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膜塑形镜验配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控制效果研究

2021-05-11胡晓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9期
关键词:屈光度塑形曲率

胡晓燕

福建省邵武市立医院 354000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带动电子产品发展,以及目前教育体制下繁重学业负担,促使青少年儿童近距离用眼时间延长,导致近视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人群规模逐年扩大,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1]。据统计2018年全国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学习和生活,特别是高度近视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萎缩、黄斑出血等致盲性眼病,不仅危及青少年未来的眼健康,且造成巨大的社会负担,已经成为国家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2]。因此,针对青少年近视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临床价值。既往报道认为[3]:在青少年近视防控实践过程中,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和角膜塑形镜对于青少年的近视防治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其中角膜塑形镜验配在大中城市已广泛开展,因此,本文为探讨和分析在基层医院开展角膜塑形镜验配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选取我院眼科门诊于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78例156眼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给予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眼科门诊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近视患者共计78例15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例78眼中,男20例40眼,女19例38眼,年龄8~12岁,平均年龄(10.29±2.11)岁,戴镜前裸眼视力0.1~0.4,戴镜前等效球镜屈光度-2.25~-5.0D。对照组39例78眼中,男18例36眼,女21例42眼,年龄8~13岁,平均年龄(10.36±2.18)岁,戴镜前裸眼视力0.15~0.5,戴镜前等效球镜屈光度-2.0~-5.50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近视临床诊断标准[4];(2)患者双眼无角膜接触镜佩戴史,无眼外伤及手术史,无斜视、弱视,无其他眼疾病史;(3)本次观察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观察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治疗依从性不佳、不能完成随访的患者;(2)自理能力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患者;(3)角膜塑形镜治疗禁忌证患者。

1.3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配镜前给予标准视力、眼部裂隙灯、眼底、眼压、眼外肌功能、IOL Masterce测量角膜曲率和眼轴,及睫状肌麻痹验光等全面的眼科相关检查,观察组增加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计数、角膜直径及泪膜功能检查,对不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进行排查,并记录患者的相关检查指标和结果。

对照组患者经医学验光后给予佩戴框架眼镜治疗,并嘱患者全天佩戴,避免间断戴镜。观察组患者给予验配角膜塑形镜治疗,根据患者角膜直径、角膜曲率、屈光度、角膜地形图E值及高度差结果选取个性化试戴片,经裂隙灯下荧光配适及过夜试戴后地形图评估,试戴成功后订片,患者取片后由专业人员教授镜片摘戴护理及注意事项,直至熟练掌握;戴镜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定期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情况、角膜地形图及镜片清洁度,根据检查结果,对治疗欠佳或有并发症的,增加裂隙灯下荧光配适检查,并做出及时调整及处理。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裸眼视力情况;戴镜前和戴镜后1年的屈光度、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和眼轴长度增长量的变化。1年随访期内,观察组根据患者症状及裂隙灯、角膜荧光染色检查,观察角膜点染、干眼、视觉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戴镜前后裸眼视力比较 戴镜前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后,观察组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戴镜前后裸眼视力比较

2.2 两组患者戴镜前后屈光度(等效球镜度)及角膜曲率比较 两组戴镜前屈光度、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年后观察组屈光度、角膜水平曲率、垂直曲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戴镜前后屈光度(等效球镜度)及角膜曲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戴镜前后眼轴长度比较 戴镜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眼轴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眼轴长度增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戴镜1年前后眼轴长度比较

2.4 观察组患者戴镜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无与框架眼镜相关的并发症,观察组中,眼干患者3眼,均为轻度干眼表现,经给予点用人工泪液后眼干症状改善;角膜点染数为6眼,均为Ⅰ~Ⅱ级点染,经改善配适、规范护理程序及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膜反应性充血数为2眼,均发生在配镜初期,经佩戴适应后1周内消失;视觉异常1眼,系镜片偏位所致,经调整配适后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15.4%。

3 讨论

近视临床发病率较高,属于青少年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目前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得到明确结论,有学者认为与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有关[5],因此针对近视的治疗方法较多,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角膜激光手术、ICL植入术及晶状体置换术,因受年龄限制及相对并发症较多,均不适合青少年近视患者。非手术治疗包括传统的框架眼镜、低浓度阿托品、周边离焦软镜、角膜塑形镜及适当户外活动[6],其中框架眼镜无控制近视进展作用,低浓度阿托品在我国尚未批准上市,且其长期使用安全性临床尚未充分论证,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逆几何设计,其后表面中央平坦,中周边陡峭,可使镜片与泪液层分布不均,由此产生的流体力学效应导致角膜发生中央变平,近视度数降低,中周变陡,周边视网膜形成近视性离焦,控制眼轴增长,减缓近视进展[7]。特别适合近视进展期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裸眼视力,降低屈光度和角膜曲率,减缓眼轴增长。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裸眼视力较戴镜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戴镜后1年裸眼视力较戴镜前轻度下降,且两组患者戴镜后1年裸眼视力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戴镜后1年屈光度、角膜曲率较于对照组均明显降低;戴镜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眼轴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年眼轴增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均提示长期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不仅能明显提升患者裸眼视力,同时使角膜曲率变平,屈光度下降,眼轴增长减缓,从而控制近视度数的进展。安全性方面,本组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戴镜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4%,其中出现眼干3眼,有学者认为长期佩戴角膜塑形镜对泪液基础分泌量影响小,但可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出现眼干[8],本组3眼经戴镜时改用人工泪液后症状均得到改善;出现角膜点染例数6眼,角膜塑形镜佩戴后出现角膜点染与配适不良导致的角膜缺氧,塑形过程中镜片的机械刺激,镜片蛋白沉积及护理液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9],角膜点染分为0~Ⅳ级,Ⅱ级及以下不需处理,摘镜后数小时至1d内可自行修复,Ⅱ级以上停戴镜进行对因处理[10-11],本组患者均为均为Ⅰ~Ⅱ级点染,且多出现于镜片佩戴初期,经相应处理后均消失;出现视觉异常1眼,与镜片偏位有关,经调整配适后改善;出现结膜反应性充血2眼,与镜片或护理液对结膜机械刺激,导致结膜血管扩张有关,未经治疗,1周内自行消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角膜感染这一严重并发症。通过对观察组患者戴镜后并发症观察,提示在角膜塑形镜验配过程中注重验配前检查,严格掌握适应证,镜片配适做到精准、良好,佩戴后反复多次进行规范护理宣教,定期督促患者复诊,可将青少年长期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并发症降到可控范围内。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佩戴角膜塑形镜,能够使近视控制获得较好效果,虽有少部分相关并发症,但在规范验配及护理、严密随诊监管下,其并发症发生率低,程度轻,经及时干预能够痊愈,无不良后果。李鑫等[12]通过汇总多个角膜塑形控制近视研究,得出其控制近视增长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是目前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最有效方法,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临床综合疗效好,安全性高,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屈光度塑形曲率
一类具有消失χ 曲率的(α,β)-度量∗
儿童青少年散瞳前后眼压及角膜曲率的变化
调整切削屈光度对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的影响研究
面向复杂曲率变化的智能车路径跟踪控制
既“塑形”又“铸神”——陕西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阿托品与复方托吡卡胺在儿童验光的差异比较
不同曲率牛顿环条纹干涉级次的选取
不同仪器测量角膜曲率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度的对比分析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美女塑形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