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SM理论下中医临床博士后临床能力培养路径探索研究

2021-05-08李美坤丘惠燕郭文海吴海琪

中国医院 2021年5期
关键词:博士后专科导师

■ 李美坤 丘惠燕 郭文海 吴海琪

临床医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为积极响应国家有关加大医学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指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于2020年3月出台了《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工作的通知》,对临床医学博士后的培养目标、招收数量、单位主体作用及支持工作等作出了明确要求[1],打开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局面。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着力解决临床关键问题是高水平中医人才的核心理念。因此,临床能力的培养成为提高中医临床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通过分析中医临床博士后的特质及对其临床能力所需具备的要素展开研究,为此构建科学可行的培养路径,加速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进程。

1 中医临床博士后特质分析

中医临床博士后制度是利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平台,将中医药传承与博士后工作有机结合,是高水平中医院培养复合型中医临床医学拔尖人才的重要模式。因此,中医临床博士后必须具备以下特质:(1)熟练掌握中医药学专业知识;(2)精通中医临床医疗技能;(3)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突出的临床研究能力;(4)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道德品质。目前,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为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思维,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的经验积累[2],但大多偏向基础研究,而临床博士后应侧重于培养其临床研究能力,通过临床实践,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除此以外,博士后在接受高等医学教育期间,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缺少临床技能实践经验,临床能力较为薄弱。然而,临床能力作为中医人才的立身之本,在中医临床博士后的培养上更应注重提高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及临床诊治水平。因此,中医临床博士后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含培养模式、管理体系、师资平台,而且必须遵循中医人才发展规律,将这些培养要素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从而构建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培养路径模式。本研究通过借鉴霍尔三维结构(hard system methodology,HSM)理论,研究中医临床博士后临床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式,以提高博士后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为核心,寻求提升培养质量的系统化路径。

2 HSM理论概述

HSM分析方法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时间维、要素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三维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的框架,对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一个步骤又可进一步展开,形成了分层次的树状体系,为研究复杂系统问题提供指导[3]。

3 基于HSM理论的中医临床博士后临床能力培养路径

本研究运用HSM方法论构建中医临床博士后临床能力培养路径,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构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中医临床博士后临床能力培养路径框架

3.1 知识维

知识维是指对中医临床博士后进行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4]。课题组运用德尔菲法邀请了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4所三甲中医医院相关领域的20位专家进行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界定了临床能力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知识掌握能力:精通中西医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2)专业知识更新能力:了解本学科方向国内外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3)中医知识传承能力:具有阅读中医药古籍的能力,能掌握中医经典理论;跟师临证,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观点。(4)临床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临床诊断思维的方法和本专业相应级别的医疗技术操作。(5)病历书写能力:高质量完成病历的书写符合基本规则和要求,诊断正确,用药合理。(6)医疗安全与医患沟通能力:与患者交谈过程时采用恰当的方式去询问患者,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通过言语与患者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5];能调动患者客观、全面表述病史、症状或治疗感受的积极性,以保障医疗安全。(7)中医辨证论治能力:能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地对病情进行诊察、正确运用中医理法方药等方法治疗疾病的能力。(8)专科疾病诊治能力:掌握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能够独立处理专科疾病的能力。(9)中医药创新能力:在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具备开展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中医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设计,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推广、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医药新技术、新疗法挖掘和改良,促进中医临床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的临床研究能力。

3.2 时间维

时间维主要从时间阶段划分的角度,根据中医临床博士后成长规律、学历教育和实践经历,实行“2+X”弹性培养模式,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有机衔接,切实提高中医临床博士后的临床能力。主要分为以下3个阶段。

3.2.1 基础阶段。主要通过临床通科及专科相关交叉学科的培养,以接触大量临床病例迅速提高博士后的临床能力。该阶段,培养博士后具备扎实的临床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辨证施治方法和病历书写规范;跟师学习,收集整理反映师承老师的临床经验和专长;掌握临床研究伦理知识、中医临床路径和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方法、中医临床研究中量表研制的原理[6],能够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研究问题并转化为研究课题的能力。

3.2.2 成长阶段。主要通过临床专科培养,对临床能力进行巩固和提高。该阶段,培养博士后具备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处理专科常见病及诊断、鉴别专科疑难危重病症的能力;临床研究方向明确,通过中医临床实践,开展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7],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筛选有效方药、中医诊治规律等相关内容推进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

3.2.3 提升阶段。在前两阶段的培养上,博士后的临床能力得到了升华,能够形成个人的诊疗特色优势,并在临床研究上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该阶段,博士后能够独立处理较为复杂的病例,能运用中医诊疗技术开展疑难病危重症的救治;临床研究上能够把名老中医临证经验进行提升,为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可靠的依据,产出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成果。

不同培养阶段的中医临床博士后临床能力特征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中医临床博士后临床能力培养阶段特征分析

3.3 要素维

要素维是在时间维的基础上,按照中医临床博士后知识维所涉及的能力,体现医院在临床能力培养中的诸多要素[8],主要包括制度建设、日常管理、平台建设、导师队伍、评价机制等方面。

3.3.1 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管理制度。开启“一院、两基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依托中医临床研究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中医临床博士后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如表2所示。构建以“重经典、强临床、促应用”为指导思想的临床能力培养体系,通过临床专科轮训、跟师临证[9]、名医工作室学术经验研讨会、专题讲座、国内外学术交流、系统的临床研究知识体系培训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博士后临床能力。制定《博士后管理办法》《博士后考核办法(试行)》《中医住院医师/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工作施方案》《中医住院医师/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考核与管理办法》及《师承学习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文件[10],对博士后招收条件、进出站程序、薪酬待遇、评估考核、科研经费使用、职称评审、选拔留用等工作全部纳入科学规范的管理轨道,为中医临床博士后工作健康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表2 中医临床博士后培养对象、年限及资格认证

3.3.2 重视日常管理工作,健全投入保障机制。重视中医临床博士后管理工作,由人事处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及协调工作,继续教育处负责临床实践培训工作,科研处负责临床研究知识培训及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建立博士后信息管理平台,对日常培训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同时组建工作微信群,及时与博士后进行微沟通、微分享、微培训,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工作专业化水平。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强配套经费支持,在临床培训条件、临床研究条件、住宿条件、生活补助等方面予以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撑。将中医临床博士后纳入医院“创新强院”工程、“中青年人才出国留学计划”和“青年科研人才培养项目”资助,特设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奖励,鼓励博士后在站期间多出成果,对取得高水平临床研究成果予以配套奖励或一次性奖励。多项举措保证博士后研究人员专注临床、精于学术、出好成绩。

3.3.3 搭建临床研究平台,开展高水平研究项目。发挥科研平台优势,依托重点学科/专科群,搭建了临床研究方向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省级中医临床研究院、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配合医学研究中心及多个重点科学实验室,利用临床科研一体化系统为博士后的临床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物质保障和相关资源配套。鼓励和引导博士后承担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中医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方法的筛选、评价、规范和标准研究推广,中药新药开发等高水平研究项目。

3.3.4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激发导师队伍活力。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为中医临床博士后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医院拥有一支国际视野和中国传统医学根基、专业结构匹配、多学科交叉的博士后导师队伍,打造由合作导师、师承导师、临床导师构成的“三位一体”育人团队,共同构筑起中医临床博士后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合作导师、师承导师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省医学领军人才、省名中医等名医担任,合作导师主要对博士后开展学术帮扶,重点培养博士后的临床研究能力,对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进行全过程指导;师承导师主要向博士后传授自身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提升博士后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临床导师由专科带头人和临床大家担任,主要负责博士后在临床业务学习、临床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博士后的临床诊疗水平。为激发导师队伍活力,不断完善导师绩效考核方法,在资金和营造荣誉感等方面上激励指导老师,保证指导老师的培养时间和培养质量,形成一支水平到位的导师队伍。

3.3.5 关注过程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为提升中医临床博士后培养质量,医院制定了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对博士后入站申请、进站考察、中期考评、出站评估等方面的考评考核。各阶段考核均由“学科专科+培训基地+科研平台+合作导师+同行专家+行政主管部门”组成的评价考核小组开展评价工作。设置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师承考核、出站考核,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开展博士后工作评价。同时设立奖惩机制,实施阶段性绩效考核奖励,按照不同的考核等级发放奖励津贴,并额外对临床博士后发放住培/专培优秀考核奖励。淘汰机制方面,对于临床实践考核不通过的,及时转为科研博士后培养;对学术上弄虚作假、不按期参加考核或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的,提出限期整改或退站处理。

4 结语

本研究在H S M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中医临床博士后临床能力培养路径,为培养出能够掌握 中医规律、精通临床医疗技能,具有突出临床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中医临床医学拔尖人才提供了可行性的实践参考,对于促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博士后专科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导师榜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