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类》一书中成败归因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2021-05-10陈占婷陈静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异类

陈占婷 陈静

摘要:取得成功作为人类的一种需求,对我们的自我发展和人格完善具有强大的影响作用,但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能取得所谓的成功,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成败归因包括三维度和六因素。归因是人普遍的心理现象,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而忽略了一部分成功者也是因为好运气(机遇)、社会大环境背景下的选择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在社会学中,这被称为优势积累模式。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影响人们后继行为的保持和改变,如果出现归因偏差,则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和低下的自我效能感,导致个体不能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和良好的认知模式。

关键词:《异类》;成败归因;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1 不一样的成功启示

异类Outliers,本意是指各行各业在金字塔塔尖的那些人。格拉德威尔以精彩的笔墨,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关于成功的等式:才智+社会环境+机遇+勤奋=成功。而我们过去常忽略其中重要的两项:社会环境和机遇。作者认为所谓异类就是机遇好的人。好的机遇、好的出生条件、好的外部环境、好的社会变革,才让他有了优势积累,同时他还在一个恰当的文化背景下面,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一个异类。从主标题来看,原以为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些天才人物或特殊分子不为人知的思考和行为模式,然而,在一些科技媒体上看到的对此书的引述却全是关于一万小时规律的。难道它要告诉我们的只是“唯有通过长期刻苦的训练才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这对于强调勤奋的中国人而言可不是什么难以洞察的道理。直至看到书本的副标题——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才確信它探讨的确实关于成功。尽管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对于自己何谓成功,但我们从小就被教授和灌输如何才能成功。似乎只要勤奋努力,坚持不懈,我们总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哪怕爱迪生这样的伟人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灵感具有不确定性,但就总体而言,成功是可控的。

2 成败归因

韦纳把成败归因于三维度六因素,三维度包括稳定性、内外在性和可控性,六因素包含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1]。《异类》这本书告诉我们,个人或是团体的成功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并不是仅靠勤奋和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2.1 优势积累

异类形成的第一个原因是优势积累的模式,仅凭勤奋很难成功,成功受到不可控的外部的以及不稳定的出生时机的影响,即韦纳所说的运气。异类的形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成功者的优势,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后天养成的,有些真的就只是运气。成功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它同样需要社会机遇。如果不掌握通向成功的规律,即使是再有才华的人,也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书中举了职业冰球运动员的出生时间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一例,从时间上强调了先出生的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无论是身体发育、教育,还是教练关注度等方面更具备领先优势。很多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他遇到的时代,你可能不会有;而他有的机遇,你可能也不会有。就像科技革命时期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还有现在网络时代的马云、刘强东等人,他们恰好生在一个革命的时代,拥有更多的机遇造就他们的成功。

这不是单一的先入为主的概念,更强调以宏观的视角定位各阶段每一个坐标具备的特殊优势,而这种优势是外在环境影响下特有的,需要人有前瞻和远见去辨识出来。当这样的优势被辨识出来,也就找到了机遇,个体可顺势而为,无形之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出生的时机、有没有条件进行一万个小时的天才训练,甚至是家庭条件,这些因素相互紧密联系。这些优势积累起来,就像马太效应那样,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会进一步拉开和其他人之间的差距[2]。

2.2 一万小时定律

成功不仅靠天赋,也靠后天努力,勤能补拙,这属于个人可控层面。书中众多案例表明,绝大多数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成功建立在漫长的训练基础上,一万小时是个特征值。这意味着,如果你每天训练3小时,或者一周训练20小时,那么用上10年的时间你才能达到此成就。比如那些著名的钢琴家、舞蹈家以及练习生,他们都是十年如一日不停地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才在舞台上有惊人的表现,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除此以外,我们或许还应该关注一下马太效应,一个被他人视作优秀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好的教育条件,且更高地要求自己,并努力地寻找更大的突破。书中提到的一万小时法则很容易被人简单嵌入个体的行为模式中去复制,让人幻想投入时间积累到一万将从量变转向质变。如果结合书中提到的优势积累,其实这并不是单一的复制行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每个年龄段也有同样面对和选择机遇的情况,所谓一万小时只是在特有环境下做了符合历史潮流的事,它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技能重复,同时也得符合时代的潮流。比如学会开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只有你的驾驶时间达到一定的量你才能真正学会开车,这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如果你要驾驶更快的车如赛车,你需要提高你的技能层次并不断投入精力与时间付诸努力,这是技能提升的过程;当你会开赛车了并且想在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你需要考虑的是赛车并不是主流性的大众竞技项目,它需要更多的投资、更好的设备、更好的基数设施和场所,然而所有优势并不只为你准备,你还需要与别人争夺这些稀少的优势;到最后你会发现,你需要的是这个时代选择你,而不是你去选择这个时代。

另一个关于一万小时的有趣现象是,一万小时的确是大量时间。人们在很年轻的时候的确很难依靠自己达到这一要求,你还需要得到父母的鼓励与支持,甚至是陪伴,而且你得足够有钱,没有任何经济压力,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课程,日复一日,由量变转变为质变。

2.3 环境

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智商不是成功的绝对条件,个性与性格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个性与性格都是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形成的。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并不是自身能够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属于一种机遇。如果出生在贫穷的家庭,可利用的资源就少了很多,因此也少了很多成功的机会。家庭教育模式对人们有深远的影响,穷人的家庭几乎不会关注到子女的兴趣爱好,而富人家庭则会更多地关注并培养子女的兴趣爱好。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注重“协同培养”,积极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观念和技能,因此中产阶级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加自信,会沟通,懂得利用自己的权益为自己争取更大的优势,因而有更高的情商,成功率更大。而穷困家庭的父母遵循的是“自然成长”和自由放任的策略,他们的孩子显得更冷淡、缺乏信任和拘谨,他们不知道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到子女成就动机的培养,应长期给予孩子支持与鼓励,让孩子认为自己有能力,以促进孩子高成就动机的发展,而不是总是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智商高不等同于聪明,正如同身高高不等同于球技出色一样。智商与情商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收敛性的单向思维,注重利用已有信息解决单个具体的问题;另一种是发散性的多元思维,注重捕捉更多的信息来补充现实的不足。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因此选边站不是明智之举。在现实社会中,如何从社会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已然成为一项社会技能,这要求的不是获得一个答案,独自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如何调动你的能力获取更多的资源,从一个特定的点获取更多的可能性。因此,个性对人的环境适应性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不只靠智商。人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体,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不管是多高的智商或情商,任何人的成就都需要被他人认可,都需要与环境相适应。

环境适应性最为注重的就是权利意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本身就存在一种竞争的意识,即获取更多的资源,所以人必然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被剥夺,剥夺权利意味着丧失更多的资源,同时缩小生存的空间。所以,在个性与性格上,权利意识是最好的体现,最能强调并维护自身的权利。人人都知道有法律和法规,但如果你不利用,不在关键的时候据理力争,不在被侵犯的时候全力反抗,它只是一纸条文,只是你脑中知道的法律知识而已。在这一点上,社会环境不是单纯地考验你的智商,而是在测试你的情商。

2.4 文化

文化背景带来的思考模式、行为习惯等文化因素,应该与你的事业相匹配,这样才有助于你成为一个顶级的人物。作者认为,文化背景决定成就的水平,我们受群体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决定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是人类环境的历史产物。书中描写的荣誉文化和稻田文化,背后都有环境对人的意识行为的深层影响。在资源稀缺的形势下,获取、掠夺、竞争产生了荣誉文化;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局面下,付出、勤劳、吃苦造就了稻田文化。当然,文化不仅仅只有这些,人类聚居环境不同,产生的文化也不相同。那么了解人类的文化有什么益处所在呢?通过文化能了解到人类行为背后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加清晰地看待问题。书中列举了韩国人“权力距离”的文化特性——对待权威有着极为重视和尊重的态度,由此造成了因不敢越权指明存在的差错而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还描述了美国学校专注宣传中国式勤劳、吃苦、永不言弃的稻田文化,让学生成绩得到了可观的改善。所以,不同的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沟通交流方式、思考模式、行为模式。这种看不见的影响,也决定了我们在一些领域当中能否取得成功。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一个文化环境中成长,而文化环境是利弊、特质和倾向的综合体。它可以在你擅长和适合的领域中发挥作用,并且在不适合的领域中起到限制作用,但这并不是说这种文化因素根本无法改变。大韩航空从安全记录欠佳的公司到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的转变,最终也始于文化。

文化源于环境对人的影响,其本身没有优劣,只有是否适应所处的环境。那些适应目前环境的文化本身值得发扬,可以营造这样一类型的文化环境,让人的行为在环境中变得更加有效。那些不适应环境的文化其本身不应该被延续,可以改善所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让这一行为不再发生。所以,文化背景也是决定我们在一个领域中能否成功、能否成为异类的重要因素。优势积累是我们通过努力,把握各种时机以后,可以往上提升的一個因素。而文化背景更像一个保障因素,就是说文化契合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可是不契合就是一个负面的因素。

3 结语

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取决于过去工作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如果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那么它将对后继行为产生持久性影响。相反,如果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和任务太重,则会减少这种持久性。运气或机会是一个不稳定的外部因素,将它过多地归因于这种因素会产生一种惯性。韦纳认为,教育和培训将导致动机的改变和动机的发展。培训的重点是教育人们相信努力工作与不努力工作有很大不同。只有当失败原因归因于内部和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没有足够的努力和运气的变化,才能继续坚持原来的行为。

《异类》这本书想证明,仅仅勤奋努力不是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人士并非从零开始,他们一直受益于某种文化一些固有的先天优势、特殊机遇或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能够以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方式更快地学习,做更多的事情以及感知世界。出生的时代和地区对个人有巨大影响。我们的文化背景以及祖先传承下来的事情,限制了我们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方式。在社会学领域,所谓的成功是优势积累的结果。而且你也要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获得家人的支持,拥有进行一万小时训练的资本,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抚养方式,在家庭中初步社会化,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较高的成就动机、积极的归因方式。无论成功或者失败,不要过分地强调某一因素的作用,应综合思虑周遭环境的影响,避免消极归因,提升自我效能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华.论成败归因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J].职大学报,2000(01):105-107+120.

[2] 钟萍.马太效应及劣势积累[J].黑河学刊,2006(06):139-141.

作者简介:陈占婷(1997—),女,云南文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学。

陈静(1998—),女,云南曲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学异类
异类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企鹅里的异类
毛毛虫中的异类
赏识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心理学后果辨析
鱼中的异类
鹦鹉中的异类
会计舞弊形成机理:研究视角及未来展望
但愿多些这样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