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2021-05-14刘炳序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刘炳序

摘   要:“立德树人”是建设教育强国这一系统性工程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意义。贯彻好“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事业发展及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对照这一概念的基本要求,当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也逐步显现出一些共性的结构性问题,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一大障碍。面对这一情况,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出发,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进行結构化、制度化的改革,优化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等关键节点,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1-0079-03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理念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到来,教育事业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立德树人”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对新时代伟大征程的重要意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和世界范围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上下工夫,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全局上为思政教育提供指导,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将人才输送到新时代新征程的最前线。

(二)“立德树人”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既有学生学识的培养,也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德行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把德行的教育摆在一切教育的首位,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德行教育的“德”具有丰富的意涵,高校思政工作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站稳立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不断检视反思,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三)“立德树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人才培养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奠基工程和当今各高校的首要任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至关重要。对照“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推进发展将有助于学生更好认识所学专业和所在行业,把握当今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脉络,从而实现人才的优质、精准输送。“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使学生不仅拥有过硬专业技能,更具有卓越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专业社会需求,实现全面“立德”、精准“树人”。

二、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对照“立德树人”理念的根本要求,当前国内各高等院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一些普遍的共性问题,可基本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模糊

首先,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模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自身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知不够清晰。因为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并没有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机会,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职业规划通常由家长代替孩子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机会结合自身情况为自己做规划了。很多大学生连高考志愿是由父母一手决定的,这就导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独立抉择的习惯,从根本上缺失对剖析自身优势、选择职业理想和追求人生价值的主动性。除此之外,由于大学所学专业并不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上了大学后,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理解不透彻,很难找寻到明确的职业目标。

多数学生在上大学后,由于惯性思维,仍然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分数最重要。他们只把职业生涯规划课当成一门普通的学分课,上这一门课只是为了得到必要的学分,并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结合课上的理论知识,基于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考虑自身的职业规划,在课后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自主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展现成效。这部分大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只注重职业本身的社会定位和价值定位,并不重视自身状况和社会需要的结合,没有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没有考察职业规划可行性,没有结合社会职业规划发展需求意识,这就导致大学生即使做了职业生涯规划,也无法满足社会的就业发展。

(二)课程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现阶段,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缺乏合理性。学校出于想让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的原因,将课程安排在大学生活刚刚开始的大一阶段。但是由于课时不够长,开设时间早,学生在对自己的专业还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很难与自身条件相结合,从课上提取到有用的信息。所以效果适得其反,反而在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前景和自身专业能力有一定了解后的大二大三学年,高校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程安排,使得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部分教师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在理论课程结束后,除了给学生安排基本报告以外,没有对于课后实践的追踪观察,对学生后续发展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因为随着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变化,规划需要不断复盘更新,尤其是大一新生对于职业前景没有清晰的认识,短期学习无法制定准确的规划,需要在此后结合对社会需求的理解不断修改复盘。在这类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缺乏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这就导致整个教育过程中缺失伴随自我认知发展的对于自身职业规划的改进。学生即便成功做了或长或短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踏入社会,由于现实的偏差,也很难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需求。

(三)课程教学方式刻板僵化

大部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高校都更偏向理论教学,可是这门课除了向学生普及相关理论知识外还要启发学生,让学生懂得自己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结合实践认识自己的优势,了解职业市场,使得本人和职业需求的契合度更高,以此明确就业方向。如今,各高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过程中均存在灌溉式教学的问题,而这种只注重创业技巧理论教学的方式缺乏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学生很难在这个过程中认清自身在就业市场的局限性,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

三、“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路径创新

面对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供实践的方向。

(一)培养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诚然,近年来国内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价值偏差,主要表现为偏重薪资待遇、忽视行业发展前景,忽略中小城市发展潜力,缺少自我主见,好高骛远,缺乏实干精神。“立德树人”视域下,应从长远角度出发,消除学生的价值偏差,培养学生在选择职业、就职地区时全面考虑的能力,使其能够主动探索、自主分析问题、跨越障碍、解决问题,帮助其全局性地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就业局势。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们往往更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规划意识较为淡薄。高校教育要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对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产生客观全面的认识,科学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素质和未来的就业领域和创业方向匹配结合起来,避免学生产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清楚自己該干什么”的疑问,指导学生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职业规划,有效推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估到自我完善的历程。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在以“目标”为导向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过程”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缺补漏的能力,增强自身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信心,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目标,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时,能够积极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持续拓展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广度及深度。

(二)细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构建并完善高校具有针对性、贯穿性的培养模式

高校课程设置应以帮助学生设立职业目标、强化就业所需能力为目标,固而应根据市场所需能力进行反推复盘,不断更新教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有准确的职业定位、健全的职业素养。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需细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打破单一课程设置,横向增加多元化课程设置,如测试、讲座、咨询、实践等,对学生进行以提高应聘技巧、增强职业竞争力为目的的训练,并定期进行测试,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在通过校园网帮助学生熟悉、了解“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可邀请权威专家,通过讲座宣传,给学生进行解读,帮助其深入理解。 高校应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可设置辅导咨询室,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如学生遇到问题,提供咨询,避免闭门造车现象,以此保证服务质量,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达到更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阶段学生的实践机会稀少,高校可组织实习活动、联合其他院校举办相关的比赛,并合理设置奖项,尽可能提供学生实践平台以及训练基地,提供给学生们亲身实践、展现自我的机会。其次,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目标可对课程进行纵向分类,如考研、公务员、教师、外资企业、自主创业等,因材施教,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细化的基础上,课程也应当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设计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培训形式,使其具有连贯性 系统性。另外,高校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在就业、教学、学工、团委甚至学生社团共同努力下,致力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强化“立德树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较为广泛。“立德树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扮演着学生的培养者、引领者、指导者的重要角色,师资力量和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应提高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聘用并培养思想政治觉悟较高、专业素养过硬、具有多方面知识储备和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在日常教学中,高校应系统开展“立德树人”教师培训,规范教师团队,例如,对教师队伍定期进行业务训练,邀请知名规划师到校进行理论指导,聘请企业代表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战经验,并鼓励其进行实况调研,学习先进的指导方法,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性、科学合理性。另外,建议学校在教师评比以及职务晋升中充分考虑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业绩,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最大限度激发高校教师指导“立德树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动力和教学热情。

(四)高校、政府、企事业合作,共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与当地人才交流中心、人力资源服务部门、校企合作单位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校园网及时发布、更新就业信息,以确保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信息。同时,鼓励不同地区校企和校际之间整合教育资源,增进资源共享。高校还可设置“实习时长兑换学分”机制来激发学生积极性、创新性。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及落实支持高校大学生实习创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不可忽略的一点是,高校资源有限,很难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庞大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模式,政府应提供相应的帮助,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同时,做好沟通服务体系,构建人才信息网络,方便企业有选择性地招募适合的人才,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充分获取信息,帮助双方直接进行有效的联系,避免学生与企业之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使之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和谐就业的目标。

综上所述,结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要求,高校应当从对学生与职业规划相关的能力、意识、素质培养和高校职业规划的教师队伍建设出发,着力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结构设置,并促进校园及社会的各方面合作联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继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婷.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9(27):61-63.

[2]   马钦娟.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6):115-117.

[3]   朱倩.“立德树人”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9):4-7.

[4]   王明香.论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J].教育现代化,2019,6(20):157-158.

[5]   周玲.“双创”视域下的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7):202-204.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高校体育与立德树人研究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