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南市废弃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措施研究
——以西和县某矿山为例

2021-05-06冯宝琪章道勇王佳玥

关键词:喷播排水沟覆土

冯宝琪 章道勇 王佳玥

美丽华夏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0176

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的方法为一是治理,二是修复[1]。治理主要是采取工程措施,比如削坡、护坡、场地整治等[2-3];修复主要是通过生态修复[4-6]和生物修复[7]来达到整体环境恢复的效果。在开展多种型式矿山环境调查[8]的基础上,依据矿山环境问题的特征[9]、性质[10]、表现形式及影响结果[11-13]对矿山环境问题进行了类型确定。针对治理区特点,提出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复合修复的方式。

1、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处于西和县东部,陇南市北部。为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较为充沛,属湿润和半湿润区。多年平均气温为8.4°C,相对湿度78%,多年平均降水量538.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34.6mm,是降水量的2.29倍。其中有河流从治理区穿过。治理区内岩体抗剪强度较低,表层风化一般,节理、裂隙较发育,工程性能较好。研究区原为采石厂,现已废弃,不存在大气污染问题,开采矿种为灰岩,,经取样检测,研究区内矿渣不含重金属,采矿方式为露天开采。目前,采石厂已关闭,责任主体灭失。

图1 矿区交通位置图

2、矿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1)采面

矿区内分布有5个采面,采面岩性为灰岩,采面坡度为45°~90°,基岩整体性较好,但局部受岩层和节理裂隙影响,存在崩塌隐患,采面高度3到50m不等,采面坡度在45°到80°之间。

(2)渣堆与渣坡

矿区内分布有1个渣堆和4个渣坡,为开采灰岩矿石经加工后产生的废渣堆积而成,堆积于渣堆平台上,堆积宽度约5~8m。渣堆生长植被较少,渣堆边坡局部有崩塌,坡顶有裂缝,坡向经雨水冲刷,有多处冲沟,废渣粒径多处2cm之下,含少量碎石。

(3)渣堆平台

矿区内分布有4个采矿形成的平台,其中三个平台为碎石土平台;另一个平台为开采灰岩,开挖基岩形成的基岩平台。平台局部有落石,落石粒径0.5~20cm,平台较平坦。渣坡平台堆积于采面坡脚,为地表剥离物堆积形成,块石含量约30%,渣坡长约50m,坡高约38m,坡度为30°~45°。块石粒径2~50cm,含巨石,粒径6m,坡面生长少量植被。

(4)矿山地质灾害隐患

采石场以开采块石为主,采矿活动对原有山体形态和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矿山的矿体剥采活动,没有做到正规的开采,加之管理不到位,采矿废石、废渣随意堆积于山坡之上,形成陡坎、临空面,破坏斜坡的自然坡度角,使斜坡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加之岩体表层节理裂隙发育,容易发生石块崩塌等失稳现象。矿区内的渣堆随意沿河道堆放,因暴雨期间沟道内水流,长期侵蚀坡脚,矿区发生滑坡现象较多,直接对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同时矿区处于村庄上游沟道内,且沟道汇水面积较大,经过资料及现场调查,属泥石流易发区,因此沟道两侧的渣堆,易成为泥石流物源。

3、治理原则

3.1 治理边界确定原则

(1)土地权属明确;

(2)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

(3)与周围村庄及山体自然衔接。

3.2 治理工程部署原则

(1)矿山环境治理与地质灾害相结合的原则

针对矿山开采形成的高陡渣堆渣坡,局部存在崩塌隐患,采取地形整治、护坡工程、植被恢复工程等方式进行治理,最大可能的消除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恢复治理与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矿山开采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植被,本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与西和县旅游和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西和县十四五规划相结合,尽可能的为西和县后期发展提供服务。

(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兼顾景观的原则

本矿山环境治理方案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距离公路及村庄较近的勘查区,适当考虑后期景观效果,以利于收获较好的社会效益。

(4)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

本次方案设计以渣堆就地处置为主,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对于局部治理效果不明显,治理投资较大的高陡岩壁,暂不治理。

(5)不产生二次破坏的原则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要以保护生态、美化环境为前提,为了不对勘查区外产生影响,各勘查区土石方工程争取做到区内平衡。

4、修复治理措施

图2 矿区工程布置平面图

采用渣堆/渣坡分级平整+坡脚石笼挡墙压脚+挡墙后覆土绿化+坡面覆土种植绿化+平台覆土栽植乔木+平台修建截(排)水沟和缓坡纵向排水沟+局部坡危岩面喷播绿化+河岸渣堆一侧修筑混凝土挡墙的治理方案,在保证边坡稳定性的同时解决疏排水问题,排除地灾安全隐患,辅以生物绿化措施,恢复矿区生态。

4.1 土石方工程

本次治理工程设计主要通过削高填低治理形成多级平台。为保证边坡稳定性,边坡坡度设计除最上级边坡坡度偏大,约40°,其他经修整后的边坡坡度均小于等于30°,一般为27°。为了便于施工,平台宽度设置为不小于4m。治理后区内东部共形成6个平台,共形成8个边坡。

4.2 挡墙工程

(1)混凝土挡墙

为了防止河道冲刷坡脚,且保证设计边坡的稳定性,沿河边的边坡设置混凝土挡墙,总长度307.1m。挡墙上游154.2范围内,挡墙有基础,埋深2m,下游为基岩,挡墙基础埋深0.5m。

(2)浆砌石挡墙、护岸

1)浆砌石挡墙。沿矿区第三级平台外沿道路一侧,修筑浆砌石挡墙。治理区浆砌石挡墙直角梯形结构,墙背直立,墙高2m,基础埋深0.8m,顶宽0.6m,底宽0.8m。

2)浆砌石护岸。矿区沟道西岸,长期受流水冲刷,局部已造成道路路基垮塌。为防止流水进一步侵蚀路基,威胁道路通行安全,沿道路修筑浆砌石护岸,护岸长度61.63m,采用浆砌石砌筑,护岸高2.5米,厚0.4m。挡墙每隔15m设置一条变形缝,缝宽20mm。

4.3 排水沟工程

在平台内侧,设置排水沟;在坡面上设置纵向排水沟,来连接排水沟,最后将上部所有汇水排入项目区河流中。

设置在平台上的排水沟,均位于平台内侧,距离坡脚约1m处。排水沟采取矩形断面,深0.5m,宽0.5m,壁厚及底厚为0.2m。

4.4 植被恢复工程

(1)覆土种植

在植物种类选择上,考虑了治理区气候降雨等特征,根据所选植物的生长习性及所需的种植条件,优先选用云杉和核桃。

较缓边坡和平台全部覆土0.3m,坑穴换土种植当地经济作物核桃,坑穴规格0.6×0.5m,苗木规格1.8~2m,种植株行距2×2m。为了使整个区域地表复绿,对栽植乔木后的所有覆土区域,进行撒播草籽。

(2)挡墙后覆土绿化

为增强绿化效果,在设计的各类型挡墙后覆1m厚,相间种植一排云杉,间距2m。

(3)直接客土喷播

对治理区经土石方工程地形整治后的,大于35°的碎石土边坡,直接客土喷播。喷播面积为7557.79m2。

首先在坡面喷播8cm厚的植生混凝土,作为植物生长的基础层;然后在上面喷播含混合好的种子高分子团粒层,厚度2cm。喷播籽种选用耐寒耐旱的乡土草种与小灌木。

(4)高次团粒挂网喷播

在经地形整治后的李崖矿区的两个高陡边坡进行高次团粒喷播施工,施工顺序为:清理岩面、坡面整形→坡面铺设金属网→团粒喷播→养护管理。

5 综合效益分析

5.1 社会效益

矿区治理由政府出资,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其性质是公益性的,因此应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政府资金的投入将产生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这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上来。另外,政府资金的投入是一个标志,它表达了国家对矿山地质环境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5.2 经济效益

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生态复绿面积为22905.72m2(合34亩)。并且通过治理改善周边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可逐步推进区域内矿山的治理工作,可以控制或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损失,促使人类劳动价值的增值,间接的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

5.3 环境效益

通过对项目实施恢复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减少扬尘,保护大气环境。本治理工程改变了治理区目前恶劣的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现状,使当地的生存环境从各方面得到了改善。

6 结论

(1)矿区主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地灾隐患点,土地资源压占和景观地貌破坏;其中土地资源压占损毁面积为25597.67m2,景观损毁破坏面积为7473.56m2,需要迫切治理。

(2)通过对矿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当地自然地理和经济基础概况,提出了渣堆/渣坡分级平整+坡脚石笼挡墙压脚+挡墙后覆土绿化+坡面覆土种植绿化+平台覆土栽植乔木+平台修建截(排)水沟和缓坡纵向排水沟+局部坡危岩面喷播绿化+河岸渣堆一侧修筑混凝土挡墙的治理方案,使遭受严重破坏的矿区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矿区水土流失大幅度降低,不稳定边坡灾害隐患基本消除,生态环境逐步趋于良性循环。

(3)通过预期效益分析,矿区的治理可以复绿22905.72m2(合34亩),消除地灾隐患,保护了周边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水土流失,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复绿的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猜你喜欢

喷播排水沟覆土
城市道路绿化项目中喷播技术的要点分析
果园生草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应用
水稻机械直播同步悬摆式覆土装置设计与试验
Thalidomide for refractory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from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comorbidities
生态护坡喷播技术的应用探讨
棉柴覆土栽培双孢菇高产技术
皇家库府遇盗
百病傻
黔中水利大坝电站岩石边坡绿化恢复
动词“Get”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