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探讨

2021-05-10康若诚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艺术特征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是西方音乐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人物,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创造了非常多的作品,留下了许多传世名作,创作的音乐内涵丰富,技法娴熟。贝多芬作曲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本文按照早、中、晚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其艺术特征和发展轨迹。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其创作内容与形式十分广泛,通过形式各异的情感表现方式展现了多元化的思想理念。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不仅将古典主义的音乐推向了极致,也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大门,他的音乐特点鲜明、风格多变,具有极强的英雄主义精神,形成了他独特的个性。在世界音乐发展历程中,贝多芬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其地位不可动摇。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对后期音乐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具有高度的学习与研究价值。

思维导图:

1 贝多芬的主要经历和成就

维也纳古典时期的核心人物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但贝多芬的风格和其他两位差异巨大,贝多芬的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生活经历。贝多芬在小时候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音乐才能,从小就踏上了音乐的道路。贝多芬在学习音乐以及创作的过程中受到了莫扎特、海顿等著名音乐家的指点,深受他们的影响。在进行了多年音乐理论学习与演奏技能后,13岁的贝多芬创作了他人生中第一首音乐作品。22岁时,贝多芬跟随海顿学习音乐并搬迁至奥地利,海顿对贝多芬所创作的奏鸣曲结构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贝多芬所创作的奏鸣曲题材作品,是其一生的浓缩。但贝多芬的人生之路十分坎坷,在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爆发了大革命,社會环境动荡不安,这也导致贝多芬的部分音乐作品带有浓重的革命色彩。26岁时,贝多芬的听觉开始衰退,最后双耳失聪,他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饱受耳鸣的折磨,但重重阻碍并没有阻挡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脚步,他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在中年时期完成的。贝多芬的代表作众多,留下了歌剧、钢琴曲、交响曲等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如歌剧《费德里奥》,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等[1]。

2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

贝多芬是一位高产的创作者,他从青年到老年都在持续地创作,风格转化明显,这和他的经历有重要的关系。他的奏鸣曲共有32首,乐章排布自由,本文主要从贝多芬的三个创作阶段进行分析,对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比较:

2.1 早期(1792年—1800年)

贝多芬早年的教师是海顿,其创作风格以海顿所教的风格为主,一直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作品中已经体现出了一定的英雄主义色彩。贝多芬的作品中具有创新性,包含了激昂的情绪,充满抗争的精神体现在作品的每一个音符中,并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所以难以让人接受。海顿的音乐理念和贝多芬有一定的差距,后因为两人相处存在问题,所以贝多芬离开了海顿,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人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贝多芬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不同,在早期作品中,本文选取第8首奏鸣曲《悲怆》为例。在《悲怆》中,贝多芬在第一章前面加了序引,后续为前后呼应的段落。《悲怆》中不同乐章的主题十分接近,如主体与快板第一章十分接近,且第一章副主题与第三章的主题形成了呼应之势,第二章和回旋曲也有相似之处,充满了哲理性与斗争性[2]。

2.2 中期(1800年—1815年)

1800年之后,贝多芬的作品创作更多,此时他虽然被病痛折磨,但是这一阶段的作品质量却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这是贝多芬一生创作中的巅峰阶段。受到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贝多芬音乐作品的情感也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尤其是在音乐表现力方面充斥着情感和力量,这也是贝多芬中期音乐创作的代表性风格,充分表达了贝多芬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的抵抗。这时候他的作品创作逐步走向成熟,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例如,贝多芬在1802年创作的《升c小调第十四月光奏鸣曲》,充分展现了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这是贝多芬在历经苦难时创作的一部优秀的作品。

贝多芬把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了作品中,作品中音乐的张力发挥到了极致,音乐作品的呈现更加流畅,充满了生命力,打动了无数听众。在这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贝多芬创新了情感的传递手段,强化了作品的力量与情感矛盾,使得音乐更具表现力。《升c小调第十四月光奏鸣曲》也被公认为贝多芬创作的首部精神内涵十分深刻的音乐作品,在该作品中贝多芬以强烈的精神力量传达出在面对坎坷时绝不低头的坚强意志,贝多芬也迈向了音乐创作的成熟阶段。

贝多芬中期的奏鸣曲中,《第十七号暴风雨奏鸣曲》技法和作品艺术性融合得非常完美。这部作品的内容引入了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创作的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暴风雨》,贝多芬将自己的一生和此故事相融合,形成了暴风雨般的急促感,表达了跌宕起伏的感情。《f小调第二十三热情奏鸣曲》是中期作品中最为震撼的一部[3],也是最能体现贝多芬个性的作品之一。贝多芬通过激烈的情感、强烈的力量传递了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情感矛盾绘制了宏伟的音乐场面。贝多芬在创作中全身心投入,将音乐作为表达意志的武器,使强烈的情感迸发出来,以抒发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将抗争的精神以及充满冲突的情感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期的贝多芬主要创作了钢琴作品,他对音乐进行了创新。对以上三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期的贝多芬音乐作品风格已经基本定型,他开创性地走出了古典音乐的牢笼,在音乐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想法,通过创作对钢琴音乐表达了新的见解,赋予了钢琴音乐更多情感色彩。贝多芬钢琴作品的众多特色使其作品远比前人优秀,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殊的音乐特色[4]。他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钢琴创作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3 晚期(1815年—1825年)

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正好和时代发展中欧洲大陆的政治黑暗阶段相匹配,此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民不聊生,贝多芬心怀希冀,寄希望于民主主义,对黑暗的社会充满了鄙夷和不屑,内心挣扎而彷徨,创作处于低潮阶段。晚年的贝多芬受经济、精神状态、家庭纠纷等一系列因素的困扰,他主要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虽受耳聋的困扰,但他创作的决心却更加坚定。所以贝多芬晚年的作品中,更多了一份坚持、复杂、真诚和内省,其思想中的主观意识越来越强烈,他内心的明朗与阴霾、动摇与坚持等复杂情感也充分体现在了作品中[5]。他从最自由的幻想走向最坚定的意志,以往的英雄主义被内省替代,作品更加抽象和复杂,奏鸣曲式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摆脱了传统的创作特点,而是利用对心理的探索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摆脱了传统音乐创作的规则,体现出来的更多是艺术思维。贝多芬最后五首钢琴奏鸣首首是经典,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他在1818年创作的《降B大调第二十九(槌子键琴)奏鸣曲》(Op.106)[6]。

贝多芬奏鸣曲晚期的特点是挖掘主题和动机,这是其思想沉淀的结果,也是其意识模糊的分界线,作品中的内容更加抽象、普遍,且织体的篇幅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其创作巅峰期的主要特点。这个阶段的作品超越了想象力,在风格多样的领域中遨游,作品得到了升华,作品内涵无比丰富,是基于人生的沉淀、思想内涵的高度深化而形成的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思想解放的重要表达,而贝多芬则以音乐为载体对这些内容进行表达。

综上所述,贝多芬创作的三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32首作品每一首都有其非凡的艺术价值,通过贝多芬作品的变化我们可以窥见其本人内在的变化,他的个人魅力、思想价值都涵盖在了其音乐作品中。音乐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通过欣赏他的作品听众可以感受一场漫长的音乐之旅和人生之旅,感受到一个音乐天才对于人生的完美诠释,感受其高超的技艺,体味时代的风貌,贝多芬的潇洒和优雅也在作品中得到了展现。

3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举世闻名,他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练对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贝多芬音乐作品发展的轨迹也侧面描述了贝多芬传奇的一生,是对其人生的缩写。从艺术角度分析,贝多芬创作的奏鸣曲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他的创作技巧运用娴熟,叙事结构合理,汲取了古典主义的长处[7],并且在古典主义音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所创作的奏鸣曲张力十足、戏剧性丰富。贝多芬创作的钢琴作品,把钢琴演奏的旋律、音域、技法都提升到了更高的台阶,他对古典主义的钢琴音乐进行了优化调整,十分具有创意。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内心矛盾的集合体,也是他对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其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对后来的音乐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拓了奏鸣曲发展的先河。贝多芬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无人能及的,作品中蕴含着极强的生命力,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贝多芬一生的思绪,反映了其对生活的思考。贝多芬通过作品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他看到了欧洲大陆的分裂,也看到了这一时代背景下人们内心的情绪变化,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作品中的矛盾交织、情感冲击力非常强大;贝多芬本人对转调和突强突弱的应用十分自如,这些技巧使作品更加有冲击力与张力,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对于后来的学习者们来说,贝多芬的曲式结构创新是宝贵的财富,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4 结语

被称为“乐圣”的贝多芬一生坎坷而传奇,他的脾性,他的天赋,他的理想,他对世界敏锐的感受,他独特的智慧和意志等,都是欧洲特定时代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記。他用作品描述一生,用一生创作作品,作为“钢琴圣经”的贝多芬的钢琴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模式的变化,为后世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让钢琴成为了乐器之王。直到现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依然熠熠生辉,在大部分专业院校中,演奏与练习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已成为教师与学生的共识,而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成为钢琴考级考试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可见贝多芬的作品在现在依旧受到无数音乐爱好者的追捧。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音乐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肖博闻.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及创作特点[J].乐府新声,2016(3):234-236.

[2] 邓火.论贝多芬的三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J].艺术百家,2010(Z1):316.

[3] 董玉青.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OP.57作品分析与演奏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4] 洲舟.钢琴奏鸣曲的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2-114.

[5] 梁婷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的风格比较[J].科教文汇,2009(17):274.

[6] 王星懿.贝多芬不同时期钢琴奏鸣曲之风格比较[J].音乐大观,2012(8):84.

[7] 田恺.贝多芬《暴风雨》的演奏技法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康若诚(1996—),男,贵州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艺术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