化发展方式。随着现代化起步发展并逐步腾飞,我国就开始自觉地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努力变革和超越传统发展方式,走向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将建设美丽中国确定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统筹推进,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基本方针;以改革和创新思路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最嚴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严格体制机制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以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重大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最坚决的行动,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奋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稳中向好态势;产业结构迅速从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让位于绿色产业,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克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困境,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功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现代化新路。这是对“先污染后治理”传统发展模式的否定和超越,也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创造和奇迹;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文明绿色发展,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现代化发展又希望保护生态环境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个新模式和成功范例。在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社会生活乃至人类生存的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提供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无疑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形态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造就的既定历史基础和现实实践,传承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而创立、发展起来的。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3]15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发展基因,马克思主义需要且必须中国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国文化性格,才能在中国找到自己的根、彰显其真理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3]164、公天下等价值理念,注重“求实”“相反相成”“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内在契合而相互通融,使马克思主义极易获得中国人民文化心理认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提供了适宜而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的精神滋养。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4]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机械地承袭和接收,而是传承和升华,在吸收基础之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品质、价值追求和方法原则上与马克思主义有诸多契合而相互通融,但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党的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况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发展而发展,产生于私有制基础、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然不可能符合当今现代工业化社会实际和需要,更不可能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实践必然有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之处,存在张力,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基础之上着眼于正在做的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与时俱进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进行时代化改造并丰富发展,推陈出新,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立和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经验基础之上,进一步解释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5]换言之,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马克思主义化改造,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内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精神内涵和新的本质、新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本质超越。这种超越,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对前现代文明的超越,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文化对传统私有制文化的超越,是一种跨越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因为继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五千多年生产生活经验积累和治国理政经验总结,而更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上述四方面扬弃和超越,从本质到具体内容形式,由内到外,层次内涵不同,共同构成了中国百年来伟大社会变革的壮丽史诗。由此而创立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发展、奉行和平发展准则等多方面新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6],而是人类文明在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具有与以往人类文明形态根本不同的新的性质、核心要义、根本价值和发展规律,是人类文明飞跃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具有了有效克服以往各种文明形态缺陷、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优越性,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更‘正义甚至更‘高效的文明模式”,而且是一种“更高阶段的人类文明”[7],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所创造的历史奇迹,特别是在近年来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所展现出来的显著优势,一再充分证明,它确实是一种更先进的文明形态,一种能够引领人类走向文明新高峰的发展形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潘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N].学习时报,2015-07-13(A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6]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351.

[7]S·阿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谱系、现状和未来[J].朱美荣,译.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0):127-134.

责任编辑韦荣锋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