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感知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设计改造研究

2021-05-10胡洁洁李志明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

胡洁洁 李志明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环,在建设过程中,设计改造如果不关注村民的意见,容易引发大量问题。本文针对现今美丽乡村改造过程中的拆迁、环境治理等问题,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搜集数据,并用解析结构模型法、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知江宁石塘村与溧水石山下度假村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感知情况,剖析两个村子设计改造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更好地建设村庄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设计改造;石塘村;石山下度假村;公众感知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02

1 研究背景

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提出。随即,南京市发布《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2020年,南京市公布了第七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单,各地都紧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发展“美丽产业”。

然而,对于美丽乡村的相关研究,国内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乡村聚落、乡村旅游[1]、景观规划[2]、乡村转型[3]、人口流动[4]等方面,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研究多通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标体系进行评估[5-6]。截至目前,国内鲜有基于公众感知视角的美丽乡村设计改造研究,对于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考核体系的研究更是不多见。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要关注环境整治,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改造提升全民福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本文以江宁石塘村及溧水石山下度假村为样本,探求两地村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认知的异同,以期衡量两地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提高社会大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从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 美丽乡村设计改造成效公众感知实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石塘村坐落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距南京市中心约35千米,占地5.9平方千米,于2011年进行翻新改造。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历史遗迹被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加以保留及改造,既汲取了传统村镇聚落设计理念的精华,延续了村落传统的生活模式,又充分满足了当地村民及外来游客对生活、生产、娱乐的需求,考虑了与之配套相互协调的方案。

2015年,政府和有关工业企业集资5000万元,发展石山下的乡村旅游业。其中,已经建成的游客接待中心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赋予游客中心展示的功能。谷仓艺术酒店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集各项服务功能于一体,墙体为夯土结构,屋顶用木构架的茅草铺成,祠堂墙体为木材,双坡瓦屋顶。便民服务中心通过文创方式,再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生活场景,致力于给游客营造非同一般的游览感受。

2.2 调查样本与方法

本文以《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中的八大项建设任务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與访谈,在调查中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47项指标,运用解析结构模型法,构建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一级指标分为规划科学、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建设认知8项,以此作为问卷设计的参考。

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村民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了解村民对美丽乡村的认知情况,第三部分就《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提出的八大项建设任务进行问卷设计。累计发放290份问卷,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86%。其中石塘村收回142份有效问卷,石山下度假村收回131份有效问卷。从性别来看,男性130人,占比47.62%,女性143人,占比52.38%,基本持平。从年龄组成看,18~30岁的人数占比29%,31~45岁的人数占比37.2%,46~60岁的人数占比21.9%,60岁以上的人数占比11.9%,并且各个年龄段的被调查者在两地分布基本均匀。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江宁石塘村与溧水石山下度假村村民对乡村设计改造的感知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

2.3 江宁石塘村及溧水石山下度假村美丽乡村设计改造公众感知的实证分析

2.3.1 规划科学的感知情况

规划科学从村庄规划、特色挖掘、产业提升、环境治理等方面提出要求,主要从是否突出地域特色,是否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有无违法征用土地、违建等方面体现公众感知的情况。在有无违法征用土地和违拆违建的感知调查中,占比最高的为“一般”。其中,选择“没有违拆、违建、违征情况”和“不清楚”两项的总占比超过50%。对于违建行为,选择“没有违拆、违建、违征情况”和“不清楚”两项的总占比超过20%。在走访中发现,石塘村与石山下村尽量将宅基地保留,主要征收农民的田地,将土地进行整合,与农民签订协议,允许农民适当扩大房屋外围使用面积。石塘村不少村民凭借临水的地理优势,占用临河空间布置成餐饮区,发展水上农家乐,这是村民与政府达成协议后,灵活用地的体现。

2.3.2 生态环境的感知情况

山清水秀是衡量一个村庄村容最基本的标准,碧波浮动,河水清澈最能表象化反映美丽乡村的设计改造成效。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水质问题在石塘村体现得尤为明显,死水、河道干涸现象严重。从村民关于饮用水满意度的调查得知,有51.8%的村民觉得一般,觉得不太好、很不好、说不清的仍旧占3.1%。相比而言,石山下村的水质较为清澈,但是石山下村池塘治理力度较小,池塘边杂草丛生。另外,石塘村村内只有屈指可数的简易公厕,卫生较差,而石山下村的公厕进行过一定的设计,公厕与景观相融合,且分布得当。同时,两地尚处在建设过程中,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等比较严重,砖瓦零落地散在道路上,影响了美观和通行。

2.3.3 经济发展的感知情况

经济发展情况主要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进行分析。调研发现,石塘村的农业主要是茶业和竹海。同时,石塘村把电子商务作为发展旅游业的纽带,当地的农家乐、景区等与多家旅游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开发不同的旅游线路。相对于石塘村,石山下更显清净。上级政府根据石山下村的文化历史特点,投入巨资发展旅游业,带领村民们扩大收入、脱贫致富。村民们也积极地投入村庄改造,增加特色产品的销售收入。

2.3.4 公共服务的感知情况

公共服务是最能体现村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方面。问卷显示,每天进行体育运动的人数占比较高,主要是由于村中年轻人较多,也有部分老年人注意锻炼身体。另外,广场舞在农村的受欢迎度远不及城市,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人思想还比较腐朽,对跳舞有别样的看法,且农村缺乏跳广场舞的场地;二是农村人白天都在劳作,年轻人出去上班、小孩上学,晚上大家都很累,没心思跳舞。总体来说,两地文体活动设施及场所建设停滞,文化活动单一。另外,“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农村突出的矛盾。石塘村和石山下村还未设置养老机构,参保率仍未达到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交通方面,由于客运站点未延伸至村庄,交通极为不便,交通安全管理比较困难。

2.3.5 乡风文明的感知情况

乡风文明主要考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村民日常行为。问卷中涉及的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邻里之间发生冲突和不尽赡养义务。这类现象在农村中出现具有必然性,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垃圾桶不够或者摆放位置不够合理;二是没有形成保护环境的氛围,农村人普遍认为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相比来说,不尽赡养义务和邻里之间发生冲突等行为的出现频率很低。近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开始渐渐形成邻里友善、尊老爱幼的风气。同时,问卷显示村民对治安状况满意度很高,虽然目前村里时不时还存在小偷小摸的现象,但对于整体治安效果,村民反响还是很不错的,仅有7%的村民对村里的治安不满意。

2.3.6 基层组织的感知情况

走访发现,在农村重大事项决策上,石山下村村民对于参与村务决策的满意度比石塘村略高。但现行村务决策流程仍存在缺陷,有些村民对村务很热心,无奈于表达意见的途径少,且村干部不能发挥出决策作用。同时村里从来没有进行过村务公开,公告栏形同虚设,基层民主公开只是流于表面。

2.3.7 长效管理的感知情況

长效管理主要考量政府部门在美丽乡村建成之后,各个管理岗位人员的设置问题以及工作情况。大部分村民对于问卷中的这一项比较敏感,但是经过大致统计,两地对于村委会的评价一般,有41%的村民持不满意或一般态度。其中一些工作人员民主意识缺乏,在处理事件时,不关注村民的意见,办事效率低且态度极差。

2.3.8 建设认知的感知情况

通过对两地的走访,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了解程度,只有20.7%的人选择“比较了解”,有49.4%的村民选择“听说过”,有10.9%的村民选择“非常了解”。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认为美丽乡村设计改造就是整治村庄环境,修建道路、基础设施等硬件,而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的转变、民主观念则认识不全。总体来说,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前景期望高,村民认为美丽乡村设计改造以来,村里的道路、厕所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交通更加便捷。

3 江宁石塘村及溧水石山下度假村美丽乡村设计改造的建议

3.1 因地制宜发展规划,突出产业支撑

要保证规划在前、施工在后,坚持多规融合。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灵活调整不切实际的政策,落实好安置、补偿等事项,不让农民吃亏。重视财政引领,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政府对建设工作的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3.2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石塘村和石山下出现的环境问题,上级政府要积极投入资金,不可做形象工程。同时,要鼓舞农民自行将垃圾分类,促进垃圾分类回收,降低处理成本。设立监管机制,保障垃圾有专人每天定时清理。

从环境整治和道路、厕所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对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完善,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加强户外设施保养加固,保证村民可以随时使用,以此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3.3 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对于两地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一方面要加强监管,抵制腐朽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政府应当积极宣传睦邻友好的理念,引导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为了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必须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美丽乡村各级人员的职责,管理人员和村民都有职责;其次,要设立监督机制,实施一月一抽查制度。

4 结语

美丽乡村设计改造亟须注重村民的感知情况,本文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八项任务制定问卷进行访谈,调查分析村民对美丽乡村设计改造的感知情况,结论如下。

规划科学和经济发展感知方面:在规划中要注重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同时大力发展原有农业,思考如何将原有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公共服务和乡风文明方面感知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在生活品质稳步提升的同时,基础设施设置日益完善,但是还有文体活动设施弃置不用、交通不发达等问题。生态环境和基层组织、长效管理感知方面:环境问题仍旧存在,村委会办事效率需要提升,尤其要注重解决村中水质污染、河道干涸问题以及公厕设置的问题。

从公众感知层面对美丽乡村设计改造进行研究更容易发现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有利于为村庄建设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03):12-19.

[2]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1):55-58.

[3]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62(06):563-570.

[4] 李翠霞.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困境——以川东B村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03):44-47.

[5] 刘某承,苏宁,伦飞,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估指标[J].生态学报,2014,34(01):97-104.

[6] 朱增银,李冰,高鸣,等.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0(06):131-135.

作者简介:胡洁洁(1995—),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李志明(1975—),男,江苏常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区域开放空间规划。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研究
衡水市桃城区完成“美丽乡村”规范建档工作
贵州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打造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