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越离谱越励志?

2021-05-07任蒙

杂文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离谱铁棒草船借箭

任蒙

没想到自己一把年纪还常想起当年读过的小学课文,也很关心当今孙辈读的是些啥。

“铁棒磨针”这篇课文,稳居小学语本至少半个世纪,几代人都读过。李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老妪磨杵花工夫之大,堪称“死办法”,用这故事来鼓励孩子读书用功,似乎再适合不过。我的确记了它一辈子,不是因为它感染了我,而是因为它离谱。

我学这篇课文那会儿,正是时不常帮村里奶奶们“穿针引线”的年龄,因此我懂得用来缝纫的钢针必须是铸了针鼻的,就是针眼儿。所以,我总纳闷:如果针非得用铁棒磨出来,李白见到的那个老奶奶为啥不选一根细点的铁棒呢?即使老奶奶能够把一截粗铁棒磨成细针,但想必她也没办法在针上凿出小孔,没有针眼儿又有何用?

李白是天赋极高的人,一生潇洒散漫,沉湎杯盏,以他的性子,孩提时代也不会对老太太这种愚不可及的蠢事产生兴趣。原来,这故事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出自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这本地理类的笔记汇编距离李白生活的时间约500多年。我读过的两本李白传记里面,都没有写他这段“经历”。古人假托李白编个故事,我们又拿这个传说激励儿童,但又如此不靠谱,不如选一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寓言,或许恰当些。

近些年,《愚公移山》受到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而不是修路或者是搬家?可是,假如愚公不“愚”,懂得修路或者搬家是科学的选择,这个寓言故事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前提。

寓言创作的一个重要思路,是运用夸张手段,包括极度夸张,将人物的行为进行放大处理,以达到启示和劝诫读者的效用。于是,放大了的错误,往往错得离谱,而放大了的“正确”也流于荒诞。

还有《草船借箭》,早已是课文中的经典。课文里说,曹操急速从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共有一万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我估算了一下,按照拉弓射箭的施展间距,一万多人如果一字排开,至少要站成十来公里的长阵,如果分两排轮流发射,也需要四五公里的战线。诸葛亮指挥的“二十多条战船”能够排成多长队列接受“箭雨”?这种故事可谓破绽百出。

历史上本无草船借箭,现在唯一能够找到的依据,是《三国志》记载孙权的经历。孙权借着浓雾乘船闯入曹营水域,船体一侧中箭過多,他恐船倾覆,下令将船调转,让另一侧同样受箭,从而得以逃脱,还收获了一堆箭,但这已经是赤壁水战五年之后的事情。像《草船借箭》这样完全靠侥幸手段筹集战争物资的战场决策者,从古到今找不出一个来,而《三国演义》为了神化孔明,设置了不少这种玄而又玄的“锦囊妙计”,假如真实的作战按他这种计谋去指挥,还未开打就已输定了。鲁迅曾批小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草船借箭》肯定是其“状妖”之一。

我们是个“文章大国”,挑选靠谱一些的、经得起推敲的故事进课本教孩子,其实并非难事。比如,《西门豹治邺》讲述的是一个正直官吏面对邪恶,针锋相对,以牙还牙,还充满斗争机智,读后大快人心,满满的“正能量”啊。还有欧阳修的《卖油翁》,一句“唯手熟尔”让善射神手陈尧咨心服口服,也使无数孩子深受启示。

树上一百只鸟,被打下一只还剩下几只?这是一个流行很久的“脑筋急转弯”,近年被人“反其意”制作成视频。视频里,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就是不按“正常思路”回答,反而接连问老师:这群鸟中有没有耳聋的,听不见枪声没有飞走?会不会有只鸟与被击中的鸟生死相恋而不愿离开它?等等。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提问,还真不像有意“找歪”,直到把老师问得精疲力竭、无言以对。这时,我却开怀笑了。我从他们的这些“怪问题”中看到是可贵的逆向思维,是孩子的质疑精神。

然而,上面讲的只是“搞笑段子”,是刻意编导出来的。当孩子们正儿八经地坐进教室,大部分都会变得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老师自己当年也是听话过来的。对于课本上的荒诞故事,自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孩子站出来质疑。

中小学课文不是“哄孩子”的,很多人可能忘记了自己在大学学了什么,却记得中小学课文。更有成千上万的语文老师将心血倾注在一篇千儿八百字的文章里面,查阅资料,设计教案,字字句句都要琢磨多少遍。

这些年来,自己有些短文和诗歌被选入几种辅读教材和各地的语文试题,虽然不是正式教材,却也自感欣慰。我一直认为,编写教科书是一项郑重、神圣的事情,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像出高考试题那样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至少要广泛听取语文老师的意见。

猜你喜欢

离谱铁棒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铁棒锤质量标准研究
草船借箭
孩子性格内向就是没出息?我们真的错得太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