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丹阳双眼墩土墩墓考古发掘简报

2021-05-11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

东南文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底径粉质黑土

南京博物院 镇江博物馆

内容提要:丹阳双眼墩土墩墓现存两座土墩,均为“一墩一墓”形制。两座土墩均遭盗掘,出土遗物不多,其中D2发现器物群(Q1)一处,出土一组共10件器物,包括印纹硬陶坛、印纹硬陶罐、印纹硬陶瓿、夹砂陶鬲、灰陶盆各1件,原始瓷豆5件。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遗物,推测其时代为西周晚期。

一、土墩墓概况

双眼墩土墩墓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司徒镇丁庄村,西距丁庄村约280米,南距原122省道约200米,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并确认为商周时期的土墩墓(图一)。122省道改线工程路线经过双眼墩土墩墓,经批准,2018年6—10月,镇江博物馆对双眼墩土墩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双眼墩土墩墓为两座高出周围地面的土墩遗存,四周地势平缓,分布有众多水塘。两座土墩墓南侧紧邻水塘,西南侧约327米有一高出地表约2米的台地。西侧土墩稍大,为一号墩,编号D1,东侧土墩稍小,距一号墩39米,为二号墩,编号D2。

图一// 双眼墩土墩墓位置示意图

二、一号墩(D1)

D1地表原为农田和植被,外观呈馒首状,平面近圆形。东西底径29、南北底径27、高约4.7米,面积620平方米,墩顶有一很大盗洞。发掘采用四分法,以墩体中心为基点按正方向布设面积155平方米探方4个,分别编号为T1—T4,探方间预留1米宽“十”字隔梁。

(一)地层堆积

根据土质、土色、致密度、包含物等,D1地层堆积可分为8层。现以T1、T2南壁为例介绍(图二;彩插二︰1)。

图二// D1T1、T2南壁剖面图

1.D1剖面图(北—南)

①层为现代耕土层。黄色土,致密度较疏松,粉质黏土,含有石块、植物根茎及现代塑料物品等。厚0.2~0.3米。

②层为黄色土,较致密,粉质黏土。距地表0.25~4.6、厚0~3米,为D1上层封土。在该层内发现由灰土、黑土垒成的“放射线状”黑土带遗迹。

③层为黄灰色土,夹有灰白色土,较致密,粉质黏土。距地表1.15~3.8、厚0~1.8米,为中心封土墩部分。

④层为黄灰色土,夹较多灰白色土,较致密,粉质黏土。距地表2.6~4.55、厚0~0.75米,为中心封土墩部分。

⑤层为灰白色土,夹有黄褐色土,较致密,粉质黏土。距地表3~3.76、厚0~0.3米。在该层面上发现较多陶片,陶质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有器物口沿、鬲足等。M1叠压于⑤层下。

⑥层为黄灰色土,夹大量灰白土,较致密,粉质黏土。距地表3.3~4.6、厚0~0.6米,为墓坑外侧堆积层。

⑦层为灰白色土,较致密,含有大量草叶等植物痕迹,表面有火烧迹象。距地表4.2~4.6、厚0~0.25米,为墓坑外侧堆积层。

⑧层为灰白色土,较致密。距地表4.6~4.7、厚0~0.25米,经人工平整,为D1垫土层。

⑧层下为黄色生土层。

(二)D1结构

D1被破坏严重,近现代盗洞从土墩顶部中心垂直向下至生土后,在土墩内向四周水平挖洞延伸至土墩内部各处,将整个土墩内部破坏殆尽。考古发掘未发现完整的随葬器物,仅在土墩中心封土墩下发现一长方形竖穴土坑墓。D1结构从上往下可分为三部分:上层封土(含黑土带)→中心封土墩→墓葬。D1应是一墩一墓形制(图三)。

图三// D1平面图

1.“放射线状”黑土带

在揭露掉D1表土层后,在②层封土内发现由团块状灰土、黑土垒成的“放射线状”黑土带遗迹(图四)。土质细腻、致密,含有较多植物痕迹,似用草包包裹形成。黑土带共17条,长6.8~13.6、宽0.3~0.79、高0.2~2.8米,从封土中心位置向四周呈放射线状分布,将整个土墩分隔成17部分(彩插二︰2、3)。

图四// D1“放射线状”黑土带平面图

2.D1“放射线状”黑土带剖面(南—北)

3.D1“放射线状”黑土带俯视图(上为北)

2.中心封土墩及H1

在揭露②层封土后,露出一个直径11、高3.6米的馒首状中心封土墩。中心封土墩西侧紧贴M1有一长方形坑状缺口,编号为H1(图二、三)。H1东西长2.8、南北宽1.7~1.9、深0.05~2.6米,呈坡状自东向西逐渐降低,在中心封土墩边缘处与地面平齐。H1内填土为②层黄色土,且有团块状黑土垒砌成的黑土带。

3.墓葬

M1位于土墩中心位置,叠压于⑤层下。在土墩底部中心位置,⑧层垫土层上发现一近长方形浅坑,应是在铺垫土层时有意形成,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6.5、宽3~3.37、深 0.2~0.25米。M1为竖穴土坑墓,墓坑在垫土层浅坑基础上营造,东西向,比浅坑略小,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6.5、南北宽3、深0.7~1.15米。墓坑南壁和西壁发现有水平排列的木棍痕迹,保存较完整者长60、直径3厘米。在西壁和北壁底部发现有紧贴墓壁的柱洞遗迹,平面呈圆形,柱洞直径3.8~5.5、深13~22、间距1.5~3厘米。柱洞应是垂直插在墓壁四周用以加固的木棍或竹棍遗存。墓底东侧稍高,在东部有一南北长3、东西宽1.46、高0.17米的熟土二层台,推测可能是棺床。坑内未发现葬具及遗物(图五)。坑内填土为较纯净黄土。

图五// D1M1平、剖面图

(三)遗物

D1被破坏严重,M1内未发现遗物,仅在封土地层中发现少量陶片及保存较完整的2件陶纺轮、1件石镞和1件石锛标本。

纺轮 2件。算珠形,表面穿一圆孔。D1T3②︰1,泥质陶,一侧偏红色,一侧偏灰色。直径3.4、高2.3、孔径0.7厘米(图六︰1)。D1T3③︰1,泥质灰陶。直径4、高3、孔径0.7厘米(图六︰2)。

图六// D1地层出土遗物

石锛 1件。D1T1③︰1,磨制,表面风化严重。残破,单面刃,刃部残。长5.5、宽3、厚2.4厘米(图六︰3)。

石镞 1件。D1T4⑧︰1,柳叶形,磨制。刃部截面呈菱形,柄部略残,截面呈椭圆形。长 5.3、宽 1.2、厚0.6厘米(图六︰4;彩插四︰1)。

1.石镞(D1T4⑧︰1)

三、二号墩(D2)

D2位于D1东北部,比D1略小,平面近圆形,东西底径27.1、南北底径28.9、高约3.7米,面积约600平方米。发掘前地表发现一较大的近现代盗洞。发掘采用四分法,以墩体中心为基点按正方向布设150平方米探方4个,分别编号为T1—T4,探方间预留1米宽“十”字隔梁(彩插二︰4)。

4.D2俯视图(上为北)

(一)地层堆积

根据土质、土色、致密度、包含物等,D2地层堆积可分为6层。现以T3、T4北壁为例介绍如下(图七)。

图七// D2T3、T4北壁剖面图

①层为现代耕土层,黄灰色土,致密度较疏松,粉质黏土。含少量近现代植物根茎,塑料制品等,亦发现少许印纹硬陶、红陶和灰陶片等。厚0.3~1.4米。

②层为黄色土,局部略褐色,较致密,粉质黏土。含少许印纹硬陶、红陶、灰陶片等,为D2外围封土。距地表0.25~3.7、厚0~2.5米。有沟叠压于②层下。

③层为黄灰色土,局部夹灰白色土,较致密,粉质黏土。含少许木炭、红陶粒、陶片等,为中心封土墩。距地表1~3.4、厚0~0.8米。M1叠压于③层下。

④层分布在墓坑四周,呈斜坡状,灰白色土,致密,粉质黏土。含少许红陶片等,为墓坑外侧堆积层。距地表2~3.8、厚0~1.1米。

⑤层分布在墓坑四周,呈斜坡状,土色灰泛白,以砂土为主,夹少许黄色黏土,致密。含少许木炭、红陶粒、陶片等,为墓坑外侧堆积层。距地表3.1~3.65、厚0~0.7米。

⑥层为灰黑—灰白土,较致密。局部含较多陶片,并发现有磨制石器,为D2垫土层。距地表3.6~3.8、厚0~0.7米。

⑥层下为黄色生土层。

(二)遗迹介绍

D2也被破坏,近现代盗洞从土墩顶部中心位置垂直向下至生土。D2应是一墩一墓,土墩结构从上往下可分为三部分︰上层封土→中心封土墩→墓葬(图八)。D2在清理表土层后,在②层封土中也发现有灰土、黑土垒砌形成的黑土带遗迹。跟D1相比,D2黑土带遗迹不甚清晰。

图八// D2平面图

1.器物群

在墓葬填土平面上,靠近关键柱位置发现一器物群,编号为Q1(图九;彩插二︰5)。Q1位于M1顶部面上,叠压于③层下,出土一组器物共10件,其中印纹硬陶坛、印纹硬陶罐、印纹硬陶瓿、夹砂陶鬲、灰陶钵各1件,原始瓷豆5件。鬲为夹砂红陶,素面,因保存较差无法修复。

图九// D2Q1平、剖面图

5.D2Q1俯视图

2.墓葬

在土墩底部中心位置③层下发现墓葬,编号M1(图一〇;彩插二︰6)。M1平面呈“凸”字形,由墓坑和墓道组成,方向293°。墓坑平面呈圆角长方形,西部较宽,长 9.45、宽 4.1~5.1、深1.8米。墓坑西北部为墓道,长2.5、宽2米,墓道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缓坡状。在墓坑南壁及东壁均发现有疑似横向木棍或竹片痕迹,推测为修整墓坑而用。墓坑内未发现葬具及遗物。在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处木炭、红烧土堆积,或与祭祀有关。D2底部环绕墓葬还发现有一圈宽约3.2、深0.3米的沟。

图一〇// D2M1平、剖面图

6.D2M1俯视图

(三)遗物介绍

硬陶坛 1件。D2Q1︰2,侈口,尖唇,卷沿近平,短束颈平弧肩,斜弧腹,平底。颈部饰弦纹,肩腹部饰折线纹、回纹组合纹饰。灰褐色胎。口径 18、底径 18、高 38厘米(图一一︰1;彩插三︰1)。

图一一// D2Q1出土遗物

1.印纹硬陶坛(D2Q1︰2)

硬陶罐 1件。D2Q1︰4,敛口,尖唇,斜颈,平弧肩,斜弧腹,平底。肩部饰一对对称泥条形竖耳,颈部饰弦纹,肩腹部饰折线纹、回纹组合纹饰。灰褐色胎。底和腹部交接处有涂抹痕迹。口径14.5、底径17.2、高21.8厘米(图一一︰3;彩插三︰2)。

2.印纹硬陶罐(D2Q1︰4)

硬陶瓿 1件。D2Q1︰5,敛口,尖唇,斜颈,弧肩,扁鼓腹,平底,肩腹部饰两对对称泥条竖形耳。颈部饰弦纹,肩腹部饰方格填线纹。灰褐色胎。口径11.7、底径12.2、高12厘米(图一一︰6;彩插三︰3)。

3.印纹硬陶瓿(D2Q1︰5)

灰陶钵 1件。D2Q1︰1,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折肩,斜弧腹,平底。口径21.8、底径12、高8厘米(图一一︰2;彩插三︰4)。

4.泥质灰陶钵(D2Q1︰1)

原始瓷豆 5件。均为敞口,尖圆唇,折腹,上腹斜直,圈足外撇。器内底近壁处见箅刮形成的细弦纹,器外有轮制形成的弦痕。灰白色胎,施青绿色釉,釉面多已脱落。D2Q1︰6,口径11.7、底径4.7、高6厘米(图一一︰4)。D2Q1︰7,口径12.5、底径5.6、高5.8厘米(图一一︰5;彩插三︰5)。D2Q1︰8,口径12.1、底径5.8、高5.4厘米(图一一︰7)。D2Q1︰9,口 径 11.7、底 径5.4、高5.5厘米(图一一︰8)。D2Q1︰10,口径 11.6、底径5.5、高5.2厘米(图一一︰9)。

5.原始瓷豆(D2Q1︰7)

尊 1件。D2T1⑤︰7,泥质红陶。敞口,尖唇,束颈,斜弧腹,平底内凹,素面。口径 18.8、底径 10、高 12.2厘米(图一二︰1;彩插三︰6)。

图一二// D2地层出土遗物

6.泥质红陶尊(D2T1⑤︰7)

纺轮 1件。D2T2⑤︰2,泥质陶,算珠形。上下均有直径2.7厘米平台,表面穿一圆孔,一侧偏红色,一侧偏灰色。表面饰半圈弦纹。直径 3.2、高1.8、孔径0.7厘米(图一二︰2;彩插四︰2)。

2.陶纺轮(D2T2⑤︰2)

石锛 1件。D2T4⑤︰1,磨制,表面光滑,有残破。单面刃,刃部残。长10.6、宽5.7、厚1.6厘米(图一二︰5;彩插四︰3)。

3.石锛(D2T4⑤︰1)

石斧 2件。磨制。双面刃。D2T1⑤︰1,顶部残断,表面有残破。刃部有使用后留下的残痕。残长10.7、宽3.2、厚4.2厘米(图一二︰6)。D2T1⑤︰2,表面有残破。长10.7、宽4.2~5.9、厚3.6厘米(图一二︰7;彩插四︰4)。

4.石斧(D2T1⑤︰2)

穿孔石刀 3件。磨制,表面光滑。D2T1⑤︰4,基本完整。上有两个长径0.8、短径0.6厘米的椭圆形孔,从两侧对琢凿穿而成。单面刃,刃部有使用痕迹。长11.3、宽0.1~4.5、厚0.7厘米(图一二︰8;彩插四︰5)。D2T1⑤︰5,残。上有一个直径1.1厘米的圆孔,从两侧对琢凿穿而成。双面刃,刃部有使用痕迹,呈锯齿状。残长6.8、宽0.4~4.7、厚0.75厘米(图一二︰9)。D2T2⑤︰1,残。上有两个直径0.6厘米的圆孔,从两侧对琢凿穿而成。单面刃,刃部有使用痕迹。残长8、宽3~4.3、厚 0.6厘米(图一二︰10)。

5.穿孔石刀(D2T1⑤︰4)

石镰 1件。D2T1⑤︰6,磨制,表面有残破。双面刃,刃部有使用痕迹。头(尖)部残,柄部未磨制加工。残长17、宽1~5.3、厚1.5厘米(图一二︰4;彩插四︰6)。

6.石镰(D2T1⑤︰6)

石镞 1件。D2T4⑤︰2,柳叶形。磨制。刃部截面呈菱形,柄部略残,截面呈椭圆形。通体长6.9、宽 2.7、厚0.7厘米(图一二︰3)。

四、结语

双眼墩两座土墩墓均为“一墩一墓”形制。墓葬均位于土墩中心位置,有长方形竖穴墓坑。D1的营造方式为先平整地面,铺设一层厚0.15~0.25米的灰白色垫土层。然后在垫土层上挖浅坑,在浅坑东部用垫土堆筑一个长方形平台作为棺床。在浅坑周围竖篱笆和木桩挡土,周围堆熟土形成长方形墓坑。下葬后继续堆土形成中心封土墩。中心封土墩西侧预留一个长方形坡状缺口。然后取草包裹的黑、灰色泥土从土墩中心向四周垒砌放射线状黑土带,黑土带中间填充黄土形成整个土墩。D1发现的竖穴土坑墓及墓底竖木棍,墓坑周围有横向木棍痕迹的现象,在江苏镇江丹徒区薛家村大墩土墩墓[1]中也有类似发现。D1中心封土墩西侧专门预留的缺口H1可能象征通向墓葬的通道或作为祭祀之用。D2的营造方式为先平整地面,铺设一层灰白色垫土层。然后在垫土层上用两层厚0.2~1.8米的灰白色熟土堆筑墓坑,坑壁用竹子或木头加固。西北侧预留长方形墓道。在墓葬上继续封土形成中心封土墩。在中心封土墩基础上继续用草包裹灰色、黑色泥块,垒砌成放射线形状黑土带,黑土带之间堆黄土形成整个土墩。

以往的考古工作中也有在土墩墓中发现放射线形状遗迹或向心形辐射状堆筑封土的现象。比如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填土层中就发现有放射线形状遗迹现象,放射线形状有20条,居中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分布[2]。冯时先生认为“墓葬中央的圆形区域以及其外的二十条宽窄不同的放射线遗迹虽然没有表现出星象的具体形象,但却具有着明确无误的星象的暗喻”[3]。江苏镇江丹阳马家双墩2号墩在封土的堆筑过程中存在向心形分区现象,封土向心形辐射状堆筑封土,不同区域间有的有介质间隔[4]。双眼墩土墩墓D1发现的放射线形状黑土带遗迹,可能也有类似的隐喻,跟古人的祭祀或某种崇拜有关。

两座土墩墓均被严重破坏,墓葬内未发现遗物和葬具。D2Q1出土的原始瓷豆(D2Q1︰7)与南京市高淳顾陇马粟土墩墓出土原始瓷豆(马粟GGIM3︰17)[5]相似,应是西周晚期。印纹硬陶坛(D2Q1︰2)与江苏句容鹅毛岗D2M22出土的西周晚期印纹硬陶坛(D2M22︰11)[6]相似。D2Q1出土器物折线纹、回纹组合纹饰,根据邹厚本先生研究,应属于西周晚期流行纹饰[7]。据以上信息推测双眼墩D2时代为西周晚期。D1在⑤层发现部分陶片,陶质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可辨器形有鬲足、口沿等。另在封土中出土陶纺轮、石锛和石镞等。这些遗物也具有西周时期的特征。D1与D2在土墩墓形制上类似,且两座土墩墓封土出土的遗物均有西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时代应相差不远,因此,本文推测D1时代应也属西周晚期。

丹阳双眼墩土墩墓为一墩一墓形制,墓葬规模较大,内部均发现有小的中心封土墩,发现有较完整的带墓道竖穴土坑墓。在封土中发现的放射线形状黑土带(墙)遗迹在宁镇地区土墩墓中也不多见。双眼墩土墩墓为研究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形制和营造方式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附记:项目负责人为孙研;参加发掘的有王书敏、陈长荣、李西东、居法荣、朱志远、王馨华;绘图为陈长荣、王馨华、朱志远;照相为王馨华、朱志远。)

执 笔:李西东 居法荣

猜你喜欢

底径粉质黑土
我国将对黑土耕地“建档保护”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如何打击盗土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
影响面粉粉质检测的相关要点研究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