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操奖励“错谏”及其“月旦评”

2021-05-07卢汴生

杂文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刘表将领刘备

卢汴生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记载:曹操在官渡大战中打败袁绍后,决定乘胜北征乌桓,以消灭袁氏残余势力,进而统一北方。然而帐下诸将对曹操这一决策都不大同意。他们说,大军远征,后方空虚,万一刘表、刘备乘机攻打许昌,那时后悔就晚了。当时只有谋士郭嘉支持曹操北征乌桓,他料定刘表、刘备不会出兵。

曹操没有采纳诸将的意见,他亲率大军踏上征程。没想到,一路上道路崎岖难行,部队缺水少粮,有时竟到了“杀马数千匹以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的地步。曹操一度有回军之心。最后曹军历尽艰难,终于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取得辉煌战果。班师途中曹操东临碣石,踌躇满志,写下了著名的《步出夏门行》组诗。

北征凯旋后,曹操便开始追查当初反对北征的将领。众人不知原因,一时间人人害怕。不料曹操非但没有责怪那些将领,反而“皆厚赏之”。曹操说:“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佑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曹操认为,这次北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有点冒险,对困难估计不足,胜利完全是上天保佑,侥幸而得,今后再不能这样做了。而如果不去攻打乌桓,既可以避免可能遭到的失败,又可防止刘表、刘备乘虚进攻许都。所以,将领们的意见实在是“万全之策”,该奖。

事实已经证明,将领们反对北征的意见是错误的,曹操不予责怪也就罢了,为何还要奖励他们呢?主要原因恐怕还是曹操对将领们说的“后勿难言之”。曹操担心北征的胜利会使诸将心生内疚和不安,今后再不敢多言。所以他要用“厚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打消诸将的顾虑,希望他们今后不要不敢直言,仍然要多提意见和建议。

一项决策的产生常常伴随有支持和反对两种意见。实践也将证明孰是孰非。但是在曹操看来,下属敢提不同意见就是好事,应该鼓励。即使是错误意见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中往往有正确、合理的部分,应予以肯定并引为借鉴。曹操这种善待不同意见乃至错误意见的做法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就是在今天也颇有现实意义。

《三国志》中曹操奖励“错谏”的事似乎仅有此例。但是广开言路、鼓励直言却是他一贯作风。他曾多次发布“求言令”征求意见和建议。建安十一年,他在“求言令”中说:“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戒在面从……吾充重任,每惧失中,频年以来,不闻嘉谋,岂吾开延不勤之咎邪?”在这里,曹操首先表明他不喜欢当面逢迎的“面从”,然后对长期听不到“嘉谋”主动承担了责任,责备自己没有经常向大家讨教。

接下来,曹操便明确要求:“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下属官吏每月初一都要向曹操陈述工作的得失,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就是为史家称道的“月旦评”进言制度。后来曹操又对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给有关官吏发放专用纸张和封套,让他们书写意见和建议,然后“封函”上奏。

由此可见,曹操发动下属多提意见和建议,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也不是做做表面文章,而是诚心求谏,并建立制度予以保障。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虚怀若谷、求真务实的古代政治家形象。

猜你喜欢

刘表将领刘备
读懂刘备
刘表: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刘备与徐州
刘表托孤考述
一部颇具特色的将领传——《彭雪枫传》评介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国民党将领观摩八路军打伏击战
忆我军优秀将领阎红彦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