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农村养老文化转型探析

2021-05-10秦玲玲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数据农村

摘要:我国自2000年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农村是人口老龄化的重灾区,且日益显现出空巢化、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国家全力消除绝对贫困,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促进养老文化转型的契机。基于这一背景,可将新型养老模式如智慧养老、互助养老、依靠保险养老等引入农村养老,以缓解贫困农村地区的养老护理压力,提升农村老年人福祉,促进农村养老文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大数据;农村;养老文化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02

0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普查数据可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到2018年上升近2%,由7.0%上升到8.9%。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成为全国各界共同关注的民生、经济、社会问题。2012年,大数据热潮掀起,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青睐,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随着信息行业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已渗透于各行各业,当然也包括养老服务业。传统养老文化以“孝文化”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对老人进行赡养,但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形势变化,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家庭结构及模式随之改变,传统养老文化逐渐弱化,新型养老文化正在兴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农村养老文化的转型升级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推进农村养老事业的开展。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及依附于儿子家庭养老的方式发扬了中华优良的“孝文化”传统,老人的精神需求容易得到满足,但实际情况是老人子女大量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涌现,传统养老文化所提倡的观念不能满足农村老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好为农村养老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契机,我们可以通过智慧养老、互助养老、养老保险等新型的养老方式,满足老人基本生活、日常护理及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需求。

1 概念简述

1.1 大数据

大数据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数量非常大的数据的集合。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研究所指出,大数据是一种大规模的数据的集合,其在数据获取、储存、分析及管理等方面大大超过传统数据库软件运行能力的范围。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都少不了大数据的支持。在养老服务行业,通过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搜集养老服务提供方的供给数据及老年人家庭的服务需求数据,并经过数据加工,以便更好地分配资源,力求达到供需相对平衡的状态。此外还催生了新型的养老文化及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为人口老龄化的重灾区,同时也是资源分配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1.2 养老文化

文化是人类普遍认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总和,养老是指赡养老人的行为,人们大规模地、普遍性地开展养老这一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普遍认同的养老文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外流严重,空巢老人数量递增,农村人口养老问题日益凸顯,我国正处于传统养老文化向现代化养老文化转型的过渡期[1]。传统养老文化以“孝道”为准则,以微观的家庭为基础,晚辈赡养长辈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的总和,宏观上是政府、国家和个人对老年人各方面的照顾标准、制度规范和道德约束。新型养老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在“重德”的基础上,以法律为保障,父母子女之间民主平等、责任义务对等,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慰藉和精神满足。随着养老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养老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养老模式已然变迁,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经历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2]的发展历程。目前农村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是依靠家庭、土地、社会保险,而运用大数据实施养老服务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大数据时代新型养老方式

2.1 智慧养老

首先可通过互联网搭建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将老年人的帮扶信息公布在合作的互联网平台上,以便合作医疗机构及帮扶平台能够及时看到贫困老人的实际需求,整合供需资源,为贫困老人在医疗、护理、保健等方面开“绿灯”,精准快速地解决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问题。同时针对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的村庄,召集村干部及有文化基础的低龄老人对其进行智能手机、电脑基础技能操作培训,让他们时刻与外界保持畅通的联络,第一时间反映贫困老人的养老诉求,以便有关部门及时作出工作安排,为贫困老人排忧解难[3]。其次是积极探索智慧养老途径,发挥智慧养老平台健康管理、护理管理以及预警机制的作用,通过引入智慧养老系统,如一键报警系统、生命监测系统、危机预警系统等,让在外的子女工作更放心、居家老人生活更舒心,使养老服务更贴心。

2.2 互助养老

农村敬老院、福利院主要是为“三无”老人、“五保”老人以及特困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而开办的,然而在农村日趋空巢化、空心化的背景下,那些子女背井离乡,又因年老、疾病等真正需要照顾的老人被政策遗忘。为了保证农村养老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少专家学者提倡农村实施互助养老,通俗来讲就是低龄帮助高龄、自理帮助非自理、邻里之间相互扶持的养老服务理念。为了进一步发挥互助养老的好处,还引用了西方“时间银行”的养老服务概念,搭建信息平台,将为他人服务的志愿者所提供服务的时间存起来,待自己有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时也会有志愿者为自己提供服务,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志愿护理服务系统[4]。当然互助养老的落实难免会遭遇老人投入积极性不高、服务不专业、监督不到位等限制因素,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问题会逐步解决。

2.3 养老保险

对农村老人的健康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其未来的护理需求作出预判,为了降低高昂护理费用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建议及时为老年人购买相应的保险服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为农村贫困老人带来了实质性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及水平,但在针对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方面缺乏应对措施,将长期护理保险引入农村养老及扶贫可缓解这方面的问题,虽有一定阻碍因素,但不可否定其可行性及发展的必然性。2016年,全国选取15个试点城市探索最适合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式,至今已积累了4年的经验,农村引入长期护理保险满足老人养老护理需求缓解农村养老护理压力,为促进农村养老文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许多学者都研究了农村养老问题,但他们讨论的重点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或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的经济保障,很少将护理服务和经济支持综合来谈,且只保障基本的经济支持与所需养老护理服务周期长、费用高的特点完全相悖,而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3 农村养老文化转型现实困境

3.1 缺乏资金投入

农村地区虽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服务需求量大,但因缺乏资金投入,其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讲,农村居民由于综合能力较差、文化水平较低、竞争力不足等,收入普遍较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养老;其次从社会层面来讲,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对农村投资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高收益速度慢,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大都会放弃农村市场;最后从政府层面来讲,虽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但由于统筹层次低,加之农村人口基数大,财政支出不堪重负,只能让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3.2 传统养老文化的束缚

我国农村老人“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这与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年轻劳动力大批涌入城市,脱离原始家庭环境的现实恰恰相反,子女无法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人的照护需求得不到满足。新型养老模式可以满足老年人群体的护理需求,但受传统养老文化的束缚,农村老人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其次,农村老人尤其是贫困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极低,绝大部分是文盲,他们比较接受能够带来切身实际利益的金钱和实物方面的帮扶,健康意识不强,更不会对自己无法预料的问题进行投资。

3.3 护理场所及人员供给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护理机构、医疗机构这四个方面所提供的照护和个人承担是目前资金的主要来源,因为农村的居民没有企业为其缴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缺乏适老化的设施设备,且传统敬老院设施陈旧、功能单一,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与需要服务的老年人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敬老院只为特殊老人提供了食宿,并没有具体的护理服务专门指向半失能、失能老人。再者,农村条件艰苦,护理老人的工作在社会上普遍认可度不高,甚至有人持贬低态度,很难引入专业护理人员。综上所述,贫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护理人员缺乏,目前难以满足大数据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要求。

4 农村养老文化转型具有必要性

4.1 老龄化水平高,护理需求大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5.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这说明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是最严峻的。全国老龄办、财政部、民政部三部门于2016年10月联合发布了《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城镇老年人自报有护理服务需要的占14.2%,令人意外的是农村占比达16.5%,其护理需求明显大于城镇老人。《报告》还指出2015年全国城乡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口占总老年人口的18.3%,这说明老年人有约20%的概率需要护理服务,养老护理的隐藏需求量较大。据调查研究,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较高,且农村老人多患有慢性病,如此大的护理需求使多样化的养老模式在农村的运行有一定必要性。

4.2 人口结构变化,空巢老人涌现

受计划生育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农村老年抚养比从2000年底的9.9%上升到了2018年底的16.8%,家庭规模的缩小意味着子女照料老人的压力增大,“421”式的家庭模式使夫妻难以满足老人的养老护理需求。再者,农村年轻劳动力因子女上学、经济发展等原因大量迁入城市,只有小部分老人随子女同住,绝大部分老人受传统生活习惯等的影响坚持留守家乡。农村空巢老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他们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撑随着子女的迁出而消散,这部分特殊老人的养老问题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农村养老护理问题亟须解决。

4.3 社会保障水平低、作用小

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养老及医疗的支持水平仍然不高,但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这两方面的保障。农村老人的护理隐藏需求大,但养老护理及智慧服务带来的高昂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任凭其疾病自生自灭[5]。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物价水平持续提高,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农村现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水平难以带领农村老人彻底脱离贫困,易造成因病返贫甚至致贫的现象。因此借着大数据这股东风,引进多样化的新型养老模式,整合农村的养老资源,均衡农村养老服务的供需,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农村养老文化转型升级尤为重要。

5 结语

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是我国共同关注的经济、社会、民生问题,推进农村养老文化转型升级、丰富农村养老模式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妨搭建农村养老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智慧养老的监督、护理及预警功能,在缓解农村养老压力的同时,促进养老文化的发展。基本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强制实施为农村养老打下了制度基础,精准扶贫的落实为农村召集了部分人力资源,改善了基础设施,这为新型养老模式在农村的施行奠定了基础。虽然我国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的运行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甚至可以說是起步阶段,农村养老引用大数据信息在现行经济水平与基础建设上存在约束条件,但也不能阻挡新型养老文化在农村的发展趋势,随着传统养老文化的弱化,新型养老文化必将兴起。

参考文献:

[1] 颜悦.我国养老文化的发展及现实意义[J].大众文艺,2020(19):223-224.

[2] 卫微微.大数据时代农村养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9(01):82-83.

[3] 杜彦.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精准养老问题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8,39(6):101-102.

[4] 汪子倩.基于时间银行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35):167-168.

[5] 周娜.大数据时代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比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11):121-123.

作者简介:秦玲玲(1996—),女,重庆石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大数据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