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博物院藏古代印章

2021-05-04梁爽

理财·收藏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官印印章篆刻

梁爽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说文解字》云:“印,执政所持信也。”所以作为一种信用物,印章所附带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实用价值。

印章最初始于“封泥”,古人在封存和传递物件时,为防止被人打开或拆动,先用绳子扎住物件,绳子用泥块封住,然后在泥块上盖上印记,这印记就是最初的印章。

印有官印和私印之分。官印是历代官制和政府机构的实物证据。私印中保存了古人的姓氏,是研究古代姓氏史、家族史、家谱的重要资料。从印文名称看,印章分为玺、印、印章、图书、朱记、宝、关防、合同等。从印面形状分类,有方形印、圆形印、半通印、条形印、异形印等。按印材质地分类,有铜印、金印、银印、夔金印、铅印、铁印、石印、玉印、玛瑙印、水晶印、琉璃印、陶印、瓷印、木印、骨角牙印等。

印章发展源流

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青铜印章,这说明殷商已有玺印。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已大量使用。如《战国策》记载,苏秦合纵六国共同抗秦,曾佩六国相印。玺印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并被写成“鉨”。战国时期,古玺可分官玺、私玺两大类。官玺比较大,以圆形、方形为主,多是鼻纽;私玺则形状丰富多彩,不像官印那样受专门制度的约束。

由于战国文字圆转、自然、结构多变,因此篆刻艺术在稚拙中流露出一种纯真自然、无拘无束的神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随着官制的确立,代表政权或官阶权力的印章也随之制定出来,明确规定了只有天子独称“玺”,臣以下只能称“印”或“章”。秦代的印章文字基本采用小篆,结字由圆变方,其印形状也由秦代以前的方、圆,大小无定制而变得逐渐统一成方形。印的制作技术也不断熟练,字体在章法和线条上都日趋缜密、匀稱、饱满,给人浑朴自然的美感。

印章到了汉代,其兴盛达到了顶点。汉继承秦制,西汉初期的官印与秦官印区别不大,也一样有田字格框,只是秦印多数为凿制,西汉官印多数采用铸造。东汉传世的官印较少,尤其是将军印和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大多是临时凿制,私印则铸造较多。书体上看,汉代印总的风格匀称方正,浑穆端庄,但也已逐渐显示出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奇崛古朴的多姿多彩面貌。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私印的形式较多,尺寸也比秦私印略大,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丰富的一类印。汉印的纽制也很丰富多彩,有鼻纽、瓦纽、龟纽、驼纽、羊纽等,玉印和琉璃印多覆斗纽。

魏晋南北朝的印章制度承袭汉制但远不如汉代。官印的印面加大,大多数粗制滥造。私印受官印的影响,制作也日渐草率,有的仅刻数刀,仅有其形。

到了隋唐,官印尺寸增大,纽制简化但加大加高,印文舍弃了传统的白文,改用朱文小篆。隋、唐私印传世极少,多见印谱收录和书法名画上盖的印。

两宋时期的印章发展多样化,特征也很突出。其印制沿用唐制,印文书体使用九叠篆,笔画曲折,联为一体。印面略显长方,边栏加宽。印纽为“橛纽”,多呈板状,加高无孔,居印背中部,长寸许至一握不等,俗称“印把子”或“权柄”。宋代官印大多在印背或印把凿刻楷书年号或铸造机构,宋以后各代官印多仿此式,在印纽上加刻年号款。这一时期的私印数量依然不多。

金代印章造型规矩,质量上佳,印台侧面多刻楷书印文或契丹文,印文布局规整,篆字笔画干净利落。官印编号比较特别,有部分官印以五行(金木水火土)或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序号,可作为识别金代官印的标志。

元代承宋金之制,官印都统一由铸印局铸造,《元典章·礼部·印章》记载,其质地、形式均有一定的制度,印章大小与官阶成正比,所使用的材料,根据官职高低,用金、银、铜等。印文使用的篆书,是典型的九叠篆,边框明显加宽。元代私印发现不多,比较流行押印和文人印。

明代官印的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印文用九叠篆,十分工整,多为阔边粗朱文,印纽多为扁圆形长柄。印背多刻印文、年款和监制机构,印侧刻编号。整体篆刻大而满,生硬呆板,趋于僵化。私印开始发展,一些文人、士大夫阶层参与印章的制作,他们敢于创造,追求新鲜、独特的艺术风格,促进了明代印章艺术的全面发展。

清代对印章的铸造和管理远比历代都严格。官印的印面边框较宽,印背连椭圆形高柄,用满汉楷体文字在印背刻印文、年号、监造机构,编号以年号首字编制,用汉文刻于印侧。印文为满汉文字并列。印章发展到清代是第二个高峰期,除官印外,私印艺术大为兴盛,文人治印成为时尚,出现了别号印、吉语印、姓名印、收藏鉴赏印等,材质极其丰富,但多以石质为主,呈现“百舸竞风流”的局面。

河南博物院藏历代印章

战国铜“丹林”印 (图1) ,印长1.4厘米,宽1.2厘米,通高1.5厘米。体呈正方形,上部为宝盒式鼻纽。印面阳文篆刻“丹林”二字。为一枚私印。

秦铜“长夷泾桥”印(图2、图3),印长2.5厘米,宽2.5厘米,通高1.5厘米。印面呈正方形,背面台式鼻纽,阴文篆刻“长夷泾桥”四字,并刻有田字界格。为一枚官印。

汉代铜“田乐私印”(图4、图5),印长1.7厘米,宽1.7厘米,通高1.3厘米。印面呈正方形,台式鼻纽,印面阴文篆刻“田乐私印”四字。

东汉铜“假司马印”(图6),印长2.4厘米,宽2.4厘米,通高2厘米。体呈正方形,桥形纽。印面阴文篆刻“假司马印”四字。官印。根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大将军下属部校尉,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五人,军司马,比千石,有军假司马,为付贰,军侯,部下有曲,曲有军侯,比六百石。”因此,这枚印章应属东汉军事编制中各级领兵武官之印。

三国魏铜“义阳典铁官宰”印(图7、图8),印长2.3厘米,宽2.3厘米,通高2.4厘米。体呈正方形,龟形纽,印面阴文篆刻“义阳典铁官宰”六字。官印。“义阳”为魏晋时期的郡县名,“典铁官宰”表明这一时期铁官的职能。此印为郡县铁器的生产与管理研究提供了线索。

西晋铜“复德左尉”印(图9、图10),印长2.5厘米,宽2.5厘米,通高1.6厘米。面呈正方形,桥形纽,文篆刻“复德左尉”四字。官印。“左尉”是官名,掌管治安。

唐黑釉瓷“龙福寺印”(图11、图12),印直径长6.6厘米,直径宽6.8厘米,通高3.5厘米。体呈圆形,直柄纽,中间有一穿孔。印面分为四界,每界一字阳文楷书“龙福寺印”四字。正书。官印。此印章是1977年在河南禹州苌庄乡唐代龙福寺旧址地下发掘的,伴随还出土了一批其他唐代器物。

宋铜“董范村酒务记”印(图13、图14),印面宽4.3厘米,通高4厘米。体呈正方形,直柄。印面阴文篆刻“董范村酒务记”六字,柄上端刻“上”字,侧面刻“董范村酒务记”。字体为小篆。“务”是宋代官办交易场的一种,酒务是酒类批发场所,“酒务记”是酒类国家专卖的管理机构。酒类当时是国家专卖的控制商品,是重要的税收来源。因此,此为一枚官印。铜印柄端所刻“上”字为刻款,刻款创制于南北朝时期,起初仅刻于印背作为标记。隋朝出现年款,唐朝刻款消失,仅刻引文内容,宋初也仅有年款。

金铜“万户之印”(图15、图16),印长6厘米,宽6厘米,通高4厘米。体呈正方形,直柄。印面阳文篆刻“万户之印”四字。印的背面刻有“□□三年九月”。此印具有金代官印的典型特征。为防止滥造官印,金代官印常用千字文和五行为编号。“万户”为官职,初置于金太祖天辅二年。金初,万户官职较高,统领猛安、谋克。《金史·百官志》记载:“凡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万户为世袭军职,由皇帝亲自任命,封宗室功臣为“万户”,总领于中央枢密院。

金銅“都统所听字印”(图17、图18),印长7.1厘米,宽7.1厘米,通高4.5厘米。面呈正方形,直柄,印面阳刻“都统所听字印”六字。印背面右刻“兴定元年九月”,左刻“□□礼部造”“都统所听字印”。字体为九叠篆。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是取九是数之终和最多的意思。

刻款发展到了金代,内容变得丰富,有年款、铸造机构和引文等。“兴定元年”为金宣宗的第二个年号;“礼部造”说明金代的官印由礼部统一负责制造;“都统所”为管理军事的机构。此印时代明确,对研究金末官制和兵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铜元押(图19、图20),印长1.9厘米,宽1.9厘米,通高1.8厘米。体呈正方形,鼻纽。印面阳文篆刻“□□□□”。私印。“押”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元代。它是将个人的名字画成一种类似图案的符号,以起到使人难以模仿的作用,通常称为“押字”。元代盛行押字,是因为做官的蒙古人、色目人很多不识汉字,也不擅长拿笔写,就在象牙或木头上刻上花押来代替签字。因此,押也称作花押。到明清时,用押的就逐渐少了。

明洪武铜“许州阴阳学记”印(图21、图22),印长8厘米,宽4厘米,通高8.5厘米。面呈长方形,直柄,印面九叠篆书“许州阴阳学记”,背面右刻“许州阴阳学记”,左刻“礼部造 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小篆。官印。

清铜苏家忠印(图23、图24),印长1.6厘米,宽1.6厘米,通高2.5厘米。体呈正方形,狮纽。印面阳文篆刻“苏家忠印”四字。小篆。私印。

河南博物院藏的古代印章数量多,内容丰富,年代序列完整。中国古代印章与历史档案一样具有历史凭证的作用,能够从正面或侧面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在历史研究、艺术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屈梦夏)

猜你喜欢

官印印章篆刻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裴度失印不急找
裴度失印不急找
裴度失印不急找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印章
土豆印章
大象的印章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