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州市解咬村皮影戏艺术特色及其传承路径初探

2021-05-10宋伟张一帆

艺术评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皮影艺术特色

宋伟 张一帆

摘要:解咬村皮影戏流行于河北省冀中地区,是集绘画雕刻、说唱表演、剪影操作、器乐伴奏于一体的定州民间戏曲艺术。解咬村皮影戏展示了定州古城独有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内涵,成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本文就解咬村皮影戏的艺术特色及其传承路径展开剖析,旨在为推进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解咬村  皮影  艺术特色  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10-03

解咬村坐落在河北省定州市西南15公里的明月店镇,该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已有上千年的建镇史。明月店镇现辖31个行政村,解咬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5公里处,原为解窑村,因有解姓人家在此定居烧窑而得名,后逐步演变为解咬村,主要姓氏为鲁、解、宋,大多居民为汉族。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盈,几百年来解咬村皮影戏在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俗、方言等不断融合中,形成了浓郁的地域表演特色,在冀中一代流传甚广。

一、解咬村皮影戏概述

河北定州地区民间艺术种类丰富多彩,主要以民歌、民间舞蹈、器乐表演、戏曲说唱为主。民歌以地方小调、秧歌调为主。民间舞蹈以定州秧歌、高跷表演为主。器乐演奏以子位吹歌、架鼓为主。千百年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还是嫁娶宴客、添丁祝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会被搬上舞台,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解咬村皮影戏始于清嘉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老艺人介绍,解咬村村民鲁洛云赴陕西经商,路经一店铺,被橱窗中仿真的小动物图案所吸引,深受启发,遂回家自己制作动物模型并尝试用线系起来,以灯光照在窗户纸上透出动物活动的影子,这就是解咬村皮影戏的雏形。后来,第三代皮影艺人鲁宝善、鲁德善将剪影形象从动物扩展到人物、车马等,皮影表演随之丰富起来。从1955年起,解咬村皮影戏演出队伍不断壮大,皮影艺人们带领学徒赴周边县市、乡镇进行演出,连台本的皮影大戏要连演数日,在庙会上经常出现几个影班同时搭台对擂唱影的情形,热闹非凡。文革时期,受历史沿革和社会因素影响,“破四旧”运动让皮影戏成了要摒弃的“封建残余”,皮影艺人不得不另谋生路,改唱“样板戏”。自此皮影戏失去了登台演出的机会,造成了其历史长河中近五十年的空白。这一时期很多老劇本、剪影等道具由于保存不当而遗失或破损,解咬村皮影戏传承面临重创,举步维艰。当今,党的十八大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习总书记的大力倡导下,在定州市政府和明月店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新的解咬村皮影戏剧团应运而生。自此,这门古老艺术被重新搬上舞台,2017年该艺术项目被列入河北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解咬村皮影戏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一)剪影

剪影制作的工序非常繁杂。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及道具均由驴皮或牛皮经泡制加工、雕刻彩绘而成。剪影的制作对刀工要求极为精细,其雕绘工艺也是颇为讲究。起初,解咬村村民派专人到陕西购置剪影,由于路途遥远、经费消耗大、剪影后期修补困难等一系列难题,以传承人鲁国选为首的老艺人们便开始研究如何自制剪影。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尝试,皮影艺人们将生活中所用塑料制品根据材质、颜色、厚度进行分类,通过剪裁、雕刻、彩绘等一系列工序,自制出了第一批剪影。自此,解咬村皮影艺人在剪影制作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二)唱词唱腔

解咬村皮影戏是通过形、声、音的密切配合,在幕后完成表演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形”即操纵剪影的艺人,“声”即配乐演奏者,“音”即负责说唱的艺人,三者需默契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表演。解咬村皮影戏剧中人物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剧目的唱词、唱腔都是由老艺人口传心授。解咬村皮影戏作为独具魅力的地方剧种,其唱词唱腔有以下特征。

第一,戏文词句浅显易懂,明如白话,其中包含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厚,以定州西方言为主。第二,唱腔音乐结构以民歌自由体为主,同时吸收民间俗曲、民间小调、以及当地民间小戏的音律曲调,旋律朴实优美。女腔细腻委婉,男腔高亢豪放,词曲合辙押韵,语言通俗风趣,乡土气息浓厚。第三,表演时,皮影艺人均使用本嗓唱念,演唱时没有固定的调高,演员可以据个人嗓音随意起调门。对唱时,几个人可以唱不同的调。早期旦行由男性扮演,不用“背功”,只是在音色上往女性音色靠近。第四,衬字的运用。在传统剧目的唱词唱腔中含有大量的衬字虚词,儿化音颇多,如子儿、得儿、地儿等。方言俚语频繁出现,如哎(yai)、好呗(bai)、好哇(wai)、干吗去(qie)、俺(nan)、不得(dei)等,在唱段中随处可见。

(三)剧目

解咬村皮影戏剧目种类丰富,内容涉及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按照剧目内容,可划分为传统剧目、现代剧目、改编创作剧目三大类。常见的传统剧目多与西游记、西厢记、白蛇传、杨家将、岳飞传等脍炙人口的文化传记相关,如经典剧目《猪八戒背媳妇》《三打白骨精》《琵琶洞》《金刀洞》《火云洞》《女儿国》《人面桃花》《双包案》等,都是以经典历史故事为写作原型进行的二度创作。解咬村皮影戏发展到现在,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风貌特点相融合,涌现出一批现代优秀剧目。如描写抗战题材的《我们不当亡国奴》《天快亮了》,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夸女婿》《说唱定州》《赶集》等,这些剧目通过讲述定州人、定州事,反映着定州的风土人情,促进更多人了解古中山文化,将地域文化特色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发扬,更要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当今社会服务。近几年,以皮影传承人鲁国选为首的老艺人们创作出《书记深入咱百姓家》《三姐妹说法》《环保乡村行》《悟空八戒逛定州》《全民同心齐抗疫》等弘扬时代精神的创作类剧目。新剧目可以作为展示定州文化底蕴的艺术窗口,在“恢复古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环境之下,成为定州旅游开发的文化支撑点。

(四)伴奏乐器

在解咬村皮影戏发展之初,艺人们一边手持剪影用以操作戏曲人物,一边用定州当地流行的曲调和方言来唱述故事,同时伴有打击乐伴奏。主要的打击乐器包括大鼓、板鼓、堂鼓、铙、镲、水镲、手锣、马锣等。打击乐器在伴奏上常用的鼓点有振台鼓、行场乐、魔幻乐、丑点四种,这些鼓点均为解咬村皮影艺人所创。另外,伴奏鼓点没有固定小节数,伴奏者可根据剧目情节与演唱者的情绪需要灵活运用。因此,伴奏者须具备较快的反应能力并与演唱者默契配合。

传统剧目演出中只有打击乐器伴奏,调高不同且音乐伴奏单薄。随着解咬村皮影戏剧团的成立,皮影艺人们潜心钻研,于2016年冬在部分剧目中加入唢呐、电子琴、二胡、板胡等伴奏乐器,这些乐器的加入丰富了伴奏音乐,对演唱艺人音准、节奏的把控和戏剧情节的发展大有裨益,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解咬村皮影戏的音乐内涵。

三、传承路径的探索

从目前中国皮影戏的生存状况来看,解咬村皮影戏同样陷入了大师渐去、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解咬村皮影戏剧团大多数耍影人年事已高,据统计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90%,中青年皮影藝人寥寥无几。从事皮影表演的艺人大多数都没有带徒弟,艺人家庭里也没有传人。究其原因主要是皮影表演市场不景气,表演剧目冗长、唱腔唱词老套,皮影技艺在短期内较难掌握。因此,解咬村皮影戏面临着与其它民间艺术同样的严峻形势,必须引进新鲜血液和先进思想,力争依靠传承的力量,在发展中谋求生存,在改革中谋求发展。

(一)保留经典剧目,创作时代新戏

传统剧目拖沓冗长,情节老套,已不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品味。因此,创作时代剧目、压缩剧目演出时长,不断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显得非常关键。保留优秀经典剧目,如《刘秀走国》《人面桃花》等,这些剧目通过讲述定州人、定州事,让地方百姓通过生动、喜闻乐见的形式了解古中山文化,将地域文化特色发扬光大。老戏新唱,如戒赌戏《顶灯》、法治戏《八戒学法到人间》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旧剧目赋予全新解读,寓教于乐,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进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创作新剧目,根据国情、民意,创作时代大戏,让皮影戏与时代相契合,使之成为文化普及的一种特色传播形式。如《夫妻说法》《环保乡村行》《书记深入咱百姓家》等。同时,在文化快餐盛行的今天,皮影艺人还需改良剧目、控制演出时长,不断迎合大众审美需求。

(二)创新表演形式

第一,改良剪影,加大幕布、剪影尺寸,让表演更符合现代观影人数及观影环境的需求。增加操纵难度,由三个操作杆增加到五至六个,让剪影肢体动作更灵活,实现角色表演的逼真效果。第二,丰富完善伴奏乐器。在表演中加入弦乐、键盘、吹管类乐器,实现演唱调高、节奏韵律的统一,增强表演的视听效果。第三,规范记谱,实现乐谱数字化。乐谱是记载、传播和保存音乐本体最基本的文献形式之一,具有将“可听”变为“可视”的特殊功能。将皮影演唱、演奏通过乐谱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解咬村皮影戏,不断增加皮影戏学习的受众面,进而构建多元化学习模式,最终实现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第四,融入现代高科技手段。21世纪是一个被高科技充斥的信息时代,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途径大部分来源于网络,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被逐渐遗忘并慢慢消沉。将声、光、电等媒体技术融入皮影戏表演,通过流行乐、炫目灯光、多媒体、3D动画、真人表演等元素的融入,增强观影中的视觉、听觉冲击,让皮影戏与年轻群体产生共鸣。

(三)依托戏剧团推动皮影进校园

非遗传承之根基在于教育。2015年12月,定州市解咬村皮影戏剧团成立,剧团目前编制完整,并能够保证定期排练。通过剧团这一载体,不断吸纳年轻群体加入,为皮影发展提供活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解咬村皮影戏要利用好当地教育资源,将优秀皮影文化带入中小学并与课堂有机融合。首先,通过宣讲,让学生逐步了解皮影的发展历史,为后备力量的积累做好铺垫;其次,通过皮影戏表演进行传艺、传徳,利用优秀传统技艺讲述现当代时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同学们自觉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继而树立文化自信。接着,建立明月店镇解咬村小学皮影传承基地,培养后继人才。在苏翠乔、鲁国选等艺人的带领下,每周固定时间教授技艺,学习皮影戏的基础操作技法和唱腔。然后,解咬影戏还将走入地方高校,为高校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提供养分。

(四)走市场化道路继而设立品牌效应

解咬村于2015年底成立解咬村皮影戏剧团,由第五代市级皮影戏传承人苏翠乔担任团长。通过近五年的努力,戏剧团招收了一批新学员、定期组织排练、并全面收集整理了原有传统剧目。省级皮影戏传承人鲁国选负责编导的《猪八戒背媳妇》《三打白骨精》在定州崇文街以及定州东胜生态园演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皮影戏剧团成立的揭牌仪式上,皮影艺人们排演的《人面桃花》作为汇报演出,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并被定州电视台、定州日报社等媒体相继报导转载。如今还健在的第四代、第五代艺人们正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大演出市场。在扎根本土的同时,提高解咬村皮影戏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全力以赴地将这门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

作为具有上千年建镇史的明月古镇,其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在依托皮影戏剧团吸引游客的同时,通过资源整合构建文化特色小镇,建立政府搭台、产业融合、多元参与、品牌支撑的发展机制,形成集非遗项目、文化遗址、景区展馆、文创体验、观光农业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圈,最终促成文旅产业链条的建立,努力打造跨界融合的文化特色小镇。

四、结语

解咬村皮影戏作为燕赵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逐步走向衰退的边缘。本文就解咬村皮影戏的艺术特色展开调研,对剪影操作、唱腔唱词、伴奏乐器、剧目等方面进行挖掘、整理,改变以往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旨在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掘、保护起来。通过继承与创新,改革演出形式、剧目内容、唱腔曲牌、影偶造型、乐器伴奏等等,依托戏剧团推动皮影进校园,走市场化道路继而设立品牌效应,让其逐步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以更精湛的表演技艺来展现它光芒万丈的艺术魅力,在燕赵文化发展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黄虎.皮影戏的福音—记朴实的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之路[J].人民音乐,2009(04):70-73.

[2]齐江.乐亭影戏音乐与俗讲—乐亭影戏音乐的母体基因研究之一[J].中国音乐,2007(03):183-186.

[3]李祖胜.湖南纸影戏传承与发展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6(03):119-125.

[4]魏力群.中国唐山皮影艺术[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27-28.

[5]黄虎.悲情嘛簧 灯影人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89-93.

[6]定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州市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113.

猜你喜欢

皮影艺术特色
指间功夫
皮影画
皮影收藏,镀亮了我的晚年生活
皮影的来历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