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规划探索

2021-05-08张钰婷黄瑛曾凡凡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4期
关键词:江南水乡水乡村落

张钰婷,黄瑛,曾凡凡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旨在实现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分配[1]。近年来,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的建成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巨大破坏,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迫切任务。在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规划研究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拓展水乡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视野。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既保护历史遗存,体现历史过往,又实现当代人宜居宜业目标,且能够传承传统文化,满足后人在文脉延续、生存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在国内既有的江南水乡保护与发展探索中,从研究对象看,多关注单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整个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如阳建强对常熟古村李市[2]、孙铭璐等对苏州市明月湾古村[3]保护规划进行了分析,从研究内容看,侧重村落空间、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等,对传统村落规划体系的研究可进一步加强。如陈驰等基于空间句法认知传统村落空间形态[4],施旭等强调保护苏州历史古村,传承江南水乡文脉[5],杨维菊等提出维护、修缮江南水乡传统村镇的措施[6],从研究角度看,相关研究立足于城市规划、乡土文化等视角,未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探索。如杨瑞对城市规划视角下的江南水乡发展进行研究[7],刘亚宁分析了乡土文化视角下苏南乡村整治策略[8]。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将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提出乡村规划既要有效管制空间环境,也要发挥乡村的经济与社会活力。当前,亟待抓住重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契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传统村落的特殊情况,寻求多样化、体系化的江南水乡传统村落治理手段。

梳理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现状问题、规划实践,整合村庄规划相关要求,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规划体系,希望实现传统村落由大拆大建、粗放发展转变为修旧如故、精细发展,实现历史价值的推陈出新和居民生活形态的有效延续[9]。

2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是指长江下游苏南、浙北地区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0-11]。其风貌格局独特、历史文化深厚、民风民情淳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经济发展史、村落建造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快速城镇化时期,江南水乡的重要历史地位、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大家所忽视,村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迅速衰退,水乡环境严重破坏。当前,江南水乡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物质老化与居民现代化需求、规划理想与实施现实等诸多矛盾。

2.1 江南水乡经济发展衰退

随着城镇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兴起,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的水运交通日益衰微,传统水运经济逐渐萧条,另一方面,水乡空间格局遭到破坏、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传统农耕经济严重衰退、蚕桑丝织业锐减。加之近年来,商业旅游活动不断排挤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经济,村落发展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使原本有益于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商业旅游活动变利为弊[12]。

2.2 江南水乡社会结构异化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大部分居民受外部良好就业机会和优越生活条件的吸引,另迁至周边发展较好的城镇,留守村落的大多是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传统村落房屋要么空置遗弃,要么被低收入打工者租住占据,要么被居民利用,开店经营或转租给外地经商者赚取租金[13]。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建立起的以地缘、血缘为主的传统社会结构遭到破坏,转向以业缘为主的社会发展模式,水乡生活和人文环境逐渐变质。

2.3 江南水乡物质空间衰败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物质空间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①空间重构脱离江南水乡社会经济发展;

②江南水乡传统建筑遭到破坏;

③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具体表现为,规划时忽视江南水乡特殊自然地理条件,改变水乡空间环境和街巷肌理,使传统村落丧失本来的活力和文化。任意复制和拼贴不同地域环境建筑文化,造成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村落长期缺乏维护与更新,面临道路交通不便、住宅内部老旧等问题,基础设施落后对居民生产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2.4 江南水乡文化特色消逝

长期以来,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建设注重物质环境保护,其固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水乡特色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与重视,单纯追求外部表征的翻新、没有沉淀水乡特色内涵的发展方式,无法实现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相近的文化背景下分布的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存在较强替代性,当前旅游经营缺乏亮点、模仿复制行为比比皆是,使得村落发展建设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2.5 江南水乡生态环境退化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所处的长三角地域地势低洼,人们为抵御洪水侵袭常常筑堤建圩,导致地域内洼地分隔为大量圩区,不仅破坏江南水乡水网结构,还削弱原有水网的蓄洪能力,对整体生态平衡带来负面影响[14]。当前,城镇扩张伴随大规模的设施建设,对用地的渴求使得水系不断遭受填埋等人为破坏,自然水域面积相应缩减,加之生产污染物和生活垃圾直接排放河道,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质量下降。

3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规划实践总结

3.1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规划实践共性分析

3.1.1 保护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原始风貌

相关部门为了保护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的空间特色,在了解传统村落布局、原始生态水源、风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尊重生态的理念,借助城市设计加强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水网街巷、传统建筑与典型空间要素的控制与引导,处理好新建设与历史建筑的协调关系,全面提高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质量[2]。规划大多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主要采用修缮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减少对传统村落原有空间布局的调整,保存传统村落原有风貌。

3.1.2 维护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历史文化

在已有的规划实践中,大多充分理解与尊重地域历史文脉,乡土风俗等、解读乡土知识和传统文化,将历史文化融入空间设计,延续居民对场地的集体记忆。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的实践表明,尽管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操作者仍是政府,但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的保护与参与意识显著提高。

3.2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规划实践特殊性分析

3.2.1 因地制宜的规划策略

虽然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在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但由于传统村落各自资源禀赋,在规划实践时探寻各自的鲜明特性,展现水乡多元风貌。部分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完整原样保护,如苏州三洋村保护规划时,强调延续“渔耕”的生产生活场景,建立“渔耕文化”博物馆,另一部分整体保护和综合利用结合,如浙江富春江茆坪村在传承和保护文脉的基础上,将生活、经济、参与等元素融入传统村落发展。

3.2.2 特殊的运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管理运营逐渐多元化,主要采用综合运营管理模式,该模式通过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吸引多方投资入股,鼓励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如苏州陆巷古村运用“当地居民+政府+专家+博物馆工作站+开发公司+旅行社”的运营模式,温州屿北村采用“当地居民+政府+开发公司”的运营模式。这些特殊的运营管理模式不仅拓宽保护资金渠道,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4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规划体系构建

4.1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4.1.1 生态可持续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人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系江南水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就要树立“存量规划”、“减量规划”理念,明确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生态空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保留传统村落原有的自然环境形态,系统保护好江南地区自然风光和水乡景观。

4.1.2 经济可持续

经济可持续即在保持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实现的经济发展。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经济可持续是其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需要统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守好耕地红线并合理安排农业发展空间,推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以农业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发展。

4.1.3 社会可持续

社会可持续强调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其本质是一种人与物质、社会、生态文明的共融。在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系统中,要以经济可持续为物质基础,水乡生态可持续为基本条件,社会可持续为发展目标,坚持上下结合、社会协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政府、村民、社会三方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

4.1.4 文化可持续

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指导,实现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仅依靠完善村落传统风貌、修缮水乡建筑、梳理水网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明确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充分利用、构建、活化水乡传统村落传统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统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延续江南水乡多元文化。

4.1.5 管理可持续

传统村落保护并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技术、一种物质更新,也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要根据发展目标和定位,明确村落农业、建设、生态空间界限,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建设用地规模等,梳理传统村落集体资产,摸清资产数量及开发价值,推动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

4.2 需求满足为中心

4.2.1 村民需求为基础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是长久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生产、生存与发展的场所空间。尽管当下的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建设需要政府等外力介入,但村民是乡村聚落的主体,这一点从过去到未来都是毋庸置疑的,在传统村落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突出“人”的核心地位,关注水乡村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并保护其生活延续性。

4.2.2 游客需求为补充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旅游业迅速兴起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促进传统村落发展。然而,部分村落盲目的迎合旅游者,产生游客需求与传统村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冲突,游客需求与开发内容脱节的问题,阻碍传统村落发展。因此,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规划建设中需要了解游客的真实需求并加以识别,顺应和引导,将游客需求作为村民需求的补充。

4.3 完整规划体系构建

4.3.1 功能性质拟定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有着相同自然环境条件和地域文化背景,但由于历史进程、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各村落又具有独特的韵味。传统村落保护应落实上位规划要求,明确各项约束性指标,综合考虑区域城乡关系、水乡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结构和人居环境,在此基础上挖掘各自特质,科学定位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制定切实可行、特色鲜明和综合全面的保护发展战略(见图1)。

图1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规划体系

4.3.2 经济向好发展

发展传统村落经济要守好耕地红线,同时优化产业用地布局,合理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明确产业用地用途、强度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先行”理念,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可以打造江南传统村落特色水乡生态旅游业、水产养殖业发展当地经济。此外,重振地区传统经济也有利于江南水乡经济发展,如发展蚕桑丝织业,不仅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经济生活的空间,还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4.3.3 社会网络重构

社会网络重构的关注点在人。一方面,要改善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环境并采取政策吸引外出人员返乡,提高传统村落原住民数量,初步恢复原有社会网络,另一方面,充分调查了解村民需要,找准村庄发展和建设管理中的问题,并坚持村民主体、村两委主导,组织村贤、企业家等能人积极参与,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实现多元力量协同共进。

4.3.4 物质空间更新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物质空间承载了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见证了传统村落现代化发展。物质空间更新应遵循原真性、完整性、永续性原则,防止大拆大建,实施小规模、渐进式的发展模式,整体保护江南水乡传统村落以水为母体、水巷和街巷为基本骨架的空间格局,加强各类建设的风貌规划和引导,保存传统街巷,维修改善传统民居与典型空间要素。

4.3.5 生态环境优化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规划应基于水乡自然环境条件,坚守以自然为本的基本原则,维护和营造传统村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化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生态条件首先要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最大限度地保护现状山水田林湖,维护留存的原有生态环境。此外,还应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和整治,通过水生态修复、清洁河道等手段修补传统村落与周围山水的关系,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自然生态环境品质。

4.3.6 文化特色传承

传承江南水乡文化特色应尊重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的文化特征和规律,深入挖掘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协调好传统村落发展与文化资源活化保护的关系,并构建全空间多层次保护空间和全要素保护内容体系,制定历史文化整体保护措施,保护好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传统村落人才和产业的培育引导,结合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建设新实践,创新发展江南水乡文化。

4.3.7 管理实施创新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要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开发边界,统筹安排村落各类空间和设施布局,做到先规划后建设(见图2)。江南水乡应以保护发展经验为基础,注入新理念与策划思想,打造因地制宜且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村落管理运营模式。目前,区域合作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江南水乡传统村落亟待结成水乡传统村落联盟,联合开发,实现资源共享与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街巷形态、建筑艺术、历史文化都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要使江南水乡恢复小桥流水的自然环境、特色鲜明的风貌格局、稳定的社会关系,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的问题,一方面,抓住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新契机,坚守自然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规划思路,另一方面,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角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综合全面的规划体系。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也将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建设美好宜居的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真正彰显水乡传统村落独特韵味,留住乡愁、传承文脉。

图2 规划体系具体内容

猜你喜欢

江南水乡水乡村落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江南水乡
水乡哪里美
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发展的量化研究
好一个江南水乡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