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体质辨别对产后缺乳、积乳等产后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2021-05-08徐磊毛柳媚赵煜吕亚娟刘威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医体质乳腺炎母乳喂养

徐磊 毛柳媚 赵煜 吕亚娟 刘威

摘   要:近年来,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使得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数量持续增加。但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约有30%的产妇存在产后缺乳、积乳等问题,对于新生儿母乳喂养率和产妇产后恢复、自身舒适度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建设健康中国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所以本文就针对产后缺乳、积乳等产后不良症和中医体质辨别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医体质;母乳喂养;缺乳;积乳;乳腺炎

中图分类号:  R229                                                    文獻标识码:A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7.102

产后缺乳、积乳等不良症给产妇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相关学者对产后问题研究发现,中医辩证护理对产后恢复和问题改善具有一定作用。本文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探讨产后相关问题发生的机制,以便医务人员及家属对症改善、调理。

一、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

古代人们对于体质问题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早期的认识,后来中医体质学说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内经》已经形成,经历历代医家传承,现王琦等教授将其基本原理表述为: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体质是人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的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 应的人体个性特征[1]。体质因素与发病有很大的相关性,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2]。体质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与疾病的发生、转归、治疗、预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中医体质辨别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健康和疾病的整体要素和个体差异存在的关系,从而进行个性化的干预指导,成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切入点[4]。由于体质的可调节性,近年来以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研究妇产科疾病相关性及治疗方案成为研究热题。

二、母乳喂养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母乳喂养对母婴都存在着一定的益处,WHO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提倡纯母乳喂养时间要达到4~6个月[5]。一方面,母乳中富含的乳白蛋白、丙烯酸(AA)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免疫球蛋白、促生长因子及各种生物酶和活性因子,更加有利于婴幼儿吸收和生长发育,增强婴幼儿抵御疾病的能力[6-7]。黄吉美等人研究显示6个月内非母乳喂养是导致婴幼儿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8]。另一方面,婴幼儿的吮吸行为激催乳素及其他生物活性酶的释放,调节产妇生理代谢功能和内分泌系统,促进母亲产后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促进子宫复旧,降低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同时母乳喂养还有助于母婴之间的感情交流[9-11]。在通过混合喂养和纯母乳喂养的对照试验后,贾金慧等人也表明纯母乳喂养对于婴幼儿生长发育和降低疾病发病率存在显著优势 [12] 。

三、产后乳房不良症研究现状

宁晔、岑莉等人对于253例初产妇中医体质辨别和母乳喂养的研究中显示,正常产妇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为气虚质、平和质最为常见,分别占23.7%和20.55%[13]。相较于其他普通人群体质统计分析,平和体质占比降低,气虚、气郁、血瘀体质占比增加。根据中医理论和产妇实际情况分析,初产妇产时及产后失血较多,气血具虚,加上初产妇产后思虑太多,所思不遂,心血暗耗, 脾气受损,致气血生化不足,气血淤滞,符合产妇体质类型分布变化和“多虚多瘀”的病理特点[14]。宁晔、周莉等人通过对比不同体质产妇母乳喂养比例的情况,得出不同体质类型母乳喂养存在明显差异,平和质母乳喂养比例及喂养周期显著高于人工喂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5]。同时其他研究也表明,平和质产妇体型匀称健壮,肤色润泽,不易疲劳,适应能力较强,自身素质较容易适应妊娠、分娩的状态,所以分娩后母乳喂养的接受程度较高,相对母乳哺乳周期较长[16]。

1.产后缺乳的原因与产生机制

随着二孩政策的推出,剖腹产率持续上升,由于伤口疼痛等因素,部分产妇存在乳汁分泌延迟的问题。针对产后缺乳情况,王健等人通过从中、西医两个角度分析缺乳的诱发因素,从而指导中医保健对于改善缺乳的临床运用[17]。研究表明,从西医角度分析,缺乳主要由于乳房刺激不足、哺乳姿势不对、精神紧张等因素诱使催乳素释放不足,进而减少乳汁分泌。而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认为产后分泌乳汁与脏腑功能相关,乳汁与气血同源,气血充足上行入乳,则乳汁浓郁充盈,而肝气疏泄,气机不畅,则会诱发乳管阻塞。所以,产后气血失调、脾气受损导致乳汁生化不足和产后肝气郁结、肝血不足导致乳络不畅为乳汁不足或全无主要病机[18]。产后缺乳虽然不是重症,但母乳喂养对于母婴都存在着重要意义,众多临床案例表明配合中医调理后的缺乳情况有了明显改善[19]。针对产后“多虚多瘀”的病理特点,张晓丹教授建议产后宜补气养血,调畅气机,同时由于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可能诱发产妇产后心理抑郁,导致抑郁体质,肝失疏泄,家属及产妇个人应关注心理状态,必要时做好心理疏导。根据中医学九种体质的辨别,结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判定及分类》标准,开展膳食指导能够在产后生理期极度活跃的时间节点,有效的调理身体状态,通过食补方法,养血益气、扶正固本,使得脾胃气壮健运,气血上行化乳[20-21]。中医疏松式乳房按摩法能够有效疏通乳腺管,改善气郁体质。相关研究也证明了,中医体质个体差异的特性对不同病因具有易感性,对病后病理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倾向性。针对缺乳原因开展的穴位按摩对于减低哺乳期乳腺疾病的发病率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值得广泛推广[23-23]。

2. 产后积乳症

积乳症在临床上也是产妇常见不良产后疾病,造成产妇乳房肿胀、疼痛,基于中医调理改善积乳症,减轻产妇痛苦具有重要意义。王凤、宋聪等人通过对照正常组和积乳组不同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统计学意义[24]。平和体质较为全面的健康生理状态为积乳症发生的保护因素,而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共同存在着脾气亏损、气血失调、痰湿瘀阻的特质,阻塞了乳腺管,为积乳症发生的危险因素[25]。基于中医体质理论开展的积乳症调理,究其原因为体内气血淤滞,火毒内侵。徐伟群依托中医外治疗法,对40例乳汁淤积患者采用艾条热疗、光疗、药疗,对神庭、百会、风池穴位按摩,祛风消肿、疏肝理气、消肿止痛、化淤散结[26],对改善乳汁淤积效果显著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3.产后乳腺炎

近年来,报道乳腺疾病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集中在乳腺增生病及乳腺癌,而哺乳期乳腺炎也为产后常见疾病。孙晓颖将574名哺乳期产妇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1:1病例对照分析,得出偏颇体质在乳腺炎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湿热质及气郁质为诱发哺乳期乳腺炎的常见病因[27]。从中医学角度看,产后气血损耗以致血运不通,湿热毒气难以排出体外,积于乳络;而产后愤怒抑郁加重肝郁气滞,外排受阻而内又积热,痰湿内生,继而引发乳房红肿热痛,所以气虚、瘀滞等体质类型可增加乳腺炎的发病率[28]。相关研究也显示湿热、气郁和长期的负面情绪相互影响,都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使得调节功能紊乱,内分泌系统激素释放调节失常,而乳腺作为多种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干扰正常乳腺分泌生理机能,易导致乳腺炎的发生[29]。李飒威等人也证实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也和中医体质存在着密切联系,在产前及产后进行必要的身体调理,“因人制宜”、“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产后恢复及婴幼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30]。

综上所述,从中医体质辨别角度体现了产妇产后问题的体质原因,联系相关心理及环境因素,对孕前及产后的体质调理,能够有效的减轻和改善产后问题带来的不适。本文也提示,在临床结合中醫调理理论,对疾病预防,减少发病率具有一定影响,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可行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8-156.

[2]丘驰,卢琼芳,张新燕.孕产妇中医体质与孕产期疾病[J].内科,2017,12(5):643-645.

[3]张悦,陈峭.中医体质辨识研究的进展概况[J].环球中医药,2019,12(3):447-451.

[4]张伟伟,张帅,张有福.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23):100-101.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UNICEF. Global strategy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M]. Switzerland: WHO Library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2003:8.

[6]杨家惠.论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8,5(32):252-253.

[7]陈亚.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产妇泌乳情况的相关性为预防产妇缺乳提供相关依据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4):50-51.

[8]黄吉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8):119-120.

[9]李金花.新生儿母乳喂养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5,(48):187-187.

[10]陈宝艳. 疏肝通络法治疗肝郁气滞证产后缺乳临床研究[D]. 新中医,2015,47(9):154-156.

[11]章珊珊.产后缺乳与体质等因素的相关性[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

[12]贾金慧.新生儿混合喂养和纯母乳喂养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4):83,91.

[13]宁晔,岑莉,周莉, 等.初产妇253例中医体质辨识及母乳喂养分析研究[J].新中医,2015,47(9):152-154.

[14]叶璐,高小雅,吴昆仑,等.中医体质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后恢复情况评估中的应用[J].中医学报,2018,33(12):2458-2461.

[15]岑莉,宁晔,周莉.初产妇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及其中医体质与母乳喂养相关性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9A):3088-3090.

[16]周莉,岑莉,冯筠,等.初产妇中医体质类型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5):949-950,953.

[17]张静茹,王晓倩,吴慢莉,等.中医体质与产妇泌乳情况的相关性研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1):67-69.

[18]王亚楠,杜巧婷,陈萍.陈萍教授治疗产后缺乳的经验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1):103-104.

[19] 杨宇,李立华.中医体质偏颇与产妇产后缺乳的关系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A01):890.

[20]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6

[21]韦秀芬,蒙金梅,刘智芳.穴位按摩结合膳食指导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的效果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1):40-42.

[22]王菊华.哺乳期中医乳房按摩对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效果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3):582-583.

[23] 刘笃佳,王媛媛,马旭.中医体质研究在围孕产期保健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6,(11):790-792.

[24]王凤,宋聪,赵春英.积乳症患者中医体质辨识研究[J].河南中医,2018,38(5):738-742.

[25]宋聪.积乳症风险因素及中医体质的分析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

[26]徐伟群.中医外治法治疗产后乳汁淤积4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6):440.

[27]孙晓颖,李欣,李可心,等.哺乳期乳腺炎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5236-5239.

[28]陈亚.哺乳期乳腺炎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0):15-16.

[29]蔡李芬,沃立科,楼丽华.急性乳腺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0):745-746,749.

[30]李飒威,郭宇飞,樊艳,等.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医体质学分析[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9,11(6):293-294.

(1吉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 ;2吉林医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

(3吉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部·附属医院  吉林吉林  132013)

猜你喜欢

中医体质乳腺炎母乳喂养
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基于疫情防控的干预措施在乳腺炎合并发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研究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健康月历
哺乳期乳腺炎怎么治疗 好方法全在这里了
中老年癌症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经HAART治疗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初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