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快闪”景观的临时性研究

2021-05-10陈彦祺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摘要:近十多年以来,“快闪”的空间景观在我国人们的认知视野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快闪空间、快闪公园、快闪花园、快闪店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公共建筑空间景观研究的最新活力来源。“快闪”,顾名思义是对临时性、规模小、成本低和灵活多变特性的解读,而快闪公园的形成也可追溯到城市微公园、碎片化空间的持续性演变上;“快闪”一词注重时效性又与临时性景观的起源密切相关。研究“快闪”景观的暂时性,可以为城市公共存量空间提供可能性,为城市注入新鲜,注入活力,使城市更宜居,更可以為建设“快闪”城市奠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快闪”景观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快闪公园;临时性景观;城市微公园;碎片化空间;城市存量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pop-up”的中文意思是一个儿童的折纸书上自动弹出的立体部分,后来又改为指网上自动弹出的窗口。它的“突然弹出”的意象,如今在人们描述新的空间创造、意外的具体空间结构现象时被广泛应用。而这个城市里最早的“快闪”艺术概念则来自2003年美国纽约曼哈顿发生的早期嬉皮艺术行为,也就是短暂的嬉皮行为艺术——通过一些在线约定的联系方式,发起一些线下线上活动,参与这些线下活动的人彼此不认识,也互相怀疑无缘而过,他们在自己指定的活动地方,明确规定的活动时间,出人意外地同时一起进行一系列的唱歌跳舞,拍别人手掌,喊口号或其他互动行为,然后很快就会离开[1]。这些后来相继发展了各大城市中的快闪车站、快闪花园等景观模式。

“快闪”的空间还逐渐从室内空间渗透到室外城市景观,从城市广场到街头公园,街道都有其身影,甚至是一个小型的报纸亭,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高楼林立的大街上,熙攘的行人和车流中,或者是草木林立的自然之中,通过各种设计方法彰显出来,促进消费者停车的愿望,甚至会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和居住体验[2]。因场地自身的临时性特征,“快闪”景观的设计通常比普通城市公共空间更有发挥的空间,也能为城市交往空间提供更大的机会,吸引大量的客流,增进邻里互动关系;也可说这是“快闪”这一功能带给我们的一种聚能量循环。利用临时的“快闪”景观,让更多市民以这样的生活方式与“快闪”景观玩起惊喜的五感体验,为城市注入活力,从而促使当代城市生活空间中的存量景观空间焕发勃勃生机。

1 研究历史背景

1.1 “快闪”景观的规模演变

诞生在纽约街头的佩雷公园利用这座建筑的外边角落,为那些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人提供了庇护场所,这些居民都生活在城市的中心地区。从此,西方国家开始了对微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姜鹏在《城市公园的前世今生》中,阐述了各种小绿地、公园、街心花园及小运动场地的串联,形成了口袋公园系统,在城市的各个部分散布斑纹,方便为周围居民提供服务。

快闪公园类似于城市微公园,从2010年起,微公园是指新的街道改造,如人行道延伸的部分或停车位,以引进新的功能,如座位、种植、自行车停车场或游戏等,从而形成一个很小的迷你公园[3]。张胜前与口袋公园对比,认为微公园和口袋公园的面积最小可以缩短到两个停车位,是更受关注的市民视野中微观尺度较多的城市公园之一,这与市民对城市快闪公园所定义的尺度十分接近。同时,定义出了微公园属于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快闪公园与城市微公园同属一个范畴,其规模可以追溯到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同属性。国外学者黛博拉·萨尔沃和德容格·班达等人研究的论文《城市快闪公园对身体活动及其他个人及社区层面的影响》中通过测量,对比人群参与度,指出城市快闪公园可能有助于解决许多城市居民面临的有限的公共体育活动空间问题[4],为城市“快闪”景观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1.2 “快闪”景观的临时性特征

早在1851年,英国著名建筑师瑟夫·帕克斯就用钢、玻璃等材料制作了简单的水晶体,临时性建筑的新纪元——“水晶宫”战胜了古典的永久性建筑,在新时代的景观界突出重围。

Patricia Phillips在Temporary and Public Art(《临时公共艺术》)中认为,公共艺术不一定永远存在,可以通过即时的营造又被快速地拆除来表达;寻求新的表达方式是公共艺术的期望和必经之路,它的灵活性最真实地反映其现状特征[5]。当下城市突发事件中临时性景观的自然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及其发挥的作用,是深入探讨“快闪”景观和广泛研究的最佳时机。

1.2.1 时效性特征

“快闪”景观的临时性最大的不同在于,通过短时的使用寿命体现了它的时效性。理论上,传统的景观是坚固的、耐久的,而为了在短时间内发挥最大作用,并且尽可能地在耗时少的情况下集中展现、传播最多的信息,吸引广大人士广泛参与其中,闪电般地建造景观活动场地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快闪”景观的临时性,促使景观设计师们在公共空间领域不断突破,创造更加生动有趣、便于迁移的活动景观。这样又“快”又“闪”的低能耗产物随之而来,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只用了短短10天的时间,就拔地而起的武汉火神山医院;而雷神山医院也于2月5日火速建成。“火雷速度”凝结着广大建设者的满腔热血,彰显了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也体现了“快闪”景观建筑的时效性,无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应急媒介。

1.2.2 展示性特征

“快闪”景观是为了明确的展示目标而建立的,如果传统园林景观是低调的、深沉的,那么“快闪”景观就应该是热情的、雀跃的,它往往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或空间尺度对比,营造渲染鲜活的体感氛围,突出一些元素来传递某种思想观念,给市民留下深刻的艺术性印象表达,强调临时景观的展现性特征是它的灵魂以及意义所在。“快闪”景观虽然生命短暂,但能达到较好的展现效果,其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对不断更迭的展物期待,从而对其创新设计好奇,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的信息量,这不仅是饱眼福的过程,也是思想和体验得到熏陶和启发的过程。

1.2.3 经济性特征

临时性的“快闪”景观一般节约了建设成本,达到了可循环使用的目的。由于其使用寿命较短,一般会尽量降低成本、维修费用、资源消耗和能量的消费,即尽可能地做到合理选材,物尽其用。此外,由于短期内“快闪”景观的利用率很高,因此,即使考虑到宣传费用、管理成本等因素,“快闪”景观的总体利用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临时性景观在时间效率、规模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本土材料的适时使用、回收材料的再度利用、新型模块化形式的运用避免了长期使用土地和物资的短暂占用,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土地,临时性的“快闪”景观作出了不菲的贡献。

1.2.4 艺术性特征

“快闪”景观不仅是一种街头艺术,也为城市中的体验式景观增添了艺术化的色彩。从城市街头的点缀到消除审美疲劳、彰显地方个性化的设计元素,“快闪”景观为现代化城市景观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再引入环境行为心理学,使人们在体感上充当艺术的传播者,把感受到的艺术带入城市,“快闪”景观也利用这一特征加强城市精神层面的交流。环境美学结合“快闪”景观不仅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还加快了城市更新的建设步伐,改善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生活品质。

城市事件中的临时性“快闪”景观以高效产生、自由灵活、可持续性用料、不限制其功能的优势,弥补了永久性城市景观的不足,因此新时代景观体系在理念上与内涵上发生了巨变。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法

阅读国内外快闪城市公园、口袋城市公园、袖珍公园、城市绿化空间、街道城市绿地和微型城市绿地等方面的相关文献,界定了这些相关景观概念,为相关课题组的研究开展奠定了基本科学理论依据,对当前城市“快闪”景观的快速发展及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总结与分析思考。

2.2 采用PSPL调研法,即地图标记法、现场计数法、实地考察法和路人访谈法

通过场地的选取和数据的采集,考虑具体包括驻足人数,等候公共交通的人数,坐歇人数,躺卧人数,参与商业、文化、餐饮休闲等活动的人数。调查通过准确记录步行者的数量、性别、年龄来客观反映步行者快闪公园的使用状况,再对快闪公园立面视觉进行评价,对“快闪”景观使用者进行其材料体感、艺术性表达方面的问卷调查。

2.3 比较法

运用比较研究对象的不同,纵向比较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横向比较“快闪”景观和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同之处,以及国内外对“快闪”景观设计和实际操作的研究。通过与传统公园的对比,可以看出“快闪”景观拥有在当今城市景观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当下亟待发展的必要性。

2.4 跨学科研究法

从景观认知学的角度来看,临时性景观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世界公认。在环境行为学科中进行交叉对比,并将此作为支撑此研究课题的重要理論依据。“快闪”景观不仅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学科涉及的领域,还包括人文社科、环境美学等学科分类。

3 研究趋势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许多碎片化空间、废弃空间都通过“快闪”景观的搭建方式重现在大众面前。在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中,这些临时景观的形式可能不符合使用定义,但在多元形态的当今社会和不少特殊场地的使用功能需求下,这些城市化的存量空间被韧性选择又高效合理,这些活力景观在城市化的碎片空间里成了非常吸引人的存在。

为了突出传统的都市更新模式,“快闪”景观为市民日常的自发活动提供临时性的场所,供人们需求体验、放松、展示的新鲜感与快感,便捷搭建消融的材料,为城市用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与多变性,社区邻里关系也在“快闪”景观的推动下不断重塑。因此,作为一种城市公共空间形式,“快闪”景观就是为寻找现代社会形态中最合理的一种新用途。随着“快闪”景观的相继出现,城市碎片化的存量景观找到了合适的归宿,多变、符合当下时代人活力的参与性空间使城市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3.2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快闪”景观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视角的整体性不强。我国的“快闪”景观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快闪”景观这种功能性较强的城市景观尚未进行深入研究。统计检索文献的研究视角,可以看到选择快闪公园、快闪店、快闪花园等城市开放空间作为一种共同的特征,或者以城市开放空间为一种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通过文献研查,只获得了临时景观、微公园和碎片空间等相关文献,缺乏与居民日常使用开放式空间的比较;讨论城市开放空间和“快闪”空间的关系,基本上以城市规划为基础,侧重于城市“快闪”空间规划指南。因此,临时的“快闪”景观在城市存量的公共空间中合理地设计和利用,可以创造出更具特色的公共环境,营造更积极、向上的公共环境气氛。

4 结语

临时性的“快闪”景观研究历史虽然短暂,却为对人与环境的深入理解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使城市色彩更加丰富多样,对风景园林学的建立价值体系和方法系统也有重要意义。在倡导“快闪”公共空间艺术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抛砖引玉,通过研究临时性的“快闪”景观,为城市用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同时希望借由对临时性“快闪”景观研究热点与方法的梳理,为更多相关研究提供一点参考,共同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多样化景观因地制宜的环境构建。

“快闪”景观已经应用于城市更新与建设的方方面面,“快闪”的空间景观在我国人们的认知视野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不同城市根据其不同的发展现状和规划现状,为城市公共存量空间提供多变性,更为建设“快闪”城市奠定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快闪”景观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小涵.西方城市快闪理论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9:56-57.

[2] 张胤.现代城市事件中临时性景观的探索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1-2.

[3] 赖秋红.浅析美国袖珍公园典型代表——佩雷公园[J].广东园林,2011(3):40-43.

[4] 黛博拉·萨尔沃,德容格·班达.城市临时快闪公园对居民体育锻炼的影响[J].城市健康杂志:纽约医学学会公报,2017(4):470-481.

[5] 曹烨.临时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D].上海大学,2019:61-62.

作者简介:陈彦祺(1996—),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