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创新动力

2021-05-13王倩刘杨钺牛昊

桂海论丛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

王倩 刘杨钺 牛昊

摘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受到不少阻力:供需匹配失衡,影响国内大循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际产业循环受阻;创新链不畅,梗阻国内国际双循环。文章从创新的视角出发,阐释创新在打通双循环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指出创新是打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牵引,是增强国际循环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着力点。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在于以创新理念引领基础领域研究,以创新成果增加高质量供给,以创新意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以创新思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创新动力;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6-0065-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ANT视域下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20AZX0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1]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2],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离不开创新的有力推动。本文以创新为视角,探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并从创新的角度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对策建议。

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3]。当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比拼,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发展水平之间的较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直接决定了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确看待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所起的动力作用,有助于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动力。

(一)创新是打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牵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4]当前,我国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以及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存在被其他国家“卡脖子”的问题,导致行业发展处处受制,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及综合国力提升,成为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因素。

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牵引着国内大循环的运行和畅通。生产和消费构成经济循环的基本链条,从生产来看,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能力,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5]。尤其是自主创新,摆脱单一的借鉴和模仿,将发展立足点转移到自身和国内,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支撑长期的内涵式增长。从消费来看,通过不断创新提供新产品、创造新业态、激发新需求,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国内消费潜力,更好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通过提高生产侧的供给质量、激发消费潜能,有助于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达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6]。

(二)创新是增强国际循环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自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参与全球化进程,依靠廉价劳动力以及低成本生产来吸引外资,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这一产业分工下,国际上总体形成以欧美作为研发中心、金融中心和消费中心,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作为制造中心,其他一些资源大国作为原材料输出地这样一种全球经济大循环模式[7]。在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提升了我国国际竞争力。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全球发展格局中占據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创新愈发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循环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动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使我国单纯依靠制造业实现发展的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生产的优势不再突出,迫切需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创新大国”的转变,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位置攀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8],唯有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加强科技创新,努力解决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卡脖子”的问题,才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在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领域抢占主动权,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创新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着力点

国内国际双循环并非相互分割、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要以国内大循环的运行带动国际大循环的运转,以国际大循环的运转促进国内大循环运行,就必须从创新端发力。一方面,在国际大循环过程中,产业链不断高端化将带动国内产业升级革新,促进产业链更新换代,实现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目标。通过创新打破我国以往单一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实施更为积极的开放战略,建立全新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发展模式,能够使我国更加充分利用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提升国内循环质量和经济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在国内大循环中,科技创新将带动相关领域产业的发展,从而加速国内创新链运转、带动相关价值链的变化,而价值链的不断攀升将吸引更多优质生产要素进入我国市场,从而实现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的目标。创新作为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着力点,不断为产业链从国际到国内、从国内到国际的发展提供原始动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内经济发展整体呈放缓趋势,我国长期形成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待转变,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同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逆全球化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民粹主义盛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挑战、亟待调整。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我国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的战略性决策,其面临的主要难点和阻碍迫切需要得到解答。从国内、国际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新发展格局面临的主要难点,有助于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更加有效地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供需匹配失衡,影响国内大循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成功抓住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制定经济外向型发展战略,取得了经济持续40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9]。但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以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以往增长模式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许多行业都存在产能落后的问题,据统计,我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除钢铁、水泥、电解铝、石化、平板玻璃、船舶等传统行业外,光伏设备、风电设备、LED等新兴产业也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10]。同时,不少低端企业墨守成规、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发展无法与现有生产力耦合,陷入发展僵局,部分企业成为“僵尸企业”,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国家补贴等方式继续存在。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新特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扩大内需,成为国内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供给方面来看,从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现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调节国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在供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低端产品产出较多、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还会制约供给端的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难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从需求侧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需求波动、增长乏力,消费、投资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一方面受疫情冲击,人民群众居家隔离、出行受阻,消费需求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各地企业停工停产、供给端受到影响,服装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交通以及旅游业等行业受到很大影响,靠投资拉动内需呈现无力状态。消费和投资对需求端的牵引力度减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方式、消费渠道、投资方式、投资渠道等创新性发展,不仅降低了人民群众消费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

(二)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际产业循环受阻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之下,世界经济呈现出严重衰退的态势,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断受阻,国际贸易投资呈现萎缩状态,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不安[13]。有研究表明,在《财富》1000强企业中,有94%的企业经历了新冠病毒带来的供应链中断[14],这迫使全球供应链必须作出调整。

我国供应链不够连通、国际产业循环不畅,究其原因在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阻碍产业循环[15]。我国长期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关键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因此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状态。目前,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16]。不少发达国家企图以此为抓手,遏制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

(三)创新链不畅,制约国内国际双循环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创新链条处于瓶颈状态,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循环[15]。当前制约双循环的主要因素在于创新链不畅通,要通过创新打通国内大循环,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条完整创新链,以国内创新链接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属于自己的创新体系。目前我国创新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创新要素流通不畅。创新系统包括人才、技术、信息、数据、文化、制度等要素,由于政策缺位、资金不足、管理不当等原因,我国创新体系呈现出要素流动不畅的状态,技术创新對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释放[1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我国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为3%,而美国达到27%,超出9倍左右;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激励企业创新的机制不健全;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企业研究人员较少,只占全国研究人员的3%;科技型企业的小、散、弱现象突出,制约了创新要素的流通和循环[18]。

二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无法实现由创新链到产业链的畅通循环。创新链作为产业形成的原始驱动力,蕴含在大大小小的产业链中,不断为产业链提供新的动力;产业链作为创新链的实践路径,每一个链条或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创新的暴发点,从而诞生新的产业,使产业链不断升级和完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40%~50%[19]。我国各高校与科研院所仍存在重研发轻转化的问题。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创新链重要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产出成果丰富,但成果转化率低下,无法及时有效地使成果实现市场化,由此造成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

三是创新生态环境有待优化升级。创新生态环境是创新要素流动、创新主体交流合作的基础平台和基本条件,通过影响创新主体的决策和行为,能够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提高创新效率[20]。2021年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排名相较2020年提升了2位,排名为第12名,这表明我国创新水平逐步提升[21]。但在创新优势项目上,相较于美国,我国的创新生态环境仍存在一定差距。美国的优势项目在于世界顶尖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撑、科技巨头的高额研发投入、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而我国创新体系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研发投入增速缓慢、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善等不足[22]。

三、以创新驱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最有效措施,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创新。以创新驱动新发展格局构建,重点要从基础领域研究、供给侧与需求侧、创新主体、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着手。

(一)以创新理念引领基础领域研究

习近平總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23]只有完善基础研究创新体系,着眼于基础理论,从源头为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技突破提供创新动力,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以创新理念引领基础领域研究,有助于减少基础领域研究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加快基础领域研究,使基础领域更快、更好研发出高质量成果。

要加快新基建建设,尽快布局一批以大科学装置和大试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动能,营造良好的外部研究环境,以新基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向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竞争领先位置[24]。要重点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创新科研资助方向和学科布局,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大企业为主导的生产技术研发体系和以大学、独立科研院所为载体的基础研究体系相结合的新型科研体系[19]。将广大科研院所与各企业充分结合,发挥科研院所理论基础扎实优势,引导企业注重基础技术研发,形成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科研体系。同时,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保持创新链顺畅,延续产业链,使科技创新成果价值最大化、利益最大化。

(二)以创新成果增加高质量供给、释放内需潜力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谋划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25]。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以创新驱动新发展格局构建,必须以消费端和供给端为切入点。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供给端解决国内当前存在的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借助创新成果提高供给质量、增加高质量供给;以优化需求结构、释放内需潜力为内生动力,从需求端解决当前人民群众需求无法实现、投资牵引需求无力状况。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求立足于创新端,打通创新链,注重产品原始创新,在科学技术领域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使产品从原始创意到市场化的过程运行通畅。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不断促使原有资源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合理分配资源,有效缓解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促进大批创新成果不断涌入市场,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引导企业升级换代,缓解企业技术落后、产业结构老化等困境,将“僵尸企业”变为“活力企业”。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使生产出的产品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一体,打造一批高端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要以创新成果补充高端产能,以创新成果引领中低端企业转型升级,增加高质量供给,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高端位置,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优化需求结构,释放需求潜力为战略基点,努力构建高质量需求体系。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质量创新成果为引领,不断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要以高质量创新成果引导人民群众需求导向,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产品质量。要以创新成果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创新产品种类和样式,吸引居民消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和诱发经济产生波动的“双刃剑”,对刺激国内需求有着重要作用。要不断创新投资方式、投资渠道,开拓投资领域,刺激企业投资需求,促进投资结构升级、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大重点领域投资力度,提升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发展效益。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科技研发之间的关系,以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助力经济发展,以经济投入支撑科学技术研发,打造一个全新的、充满创新活力的科学技术体系。

(三)以创新意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离不开创新主体意识的发挥,不断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更强的创新意识投入新发展格局的建设之中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

首先,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6]以创新驱动新发展格局构建,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和引领作用,将企业创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分地区、分领域、分项目激励企业创新。充分发挥国家强大资金和政策保障,加大国家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提高创新意识,为企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激发大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整合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创造高质量现实生产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支持创新企业做大做强。其次,要发挥科研院所创新主体优势,以项目为载体集聚创新资源、推动集中攻关,实现重大技术创新突破。着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飞机制造等领域为突破口,畅通“卡脖子”环节,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促使产业循环顺畅。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科研院所发挥主力军作用。最后,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创新资源,加大对高校创新研发项目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将创新人才培养融入科技创新项目,以政府为主导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培育“工匠精神”,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各类奖惩制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育创新型人才。

(四)以创新思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将创新思维引入科技体制改革,有助于解决以往科技体制出现的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问题[27],构建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制。

要制定、完善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法规政策。我国科学技术活动领域的相关法律仍不健全,使该领域呈现重大项目资源分配不均、分配项目较为随意等问题,要加强国家科研领域的管理,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塑造风清气正的制度环境。要创新科技体制,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科技体制改革注入活力。要加快新型专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科技研发者与创新成果需求者搭建共享平台,实现创新成果高效配置,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引导创新主体良性竞争。要加强政府在科技管理中的职能转变,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转变政府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协调配置资金、人力、技术等要素的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市场资源利用最大化。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机制,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健全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创新主体的创造力,为企业创新营造一个公平有利、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 32284363.

[3]習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EB/OL].http://jhsjk.people.cn/ article/31917783.

[4]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835136.

[5]张其仔.自主创新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N].光明日报,2020-09-03(11).

[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2-19(1).

[7]鄢一龙.“双循环”的战略深意是什么?[J].全球商业经典,2020(9):12-17.

[8]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6).

[9]徐沈,裴晓鹏.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再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析[J].甘肃理论学刊,2020(1):12-20.

[10]张茉楠.解决产能过剩需要长效机制[EB/ OL].https//www.chinabond.com.cn/Info/16589445.

[1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779989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 htm?dt_dapp=1.

[13]张明,颜色.今年淡化了对经济增速的要求强化了对“六稳”“六保”要求[J].企业观察家,2020(6):52-53.

[14]胥会云.如何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J].中国外资,2020(13):46-47.

[15]张为付,胡雅蓓.科技创新为双循环注入新动能[J].海峡通讯,2020(10):24-25.

[16]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6):4-11.

[17]任志宽.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J].支部建设,2020(23):13-14.

[18]苏继成,李红娟.新发展格局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1(7):100-111.

[19]谭保罗.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研究[EB/OL].http://paper.chinahightech.com/pc/content/ 202108/16/content_43724.html.

[20]吕静韦,董微微.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与经济增长[J].统计与决策,2021(9):29-96.

[2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R/OL].https://www.wipo.int/publications/zh/details. jsp?id=4564&plang=ko.

[22]商华,王苏懿.中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环境比较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6:333-339.

[23]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J].求是,2021(2):4-10.

[24]王祯祯.扩内需促开放补短板强创新——专家建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新理财,2020(11):35-36.

[25]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911721.

[2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 article/32116652.

[27]王昌林.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26.

责任编辑莫仲宁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