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源式发展理念下特色工艺产业的可持续扶贫探析

2021-05-10潘艳芬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苗绣银饰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如何通过激活内生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承接乡村振兴,实现本土特色产业可持续扶贫,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内源式发展,选取贵州省谷陇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查阅、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谷陇镇特色工艺产业已有雏形,但存在区域市场狭小、内部发展不均衡、传承方式单一、人才缺乏等瓶颈,可通过内部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增强村民文化认同、重视文化主体地位,建立龙头企业、组织动员村民的三维路径,实现民族地区特色工艺产业的可持续扶贫。

关键词:特色工艺产业;内源式发展;可持续扶贫;苗绣;银饰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0 引言

少数民族地区整体脱贫,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部署。少数民族地区应在多维外部力量的联合扶持下,凭借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工艺产业,它是少数民族区域民众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和民风民俗的载体[1],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形成的“自组织—自生长型”经济模式。在脱贫攻坚中,少数民族地区优势产业不断释放发展潜力,成为少数民族经济增长新业态的动力引擎。

然而,强劲的外源性发展模式虽然能够给贫困地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扶贫方式使本地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低,易引发“返贫”现象。内源性扶贫重视内部资源内生,它是“不同地域的人民适应本地区固有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立足于本土资源,凭借外来资源自主地选择经济发展路径”[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内源式发展的动力应来源于内部,发展应为人们服务,成果应由人们共享。其注重培养贫困人口的内生能力,力求塑造脱贫自觉和自信,使贫困人口从心理上“想脱贫”,并有自信依靠自身资源与能力脱贫[3]。内源式发展符合扶贫工作中“扶贫要同扶智、扶志步调一致,将政策动力与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要求,符合特色工艺产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能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1 田野点概况

谷陇镇位于贵州省黄平县东南面,距县城35公里,距凯里51公里,毗邻施秉县。全镇耕地面积43385亩,镇辖24个行政村,总户数1.85万户,人口8.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为98.7%,有“天下苗族第一镇”的美称。凯施公路和湘黔铁路穿境而过。银饰锻造、芦笙制造、纺织飞梭等传统工艺保存完好;有岩门司古城遗址、中国民族传统村落、翁干洞九级瀑布群、大高山万亩映山红等特色资源;24个村均有瓜果园业、中药材业、养殖产业、油茶业等特色产业覆盖。民俗风情独特浓郁,民族文化保育完好且底蕴深厚。2016年9月,谷陇镇被确认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4]。经过多方的努力协助,2017—2019年,谷陇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3779户,共18716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建档立卡的38.37%下降至2019年的1.14%,2018年实现减贫摘帽[5]。

2 谷陇镇特色工艺产业发展现状

2.1 工艺特征

谷陇镇特色工艺产业包括刺绣及其衍生品加工、银饰锻造等。苗绣的制作特点是不打底稿,不绘草图,凭借天生悟性、娴熟技艺和记忆力,数着布上的底网线来运针刺绣。布料多为紫黑色的亮布或棉布。绣花线是经过数道工序加工而成的蚕丝线,颜色以红色、藏青色、橙色、白色等为主,整体端庄厚重。主要技法有数纱绣、锁绣、平绣、堆绣、钉线绣、挑绣等,尤其以数纱绣、锁绣技法使用居多,多种针法交叉运用。图案多取材于常见的动植物,构图以几何图案为主,整体组合对称工整,色彩以大红色、深褐色为主调。银饰锻造有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两种方式,后期大都靠手工加工精雕而成。银饰制品的最终呈现,要经过熔炼、锻打、拉丝、制模和压模、雕刻、花丝、焊接、洗涤、打磨拋光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环节。

2.2 产业规模

谷陇镇是黄平县的苗族聚居地,盛装和银饰是每家每户必备之物,当地需求量较大。苗绣商品主要有手工绣和机绣制作的不同年龄层女性的便装、盛装、围腰、百褶裙、鞋,还有花帽、儿童虎帽、背孩带、丝带等。银饰商品种类有银帽、发簪、银耳环、项圈、项链、银胸吊饰、银片、银泡、银铃、银围腰链、银背吊、手镯等。2015年,黄平县已有民族刺绣企业427家,家庭手工业坊100多家,带动全县3000多名妇女实现就业[6]。黔东南州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显示,2020年黔东南州第二产业个体经营户有14404个,全州共有民贸企业326家。银饰在当地发展为银饰一条街,有57余家苗银小企业,苗银协会和营销电商模式建成。2018年银饰产品年销售额达7200公斤,年销售产值在3456万元以上[4],成为黄平县及周边县市银饰的主要输出端。

3 谷陇镇特色工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内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分散经营未形成网状发展格局

谷陇镇现有规模不等的银饰加工厂57家,以家庭经营为主,店面大都是祖代传承经营。建立了“协会+电商+村集体+贫困户”的扶贫发展模式,通过与当地的农信社合作,形成初步的融资信贷体系,解决银匠资金短缺的难题。镇上有民族服装加工厂30余家,经营群体以中年女性为主,机绣和手工绣兼营。店铺绣片来源主要以承包合同方式或自购形式获取。农家妇女是手工绣片的生产者,经济扶贫带动效能大。但调研发现,服装产业未得到相关部门重视,绣片市场呈现女性化、老龄化趋势;银饰内部利益分配不均,以个体经营为主,市场规模小。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发展主体相互结网的过程,银饰和苗绣产业并未形成经济聚集网,各自独立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的聚集效应和经济效应,并且容易导致产业链之间的对垒和断裂,扶贫效应有待增强。

3.2 当地人群结构对手工艺的认知鉴别度不同

民族文化发展程度与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自觉数值呈正相关。村民对本族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和发自内心的尊崇后,便能主动担起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责任,推动产业发展。然而,调研发现,人们的文化认知不一,导致传统工艺发展出现了经济边缘化、传承老龄化的现象。刺绣费时费力,创造收益慢,成了绝大部分农村妇女致富的最后选择。人们的文化主体性以及发展能动性不够,对民族文化发展的理解和反思不正确,经营群体的责任感与自豪感较弱。在银饰锻造加工产业方面,人民创业积极性明显提高,银饰加工产业形成产业聚合力。在当地文化能人的带动下,谷陇镇苗银协会和电商营销网点成立,本地银饰品销往省外,每年镇内银饰品的电商交易额突破百万元。汇聚各村的银匠人力资源,带动了三四百人就业,户均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7]。返乡青年的加入,更使银饰加工产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3.3 产业技艺传承方式单一,市场外拓能力不足

谷陇地区苗族居多,在某种程度上为熟人地域综合体,从而形成了以血缘和地缘为特征的生活发展形态。谷陇镇的手工艺属于典型的家庭经营模式,街上的银饰加工厂和服装加工厂,通过代代相传,技艺沿袭至今。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技艺加工从事人员呈现老龄化、妇女化趋势。基于封闭的家庭传承方式、学习技艺的时间限制,加上年轻人外流,传承出现断裂现象,人才培养机制很难建立起来。镇上的工艺产品主要为本地服务,市场狭小,产品具有地域化和民族化特征,没有形成知名品牌。产品鲜有现代元素嵌入,创新能力不足,种类传统单一,难以吸引外来顾客,因此开拓对外市场有一定难度,产业扶贫绩效也受到限制。即使近年来成立了就业扶贫点,但技艺技能培训未落实到位,扶贫主要受益人群面窄,群众纷纷转向高收益的扶贫项目。

4 谷陇镇特色工艺产业可持续扶贫发展路径

4.1 以镇内特色资源内生为基础,助推文旅融合协同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还需要有效激活乡村社会由地方性资源及人力资源共同构成的内生资源。谷陇镇有“家家会刺绣,户户有银饰”的文化现象,但目前镇内资源分布在不同的村落,不同类型的文化传承人存在时空区隔,缺乏文化交流平台。因此,发展产业要进行镇内资源整合,增强文化间的关联性和文化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以乡村旅游助推工艺产业内源式发展,实现多种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文化产业群,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扶贫模式。建立健全村民的利益分配保障机制,保障公平收益,增强人民利益分配的公平感。重视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形成“能人带头+村民”的运作模式,激活和培养乡村动力源,使其用自身知识、技术反哺民族经济发展。

4.2 以增强村民文化认同为核心,重视文化主体地位

务工者带来的城市文化以强势姿态进入乡村内部,不断解构社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纯粹的重视经济目标而忽略人文内涵的挖掘,会让乡村发展逐渐失去活力和温度[8]。相关部门应做好宣传工作,强调农民主体,引导当地人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自觉自知力,加强文化与资本的转化互动。村民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没有村民参与的文化产业,会失去灵魂[8]。现在村寨空心化现象严重,妇女、老人构成了村庄常居人群,这部分人勤劳肯干、刺绣手工基础扎实,可在村寨建立刺绣加工合作社,充分发挥乡村人口结构优势。产业化会受到利益的驱动,容易导致文化失真和文化品牌丧失,以利益为驱动力,促进村民参与发展,可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从而避免民族文化产业市场以次充好,保证商品的质量。

4.3 以建立龙头企业为支撑,组织动员村民参与

手工艺具有集体劳作社会化的特质,意味着谷陇参与工艺制作的人数具有相当规模,但同时由于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且布局分散,扶贫功能弱,内部新生动力欠缺。本地年轻人认为留在乡村就是不求上进,逃离乡村似乎成为农村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正确选择[9],手工艺相比外出务工,经济效益明显较差。因此,谷陇工艺在市场竞争中对市场信息动态把握不足,对商品供求关系定位不精准,盲目生产。龙头企业具有带动作用大、资源脉络广、综合能力强等特点,可通过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头,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群建设,实现集约化发展,提高产品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壮大产品市场,吸引当地剩余劳动力积极参与。同时,有利于吸收能人返乡、农民留乡、共同建乡,激活农民的创业与就业热情。

5 结语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谷陇特色工艺产业在政府、社会和经营户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扶贫致富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民族地区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工艺产业,带动农户参与,帮助村民拓宽致富渠道、提升致富能力,让农村的致富道路更宽,将小康板凳坐实坐稳。作为主体的农民,要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本地文化发展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谷陇镇要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实现居家就业,繁荣民族特色文化,促进民族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穆永强,贾志强.特色文化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6):57-59.

[2] 喻小雨,崔迎春.过疏化背景下的日本乡村地区内源式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8(12):4-10.

[3] 王瑜,胡尹慧.乡村旅游资源与精准扶贫对接的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22(2):12-16.

[4] 蒙珺,方亚丽.黄平县谷陇镇——听!这里澎湃着脱贫攻坚强音[N].贵州日报,2019-08-26(01).

[5] 杨胜春.“过程是苦的,结果却是甜的!”——记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林乾礼[EB/OL].且兰黄平网站,http://www.julanhp.com/Item/30307.aspx,2020-12-20.

[6] 姚伟,刘一霖.贵州黄平县:打造多元融合的全景旅游格局[EB/OL].民生网,http://www.msweekly.com/show.html?id=72228,2020-12-28.

[7] 吴江平.“银饰贷”助推谷陇民族手工产业发展[N].黔东南日报,2019-10-28(07).

[8] 汪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續扶贫研究[J].农业经济,2018(8):30-32.

[9] 张玉强,张雷.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上海市Y村的案例考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497-504.

作者简介:潘艳芬(1995—),女,贵州黄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猜你喜欢

苗绣银饰
基于湘西苗绣图案的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
凯里学院美术作品选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苗绣
高浮雕银饰
银饰
银饰变黑如何恢复
贵州苗绣中的鱼形象与审美特征
苗族银饰——大山深处绽放的美丽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