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中与周边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2021-05-14何龙斌

关键词:汉中成渝城市群

李 强, 何龙斌

(陕西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一种高等级的空间组织形式,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城市群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等,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1]。自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之后,国家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发展战略日益清晰。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长期主导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小城镇化战略开始退出,大城市全面放开落户政策,人口逐步向都市圈、城市群集中。标志着以往长期重视以中小城镇为核心,控制大城市人口数量的城镇化战略转变为以大城市引领城市集群模式的新城镇化战略。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可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将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为我国经济增长释放新的活力[2-3],带动整个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4]。发展城市集群的战略确立,既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也与我国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相符,是我国城镇化战略市场化发展选择的结果。面对这种大趋势和发展规律,显然,作为未被纳入城市群的周边城市应该积极主动融入周边城市群实现协同发展。

国内外实践与理论研究表明,“协同发展”不仅是区域发展的一种状态,也被视为实现更加包容、更加均衡、更加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思路和新路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功能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之间更加精细化、差异化的分工协作,形成“1+1>2”的协同效应[5]。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城市、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大多关注于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或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问题。薛艳杰、王振等从构建协同发展机制的角度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6],王浩、沈正平等从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出发研究了淮海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途径及措施[7],孙红梅、姚书淇以财政水平差异分析为工具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关系与对策[8],李雪松、齐晓旭以哈肯模型为基础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演化路径[9],叶文辉、伍运春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成渝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溢出效应和协同发展[10],武文霞从城市群内城市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等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11]。而对于城市群与其外部周边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关注较少。本文在分析汉中与周边城市群协同发展所具备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其与周边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汉中与周边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意义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汉中发挥独特区位优势,走向开放发展前沿,主动融入周边城市群带来了广阔空间。特别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和相应规划的出台,为汉中与周边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了多个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发展机遇。区域协同发展是以一种更加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更强调用整体协同效应的新思路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质上是对发展路径的优化,以及区域和区域之间关系的重塑,是基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之下的一种发展路径创新[12]。

1.从国家层面看,有利于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巩固脱贫成果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举措,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汉中与周边城市群协同互动发展,不仅可以发挥其沟通西南、西北经济核心区的独特优势,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相互融合,而且可以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培育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区域增长极城市,有利于推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跨区域整合资源要素,探索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新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从地方层面看,有利于汉中借势发力、扬长避短,实现经济赶超

与周边城市群协同互动发展是汉中在新时代审时度势,积极主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省战略部署的重大思路创新。是汉中市把握国家经济发展新趋势、城市发展新格局,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新的理念、更快的速度抢抓发展机遇,用足政策红利,借势借力,弱化虹吸效应,促进汉中由“边缘性”“空心化”弱势特征向区域资源要素聚集中心强势特征转化,实现经济追赶超越、突破发展的探索性举措。与周边城市群协同发展,既有利于汉中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也有利于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激发市场新活力、构筑区域经济新高地、彰显文化旅游新形象、共享健康休闲新生活;更有利于向西融入丝路经济带,向东融入海上丝路,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向北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因此,加强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也是汉中落实“三个经济、四向融入、五新战略”(1)“三个经济”指陕西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 “五新战略”指陕西省政府提出的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五项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

二、汉中与周边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条件

(一)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1.地理区位独特,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汉中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处秦巴腹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三国时期,汉中就是“栈阁北来连陇蜀,汉川东去控荆吴”的战略要地。秦蜀古道是我国历史上连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的重要交通命脉,也是连结南北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和陕甘川的交通咽喉要地。从地理角度看,汉中位于周边三大城市群的交汇之处。按照2019年8月国家制定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汉中很有可能成为陕西南下出海通道的重要支点、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联结西南的重要陆港和物流枢纽。

独特的地理区位加上国家对汉中交通设施的大力投资,使汉中成为北上关中、南下川渝、东进江汉、西连陇南,通江达海的交通枢纽,已融入陕、甘、川、渝、鄂、晋、豫等省会城市“一日交通圈”。目前全境有三条国道、四条省道、三条高速、三条铁路、一个机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与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周边城市相比,汉中综合交通条件具有明显优势。汉中公路总里程已突破2万公里,居全省第3位,是省内首个具有绕城高速框架的地级市。汉中是陕甘川渝鄂毗邻地区仅有的三个开通高铁的城市之一(其余两个为达州市和广元市),过境的西成高铁是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与大西高铁共同形成华北至西南地区的新通道。汉中城固机场已联通三大经济区8个重点城市,2017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1.45万人次,在西部机场集团运营机场中仅次于西安、银川、西宁和榆林机场名列第五位,增幅为第一。综上,汉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具有接受周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基础条件。

2.自然条件优越,生态资源优势突出

地理地貌是城市规划、建设和开发考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城市的分布格局、地域结构、空间发展和区域地位等。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各大城市从地表起伏看,总体上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多样。在地形地貌特征上,以山地、丘陵为主体(见表1)。除汉中平地面积占10%左右,其余各市占比均不足4%,其中安康只有1.8%,达州只有1.2%。因此,从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大城市的地形地貌条件来看,汉中具有其他五座城市无可比拟的地理优势[13]。

此外,汉中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脉两大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潮湿气流不易北上,气候温和湿润、干湿有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4℃,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综上可见,汉中具有城市扩容和产业发展的潜在条件,也具有发展健康养老、生态旅游等产业的绝佳条件,是西成渝在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实施产业梯度转移的最理想的目的地。

表1 陕、川、甘省际边缘区主要城市地理结构

3.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科教水平相对较高

相对于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其他城市,汉中还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既有以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国防工业为基础,依托国家政策发展起来的装备制造业,也有以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的现代材料工业和绿色食药产业。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由初期向中期的跨越,通过持续稳农强工兴三产,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生态旅游、高科技、新能源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一批新的优势产业和增长板块正在加速形成,产业发展不断向中高端特色化迈进。此外,汉中与周边其他城市相比,科教文化基础良好。如表2所示,汉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和技术合同交易额四项指标均排名第一位,教育支出指标值排名第二位。可见,汉中具有明显的区域科技创新优势,这一优势可以转化为与周边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势。

表2 汉中与周边城市科学教育指标对比(2018年)

4.文化社会交流密切,经贸往来源远流长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境内秦蜀古道是古代连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的重要交流通道,也是汉中自古与秦蜀交往频繁的见证。历史上,元朝以前汉中地区一直隶属于巴蜀经济政治文化圈,到了元代,中央为了加强对四川的控制,设兴元路于汉中,正式把汉中划入陕西,并一直延续至今。秦巴山水相连,秦蜀文化交融,导致汉中与关中、四川人缘相亲相近、民俗交叉共存,交流合作密切。

(二)经济联系分析

1.模型选取

在城市经济学中,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通常把城市与外界的空间交互作用抽象化,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城市联系的实际状况,引力模型就是最常用的模型之一。通过引力模型,可以计算出经济联系强度,该指标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大小,反映了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引入引力模型,并将区域内空间相互作用的经济联系强度公式设定为[14]:

(1)

式中,Rij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i和Pj为城市人口数(单位:万人),Gi和Gj为城市的GDP(单位:亿元),Dij为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单位:千米)(2)该方法未考虑两地之间交通的通达性以及可能存在的行政壁垒。。本文中各城市2018年GDP与年末总人口数据源于各地统计年鉴,计算时使用的两城市之间的距离均为利用百度地图测距所得的直线距离。根据地方和国家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18年,汉中GDP为1 471亿元,年末常住人口为344万人;西安GDP为8 349亿元,年末常住人口为986万人;成都GDP为15 342亿元,年末常住人口为1 500万人;重庆GDP为21 588亿元,年末常住人口为3 416万人;武汉GDP为14 847亿元,年末常住人口为906万人。

2.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中西安、渭南、宝鸡、咸阳、铜川、商洛、临汾、运城、天水、平凉与汉中的经济联系强度依次为38.09、8.85、30.88、16.44、1.61、3.93、2.03、3.50、7.82、2.66。可见,关中平原城市群与汉中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城市为西安、宝鸡和咸阳。汉中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四个主要城市西安、渭南、宝鸡、咸阳的经济联系强度之和为94.25,远高于这四大城市与临汾、运城、天水、平凉的经济联系强度之和48.37、31.05、45.62、35.60,因此,单从城市引力模型理论上讲,汉中有比临汾、运城、天水、平凉这四个城市更符合纳入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条件。成渝城市群中重庆(3)此处按重庆市主城区数据计算。、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与汉中的经济联系强度依次为20.61、22.85、5.85、9.31、2.16、2.34、4.56、2.08、0.87、2.08、2.52、2.79、11.58、2.41、15.67、4.78。可见,成渝城市群与汉中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城市为成都、重庆和达州。但从与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之和看,汉中与群内所有城市相比均较小,说明单从城市引力模型理论上讲,汉中目前尚不具备加入成渝城市群的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虽然GDP总量、人口总数很大,但根据现有研究成果[15],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本文认为理论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除三个省会城市与汉中有经济联系外,其余城市与汉中联系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即便如此,三个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与汉中的经济联系强度也比较弱,依次为5.22、3.44、1.24。

3.结论

综上计算结果可见,汉中与关中城市群经济联系最为密切,与成渝城市群的经济联系次之,但仍较为密切,而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6]。可见,汉中与关中和成渝城市群从引力模型上看具有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考虑到成渝城市群经济体量大、发展潜力足,建议在协同发展方向上,将成渝城市群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并重。

(三)合作需求分析

1.产业升级带来的产业转移需求

从产业结构来看,西成渝的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比重)与国内成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三大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均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又低于上述城市。因此西成渝三大城市未来必然有更大比例的工业产业向外转移,而汉中相对于周边其他兄弟城市,与三大中心城市产业关联度较高,更具备发展工业的基础,更具有承接西成渝产业转移的优势。

2.生活改善带来的市民休闲需求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追求生活休闲化、健康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汉中不仅具有南北兼顾、区位独特的自然条件,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公认的人类宜居城市。西成高铁的开通,让西成渝市民进入汉中变得更快捷、更容易,也使汉中作为三大城市的理想后花园,成为西部两大城市群优质生活圈的延伸区变得可能,为汉中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提供了市场基础。

3.交通改善带来的企业合作需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已经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共识。过去由于秦巴大山的阻隔,汉中与西成渝之间交通不便,极大地影响了企业间的合作,也限制了汉中经济的发展,而这一切随着京昆高速、西成高铁的开通将变成历史。通过与汉中企业合作,将为两地企业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与协作效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4.国家战略带来的政府合作需求

从目前国家针对西成渝城市群和陕南地区的发展规划来看,有多个规划涉及到西成渝与汉中等地区的协同发展。西部两大城市群规划均强调,要加强对周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川陕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更要求,“培育联动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新增长带,形成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通道”。协同发展离不开政府合作,从国家层面来看,区域政府的战略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政策部署。因此以国家规划为纽带,研究汉中与西成渝政府合作需求,共同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是实现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汉中与周边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紧扣相关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以规划为纽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紧扣国家相关战略规划,研判汉中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的独特定位与重要作用,以此为纽带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

1.以老区振兴规划和“两群”规划为纽带,加快与西部两大城市群深度对接

紧扣《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布局,以打造连接西部两大城市群战略枢纽为战略定位,用足现有政策红利,联合西成渝共同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建设“西安—汉中—巴中—南充—重庆/成都经济带、西安—汉中—广元—绵阳—成都经济带”。尽快编制专项规划,谋划重大项目,深度对接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培育“联动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新增长带,形成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通道”。

2.以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为纽带,加速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

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指向,按照《陕西省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的精神,以加快构建“一核两轴两带三走廊四极”城镇群格局中的“四极”之一为突破口,主动对接新一轮《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修编,争取省上更多政策支持,实现与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规划政策有效对接,加速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

3.以汉江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为纽带,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

依托《汉江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空间布局的沿江绿色发展轴线,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协同利用汉江岸线资源,发挥汉江源头城市和上游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速生态红利释放,引领汉江上游地区产业绿色发展;加强与汉江中下游地区联动,主动接受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辐射。

(二)加强陆运、水运、航运交通设施建设,加大交通物流互联互通力度

抓住国家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机遇,以“四向融入”为目标,统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建设,通过“加密、联网、升级”,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大力推进与周边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现代交通衔接,把汉中建成连接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畅达周边、通向全国、连接世界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1.打造快速融入周边城市群的铁路通道

陕西省政府应联合宁夏、甘肃、四川、重庆、湖北各省市政府,推动加快建设银汉渝、兰汉十等高铁项目,争取早日投入运营。充分发挥现有西成、阳安、宝成铁路主骨架的运输大通道作用,全面提升铁路运输能力,谋划开通西安到汉中、成都到汉中的城际列车,形成快速融入周边城市群的铁路通道,打造全国铁路枢纽城市。最终形成1~2小时到达关中城市群、2~3小时到达成渝城市群、4~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的高铁出行格局。

2.打造顺畅连接周边城市群的公路通道

陕西省政府应依托《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与周边省市协商联合制定《陕西四川共同推进公路省际通道建设行动计划》《陕西重庆共同推进公路省际通道建设行动计划》等省际交通建设合作文件,彻底消除省际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提升跨省市普通干线互联互通水平;尽快规划西乡—镇巴—万源入川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开通银昆高速汉中至宝鸡段公路,打造以京昆、银昆、十天为骨架的高速公路网络,打通对外公路大通道、构筑区域大网络,形成连接周边城市群的公路交通枢纽。积极使用信息化技术,加大智慧交通建设力度,建立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省际高速公路无障碍收费改革,提升通行效率。

3.增强融入周边城市群的航空枢纽功能

以打造陕甘川毗邻地区区域中心机场、陕南地区通航和货运基地机场及陕西副枢纽机场为目标,以推动汉中融入国家大城市群为主方向,推进汉中城固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优化航线网络布局,逐步形成以汉中为区域中转枢纽的航线网络,同时争取开通全货机航线。加快镇巴、南郑、洋县、西乡、勉县、宁强等通用机场建设,疏解城固机场非核心业务,提供个性化、高效率的出行服务。

4.构建融入周边城市群的多式联运网络

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汉中综合客运枢纽站、汉中机场综合客运枢纽站、褒河公铁联运等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实施集疏运系统改造工程,着力构建中转联运设施高效对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运营服务标准规范的多式联运网络化组织体系。

5.构建融入周边城市群的现代物流体系

依托西成高速铁路、京昆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建设一批面向关中平原、成渝城市群,辐射西北、西南的区域大市场、集散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拓展物流产业链,打造连接西北和西南的西部通道综合物流基地、区域性物流枢纽。支持西成渝企业在汉中设立采购配送基地,共建物流园区,开展现代物流业务。加快褒河物流园区和城固航空物流园建设,完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引进京东、唯品会、淘宝等大型电商平台和德邦等大型物流企业在汉中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引领汉中物流产业发展。

(三)积极推动生态绿色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对接融合发展

树立大招商理念,统筹全市招商,立足汉中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深度对接周边城市群产业规划,围绕产业协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模式,构建互补互促的工业产业链,形成与周边城市群配套融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1.创新合作园区共建模式,促进工业协同发展

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模式。加大面向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招商引资力度,深化在资金、技术、项目、产能和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对接,共同探索“园区共建、项目共管、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通过联合出资、项目合作、资源互补、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推进园区合作共建,探索建立相匹配的利益共享和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全域产业布局,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全市各相关工业园区,错位发展、联合招商、共享资源、抱团取暖。建立统一机构,实行“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园区生产要素,加速产业集聚。各开发区应谋划一批合作项目,与周边城市群开发区结对合作,通过“飞地经济”“总部—生产基地”产业链合作、整体搬迁等多种模式,开展产业对接。

2.积极推动生态绿色产业协同发展

依托汉中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引进周边城市知名企业和优秀人才,推进汉中健康养老、全域旅游、文化创意、绿色农业等生态绿色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一是打造健康养老产业。立足周边城市群日益增长的健康市场需求,实施中心城市“后花园”“养心殿”建设工程,全面对接西安、成都、重庆养老养生市场,吸引西成渝知名企业投资康养产业,努力将汉中打造成为西成渝健康养老养生的首选地、目的地。二是推进发展全域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业与周边城市群全面对接,尽快成立跨省城市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建立秦岭大巴山旅游开发联盟,在旅游交通、线路设计、产品开发、项目投资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快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加强西成高铁沿线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营销大数据资源,加强与西成渝数据共享,签订互为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康养三大旅游产品,努力打造汉中特色区域旅游品牌,使汉中成为西成渝市民周边游的重要目的地。三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在充分发挥汉中科教资源相对优势的基础上,面向西安、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大力引才引智,盘活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秦巴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增强园区集聚、企业龙头带动功能,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引导扶持发展新兴业态,强优补短扶新,不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四是提升绿色农业产业。瞄准周边城市群中心城市对绿色有机食品的大量需求,发挥汉中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加强对优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展智慧农业。创建覆盖全市域、全产业链、全品类的汉中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资源收益转化为品牌价值收益,使汉中成为面向西成渝的“菜篮子”“米袋子”。

猜你喜欢

汉中成渝城市群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汉中仙毫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成渝双城到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