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当代首饰在手工艺方面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1-05-12荆桦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解构手工艺

【摘要】手工艺在当代首饰中,传递创作者情感和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当代艺术思潮中的一部分当代首饰艺术家,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在传统手工艺上进行尝试和创新,他们突破传统为手工艺带来新的色彩,更符合当今的审美。文中以举例的方式展示了手工艺为当代首饰作品注入的文化力量,目的在于强调手工艺的在当今艺术首饰领域的重要性,提醒年轻入门学者对本民族手工艺的重视。它不仅是每个民族文化智慧的象征,也是艺术审美发展至今的基础的一部分,它依然持续为当代首饰创作带来灵感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文化认同;解构;重塑;手工艺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057-03

【本文著录格式】荆桦.中西方当代首饰在手工艺方面的文化传承与创新[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5):57-59.

绪论

当代艺术是紧随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当代首饰艺术也在这个时候形成,这个时期的首饰的特点是科技的运用,艺术家们跨领域使用材料进行创作,多元化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这对国内年轻首饰艺术家们来说是个机遇,在这个时代每个首饰创作者都有机会作为一个国际人的形象进行文化交流。然而这对于年轻的首饰创作者来说,扎实的手工艺知识积累是呈现自身文化的硬性条件,一些年轻学者忽视了其重要性,则难以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如今国内地发展空间还很大,诸多优秀的手工艺需要被传承与创新。

一、手工艺与设计的分离

材料被加工的过程,也就是创作者们的加工手段,这是当代艺术创作者向观众传达理念的媒介[1],媒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手工艺是一种重要且具有争议的介质。十九世纪末以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手工艺和艺术几经分离,“手工艺”这个词被当代首饰艺术家们替换成“造物”,从而有了“设计师—造物人”的称谓。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上地改变,主要由于艺术工作者们认为“手工艺”不属于艺术层面的创作方式,与智力劳动有区别,如果被称作手工艺人,似乎在片面解释当代首饰创作者只会使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首饰作品中,不难发现工艺性被有意识地弱化了,更有创作者刻意避免使用手工艺进行创作,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作为艺术工作者的身份[2]。使用工艺,又如何进行创作呢?后现代时期的艺术创作有个特点,就是“打破界限”,艺术家们跨领域使用技术和材料进行创作。1976年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展出的后现代艺术作品《对应物之八》是安德烈用砖块垒成的长方体,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轰动,因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枯燥无味,甚至没有什么审美价值可言的东西,被大家认为是对艺术领域的挑衅行为[3]。信息全球化以来,各国之间的文化壁垒被打破,艺术家的创作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同时,当代首饰艺术对作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并非任何人都能被称作艺术家,这对当代艺术创作者的专业素养有了一定要求,这对传承和创新手工艺是个很好的时机。

二、手工艺在当代首饰中表现文化认同

对于什么是文化认同,亨廷顿曾经指出:不同的人们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4]。人们使用的物品,综合起来看,说明了自己是谁,自己从属于哪个社群。创造这些物品的劳动过程,能够将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注入其中,同一个社群在不同时期所使用的物品可以反映出当时生活的状态地改变、文化的传递,甚至某些事物的消亡……作为艺术创作者,他们的作品可以作为一条向外界传递信息的信号灯。

在利用手工艺进行当代首饰创作而达到文化认同这一的目的过程中,更常见的创作手法是解构和重塑。“解构”就像将数学公式拆解分析,用在当代首饰创作中,创作者常常会花精力剖析事物的社会价值,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解构;“重塑”则是创作者将个人的文化加入其中的过程,所呈现的作品将带有作者自身的文化属性。karl fritsch的当代首饰作品在圈内非常有标志性特色。该创作者早期着力于古典主义的首饰制作,积累了精湛的金属工艺技能,但对他来说真正的成长在于利用所学习的技能进行首饰创作。在他的作品中,无论宝石还是玻璃都可以被镶嵌进首饰,这体现了创作者对待材料一视同仁的态度,也打破了观众对待贵重宝石镶嵌的传统认知;镶嵌的内容复杂,外形却又粗糙,像小的雕塑,这也是karl fritsch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希望打破雕塑只可远观的固有思想;他用手指的力度塑造蜡模,铸造后的首饰留下他的指纹,在他看来这都是手工特有的印记。该作品中,特殊的镶嵌技法,如罗丹抽象的雕塑一般……无不展示了一个创作者的西方文化背景以及他的个人偏好。

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的还有stefano marchetti,他喜欢做具有实验性的木纹金当代首饰,在他的作品中,使观众难以联想到这是木纹金,该创作者的首饰作品以几何形的拼接形式,以及对空间的几何划分,这也是他解构再重塑木纹金的方式,更是他作品的主要特征,由于对贵金属的喜爱,以及早期对金属工艺的学习,使他的首饰作品以贵金属为主,这是与西方当代首饰主流相背驰的,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没有手工艺的贵金属作品很难让人觉得有趣。马赛克般的图案颠覆了传统的木纹金纹理,这是stefano marchetti对传统金属工艺的创新,当然,这只是他的阶段性成果,他依然在做更多的贵金属拼接尝试。

中国的当代首饰艺术家曹毕飞,成为2018年AJF艺术家奖项获得者。在海外十年的留学经历,像多数海外学子一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变得更加强烈,让他在文化认同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构,他运用汉朝“金缕玉衣”的鏈接方式重组了陶瓷瓶这样的中国传统陶瓷日用器皿,熔化和重塑的瓶子体现了中国文化状态的临时性。虽然作者在构建这系列作品时并不刻意使用某种手工艺,但是它的组合方式藏匿于上千年前的金缕玉衣制作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只是人们更容易被构建后的作品形态所吸引。观察曹毕飞的作品,能让中国的观众有强烈的共鸣,很容易产生认同感,这是由于创作者和中国观众在同样的文化熏陶下成长的缘故。然而曹毕飞的目的不仅在于让中国的观众理解,更希望海外的观众能够不加以语言上的解说就能读懂,这是他目前在继续尝试的方向[5]。

同样对中国“瓶”元素进行剖析重组的还有当代首饰艺术家杨晶,她将锻造和焊接过的金属瓶子一层层切开,串在一起,拆解了瓶子本身的构造,同时又重新赋予瓶子新的造型。它的标题很好的解答了作品的内涵“我不是花瓶”。这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女性创作者的发声,该作品有一语双关的作用,花瓶具有观赏性,实体花瓶被拆解,同时也在影射女性的个人价值,不仅限于好看的外表。杨晶的创作手法中,将金属工艺和当代审美融合,东方的陶瓷材质被置换成金属,不仅有中式的文化也有西方金属器物制作,这不仅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更是对传统的创新[6]。

从以上中西方当代首饰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创作者们在信息全球化影响下,基于自身扎实的手工艺技能前提下,跨国界借鉴彼此优秀的文化,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实验,最终获得令人欣喜的成果,为当代首饰艺术源源不断注入活力。

三、手工艺在当代首饰中的必要性

从工艺美术角度看手工艺,让人们关注它的审美价值;从纯艺术角度看手工艺,使人更关注它作为媒介是如何在传递创作者理念时发挥作用的。所以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即讯息”也在告诫人们,不要单纯地关注艺术作品本身表达的内容,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创作者们使用的媒介,以及这些媒介发挥的积极作用。虽然规避手工艺确实可以使观众将更多精力关注作品背后的故事,但包含手工艺的的作品无不体现创作者的智慧与审美。

首先,手工艺是一个民族千古流传的劳动智慧结晶,如今先进的技术进步是最初手工艺逐步迭代而成的,含有手工艺地设计更具审美价值,它不是必要的,是主动的审美选择,对机械化生产的今天,起到补偿效果。这种审美涵盖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对自然改造又妥协于自然;其制作过程也是具有美观性的,创作者在作品上的创作痕迹向展示了该工艺的特点,这也是一种分享;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同时体现了人们对不完美的包容态度,手工艺难以达到机械生产的完美和规范程度[7]。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容纳多民族和多种民族信仰,这是中国文明能绵延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内优秀的当代首饰艺术家作品向众人证明了手工艺的继承与创新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例如王晓昕的作品《青·影》,其材料是珐琅、金、银,该作品表现的是陶瓷表面的釉裂,中国早期的陶瓷工艺不够成熟,导致陶瓷表面出现釉裂,后来即便在技术上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也将其视作一种装饰。对于今天的年轻人,对陶瓷的欣赏和重视逐渐减弱,室内装饰更倾向于现代化的艺术品。该作品将陶瓷的“裂纹”重新带入当代首饰中,让更多年轻的观众看到,提醒年轻观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向世人证明手工艺无论与设计还是与艺术都可以做到相得益彰。

其次,手工艺是难以避免参与到首饰的实验性中的。西方当代首饰艺术家将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于首饰创作中,比如karl fritsch的作品,他将雕塑知识融入到金属首饰创作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得不使用到金属工艺;以及stefano marchetti创造新的木纹金时必须掌握良好的木纹金技能; 西方当代艺术的创新与延续的形式,通常通过“将曾经的艺术成果推翻”,是对新观念、新艺术的崇拜 。当代首饰重视实验性,如果当创作者进行了诸多有效地实验,获得一种可以创造新型首饰的手法,而这些实验中需要创作者进行亲自参与,这个时候他的创作手法也极有可能无形中成为一种新的手工艺,这个时候,它是不是应该立刻被抛弃?

再者,忽视手工艺不利于年轻一代首饰设计者对文化的传承。刚入门的年轻首饰专业学习者在当代首饰流行的时代也会相继模仿和学习,此时这些学习者对手工艺还不熟悉,他们容易认为做设计是不花太多精力学习手工艺的,只要将自己的理念用多种材料表现即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初学者对手工艺掌握不熟练的时候,普遍对多种材料地表现能力较弱,虽然手工艺和新材料的使用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是首饰工艺的掌握和运用能够让创作者从中学到应对材料的章法,比如,从传统金属材料使用中,联想其他材料的性质,以及其他材料与传统金属材料的结合,甚至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除此之外,创作者会将手工艺的制作精准要求带入到其他材料的使用中,对自身能起到严格要求的作用。如果创作者对手工艺不够重视,就很难将中国诸多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也更难将其创新,试想一下,创作者想要使用陶瓷进行当代首饰创作,从而达到传承陶瓷文化的目的,却不知道陶瓷是经历哪些工序烧制而成,那他只能购买一块现成的陶瓷片,他地设计也需要随着买来的陶瓷片而做出改变,设计的初衷很可能就没有实现。所以,没有深入参与手工艺中是很难进行对其有效地设计与创新的。手工艺的学习与运用,不仅不会束缚艺术创作,反而为艺术创作增加更多可能性。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归纳与分析,将当代首饰中的一些作品进行举例分析,可以看出当代首饰艺术家在这个多元文化相通的时代,突破领域进行艺术创作,使跨行业知识相融合,促进了当代首饰地发展,也为艺术家们利用更多材料表现个人文化和理念提供更多可能性。在创作过程中,作为首饰设计基础的手工艺在新时代受到挑战,然而无论对达到文化认同这一目的的创作手法,还是对年轻的入门学者继承民族文化而言,手工艺都具有重要意义。秉承继承和创新的创作态度,会使当代首饰呈现更加多元且稳定地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7):16.

[2]时翀,彭怡,钟敏.材料与造物智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6):2-4.

[3]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解读后现代主义[M].朱刚,秦海花,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5):5-7.

[4]张祥,李星明.基于文化认同的旅游地文化空间再生产研究——以湖北来凤舍米湖村摆手舞文化空间再生产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20(3):85-92.

[5]孙涵,曹毕飞.追寻文化身份的认同[J].艺术与设计,2018(4):102-105.

[6]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聚变”·“融合”2015北京国际当代金属艺术暨首饰设计展[M].石京生,晏如等. 北京:中国书店,2015(10):44.

[7]王晓昕,黄德荃.从“手工艺”到“手工的艺术”[J].美术观察,2015(11):126-127.

作者简介:荆桦(1991-),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硕士,助教,首饰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解构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还原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写于斯德哥尔摩
解构二次元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