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帖学之大成”

2021-05-04周舟

理财·收藏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楷刘墉书法

周舟

清代中期的书坛受董其昌的影响很大,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对其倍加推崇、偏爱,因而整个清朝前中期的书法多以“董书”为主。但仍有很多学者则是向宋、唐、晋的大师们取法,将传统帖学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善书的人众多,其中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成、铁”。他们是清代中期盛世书风的代表,体现出当时帖派书家的实践水平和整个书坛的风气取向。

讲究“无一笔无出处”的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翁方纲还用考据的方法来研究碑帖,每研究一碑帖,先搜集各种不同拓本进行对照,考其异同,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苏斋题跋》《苏米斋兰亭考》等诸多著作。

翁方纲书法主张学习古人,一生致力于欧阳询,严守法度,以精工为尚。翁方纲的楷书,有欧阳询的结实端谨,但乏其清新精巧;行书稍活泼,而仍然过于拘束,缺乏逸韵。翁方纲的书法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艺舟双楫》记载了一个他与刘墉互相讥评的故事,乾隆间,都下言书推刘诸城、翁宛平两家。戈先舟学士、宛平之婿而诸城之门人也。尝执诸城书诣宛平,宛平曰:“问汝师哪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诸城,诸城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由此可见,翁方纲的书法在学习前人技术上下足功夫,但始终墨守成规,创新不够。故而包世臣评其书称:“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

新乡市博物馆藏《翁方纲行书条轴》(图1),内容为“米元章谓柳子宽书,乃不俗与其兄,武侯祠记并阴,皆其所书也,宜以评鹤铭之法例之”。落款“翁方纲”。白文方印“翁方纲印”,朱文方印“覃溪”。引首朱文方印“复初斋”。此行书具有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连贯柔和,温润丰厚,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整体结构整齐、内敛,从而使字与字之间产生联系与呼应,整个空间也因之活跃起来。从此作可见翁方纲学书态度之严谨,从学书这个方面来说,他的确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长于浓墨”的宰相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太原知府、江宁知府、陕西按察使、左都御史、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等职,授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著有《石庵诗集》。刘墉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书法造诣深厚,其书法得益于其父,因喜用浓墨,有“浓墨宰相”之美称。《清史稿》载,“墉工书,有名于时”。《清稗类钞》评其书云:“诸城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盖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绚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刘墉的书法由董、赵入手,而后遍临晋唐宋诸家,尤得力于苏东坡、颜真卿和晋唐小楷。刘墉临帖并不求形似,而以自己的习惯发挥为主,融会贯通,自成格局,最终形成一种不拘泥技巧规范的面貌。

新乡市博物馆藏《刘墉行书条轴》(图2),内容为唐诗两首,一首为李白的《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另一首为王维的《敕赐百官樱桃》:“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归鞍竟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落款“刘墉”。下有白文方印“刘墉之印”,朱文方印“飞腾绮丽”。此书点画丰腴处短厚、细劲处矫健,对比强烈;章法轻重错落,舒朗雍容。但每个字过于丰肥娇媚,整体缺乏硕儒老臣的持重。然坊间亦有一说,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据《清稗类钞》载,“然文清有三姬,皆能代之,可乱真,外人不能辨”。因而,此书是否刘文清真迹还存在争议。

新乡市博物馆藏《刘墉小楷行书手卷》(图3.1、图3.2),内容为唐代李公佐所著的《古岳渎经》一部分以及宋代苏轼《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及并序。《古岳渎经》内容为:“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搜命九馗。桐柏千长君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淮水之浅深,原隔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及并序内容为:“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曰:‘晋水部员外郎贺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已而阅谒,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天圣初,又使其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张公安道与澄游,具得其事。又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元祐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红颜白发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盧。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烦一呼。觉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莲花出泥涂。随师东游渡潍邞,山头见我两轮朱。岂知仙人混屠沽,尔来八十胸垂胡。上山如飞嗔人扶,东归有约不敢渝。新年当参老仙儒,秋风西来下双凫,得枣如瓜分我无?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祐太缥缈人。垂老区区岂为身,微言一发重千钧。始知不见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落款“戊申处暑书于天香室,刘墉”。有白文方印“刘墉之印”,朱文方印“东武”。刘墉尤善小楷,其小楷不仅有钟、王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具有大字的恢宏气象,结体丝毫不令人觉得拘谨,点画洁净讲究,加之偶尔揉入行草笔意,使得整个作品在规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动活泼的情趣。刘墉的小楷亦将其翰墨韵事与其身为宰执的气质相结合,使书法真正成为展示性情和寄托心情的载体。

展现皇家书风的成亲王永瑆

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号少厂,别号诒晋斋主人,乾隆皇帝第十一子,嘉庆皇帝异母兄,封成亲王,嘉庆年间为军机处行走,著有《诒晋斋诗文集》。永瑆楷书学赵孟頫、欧阳询,尤善篆体、隶体,其书法用笔俊逸,博涉诸家,结体疏朗,风格典雅,行草书亦纵逸深厚,颇具风采。嘉庆九年(1804年),上谕称:“朕兄成亲王自幼专精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工各体,数十年临池无间,近日朝臣文字之工书者,罕出其右。”《清稗类钞》曾记有一则成亲王的故事,“尝有康熙时某太监,言其师少时犹及见董香光握笔,惟以前三指握管,悬管书之,王故推广其语,作拨镫法,名重一时。高宗特命刊其帖序,行诸海内以荣之”。

新乡市博物馆藏《成亲王篆书条轴》(图4),内容摘自《列子·周穆王》,“子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能之力,或由化如成也,畴得天测之哉”。落款“皇十一子”。此篆书字迹笔画劲利,布局法度谨严,且有疏朗开阔、遒婉俊逸的华彩。运笔流畅通达,韵律生动,行气贯通,笔力藏于笔画之中,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字形方整,端庄典雅,结体疏松古拙,讲究对称。

新乡市博物馆藏《成亲王行书孝经册》为成亲王全文抄写儒家的伦理著作《孝经》,本文选取部分册页予以介绍(图5)。

册页内容为:“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

“……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子曰:君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子曰:孝子之丧亲,哭不依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册页落款“成亲王书”,钤印两方,上印为“成亲王”,下印为“诒晋斋印”。

成亲王的小楷广泛地临摹晋、唐、宋、明各家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其小楷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从其书作看,既具有朝廷馆阁体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欧阳询书法转折方劲的特征,这一点有别于馆阁体一味追求端正俊美的表现手法。

代表满汉文化交融的铁保

铁保(1752—1824),字冶亭,号梅庵,清满洲正黄旗人,董鄂氏。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进士,铁保历任吏部郎中、户部及吏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漕运总督和两江总督等职,著有《惟清斋全集》《白山诗介》《淮上题襟》等书。铁保优于文学,长于书法,词翰并美。楷书宗法颜真卿,行草書宗法“二王”、怀素、孙过庭。铁保对于书法十分深爱,这可以从他的一首诗中看出,“半生涂抹习难除,一任旁人笑墨楮。他日儿孙搜画箧,不留金币但留书”。

新乡市博物馆藏《铁保行书条轴》(图6),此书法内容选自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内容略有改动,“伯伦善闭关,自有韬世之致。故得与嵇阮辈并称。余饮不能三酌,而书此颂,又自笑也”。落款“铁保”。下钤印两方,上白文方印“铁保私印”,下朱文方印“梅庵”。此行书笔墨酣畅,流传自然,飘逸洒脱,苍劲多姿。字体上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字的形态也有着不同的变化,有大有小,有宽有窄,和而不同,违而不犯。

(责任编辑:朱慧敏)

猜你喜欢

小楷刘墉书法
刘墉的一盘棋
小小书法家
张建书法艺术
刘墉测字劝降
浅谈文征明小楷书风的形成
刘墉测字劝降
诗书画苑
洪亮主编《历代名家校楷系列》16本出版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