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融媒体中心如何讲好大时代里的“小故事”

2021-04-30朱黎晶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老莫余杭区基层

朱黎晶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播形态和传播格局都发生了变化,受众的喜好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基层融媒体中心来说,如何在这样的大时代下,讲好受众喜欢的“小故事”,是摆在基层媒体人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以余杭区融媒体中心的采编实践为研究样本,从发现新闻价值、确立新闻选题、注重多端分发等角度展开探析,试论基层融媒体中心如何讲好大时代里的“小故事”。

身处基层融媒体中心,更多碰到的不是“全国首创”“全省第一”这样的“大新闻”,而是身边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故事”“小人物”。故事虽小,用心挖掘、精心采制却能小中见大,在这个大时代中传递一份别样的精神力量。近年来,笔者所在的余杭区融媒体中心在紧跟时代脉搏,策划大型主题报道的同时,鼓励编辑记者挖掘身边的“小故事”,用平凡中闪烁人性光芒的正能量报道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练就慧眼,发现“小故事”背后的价值

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曾说: “我们只是从形式上看事物的大小,不善于从事物的意义上去衡量其价值。由此,许多极有意义的新闻过去常常被放弃了。”的确,在基层采访經常能碰到形形色色的“小故事”,能否从这些纷繁芜杂的事件中发现新闻亮点,靠的是记者的“眼力”。而这种“眼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年的思考、实践和积累。

2019年9月,受台风“玲玲”影响,余杭西部乡镇突降大暴雨,径山四岭村村民李生虎家养殖了三年的石蛙全部被冲走,村民们知道后,纷纷出动抓蛙,在深夜展开了一场“寻蛙行动”。接到这条线索,跑线记者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普通的暖心故事,甚至没有打算做成电视新闻报道,只是把线索转交给了新媒体部。直到大家从新媒体推文中看到了这件“小事”,才意识到它背后的价值。在一个小山村,每天晚上都有数十名村民自发出来寻蛙,视觉上肯定是有冲击力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的正是新时代的乡风文明。于是,采编中心立即连夜派出精兵强将,生动记录村民抓蛙场景,采访相关当事人,把这场爱心行动的内涵展示出来。果不其然,这个“小故事”的效果比着重描述政府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最终获得抗台风胜利一类的常规报道更具有感染力,最终被新华社客户端录用,获得“百万+”的点击量。

广播社教专题《心跳》也源于一则“小故事”:一名年轻姑娘在生命尽头捐献了器官,余杭人吴老太太接受了心脏移植重获新生。多年后,老人在红十字会的帮助下,录下心跳声、拍下心电图,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感恩捐献者家人。但我们并没有把眼光仅仅停留在老人报恩这件事上,而是透过这个故事看到了年轻姑娘和她家人的高尚与伟大,同时进一步关注器官捐献这个特殊的群体。

以小见大,用“小故事”折射“大主题”

“小故事”“小人物”其实是大时代的缩影。在2020年的抗疫报道中,我们挖掘了许许多多平凡人的“小故事”。计良庆是良渚文化村小区的一名物业管家,小区出现确诊病例后,家人打电话劝他赶紧回家,但一番挣扎后他还是选择留在了岗位上。整个小区共计800户人家,仅有包括计良庆在内的5名工作人员负责。在为隔离楼道提供服务时,计良庆帮业主们送快递、倒垃圾、买菜,背着满满一大壶消毒酒精上上下下十几层楼进行消杀。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过恐惧,也有过动摇,还被妻子骂作“傻子”,但内心的一种责任让他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计良庆的故事很好诠释出了“平凡中的伟大”,在电视和新媒体端播出后感动了许多人。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余杭区融媒体中心派出采访团去对口帮扶地区报道扶贫工作。在贵州天柱,记者将报道主题聚焦于余杭发挥电商直播产业优势,帮助黔货走出大山。然而,这篇千里迢迢带回来的稿子却被编辑退稿了,原因是“缺少了故事性”。于是,采编团队开始一起找故事,最终将目光锁定在返乡当“鸡倌”的熊英身上。两年前,大学生熊英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天柱县金山村投入养鸡产业,可一场疫情却让鸡场2000多只土鸡滞销了。正当她一筹莫展时,余杭的帮扶团队找上了门,帮助她开微店、打品牌、解决运输难题。性格腼腆的熊英还参加了当地首期“致富带头入网红”培训班,站到镜头前搞起了直播带货,也让土鸡成功飞出了大山。加入了这个鲜活的“小故事”,助力山乡搭乘“直播”快车的新闻变得更有可看性,也更加真实可信。用小切口彰显大意义,用小故事折射大主题,这也为今后的主题报道策划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深入一线,把“小故事”讲得生动感人

“小故事”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而想把故事讲得更加动人,则需要新闻记者俯下身、沉下心、动真情。正如马克思所说,记者应当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老莫走好,“老莫”加油!》这篇广播社教专题曾经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起初,这个题材并不为人看好。因连续加班工作十几天,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民警”莫永伟突发急性白血病,因公牺牲。生前他是无数基层民警中极为普通的一位,一辈子也没有什么空手夺白刃、飞身救人质之类的闪光时刻。为了将这个“小人物”故事讲好,记者数次走访了老莫的同事、家人,以及和他打过交道的群众代表,也来到老莫生前工作的乔司派出所蹲点采访。原来,乔司街道本地常住人口不到5万,却有32万多的“新杭州人”,民警工作压力非常大。记者采用了老莫圆满调解女工打架纠纷、处理建房坍塌事故等鲜活的例子,刻画出了一个一心为民眼务,努力化解基层矛盾的社区民警形象。此外,还将目光聚焦到工作笔记这一细节,上面留下的一行行刚劲的字迹,记录着老莫工作的日常。作品最后是感情和立意的升华: “虽然老莫走了,但是所有‘老莫们都会挑起老莫的担子,老莫办公室繁忙依旧,窗外有棵铁树,去年台风把它吹歪了,是老莫冒着风雨把它扶正,用绳子把它固定,如今它身姿挺拔,郁郁葱葱,展示着老莫般平凡与坚强。”引号里的“老莫”实则指的是在新时代默默奉献青春的公安干警、人民公仆们。记者在采访和写稿的过程中,无数次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动真情”的报道也让大家产生了共鸣,更打动了评委。

《单腿也要奔跑》讲述的是城市里一名单腿外卖小哥的故事。王建生幼年失去了一条腿,来到杭州后,他捡过废品、打过工,在生活的重担面前,妻子带着女儿离开了他。但是命运多舛的王建生并没有被打倒,他用一根铁棍当作自己的另一条腿,穿街走巷为大家送外卖,而这座城市也给予他温暖,让他始终充满感恩。在1个多月时间里,记者和王建生同进同出,一路跟拍。骑摩托、爬楼梯,进大厦、走小道,从清晨一直到日暮,深入体验拍摄对象的生活。因此也记录到了很多媒体少有的细节:王建生一口气爬上7楼,用时只需41秒,比正常人跑得都快;在送外卖途中,很多人都会真诚地对他说“谢谢”,为他加油鼓劲等。王建生的故事被报道后,引发了强烈反响。大家都被这样一位生活在底层却积极乐观的外卖小哥感动了,也被杭州这座有爱的城市温暖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的报道,王建生终于在爱心人士帮助下,成功装上了假肢,实现了双腿走路的梦想。

多端分发,扩大“故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融媒体时代,讲好故事并不仅仅只是做好新闻报道本身,运用好报道载体同样重要。这两年,余杭区融媒体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多端分发的探索,将新闻产品以多种形式推送给不同的受众。

疫情期间,塘栖二中科学老师廖小兰被滞留大山,最终克服万难,通过钉钉直播课堂给700公里外的80位學生上了“开学第一课”。经过远程采访,素材被分别制作成15秒小视频、电视新闻特写、微信推文等产品,同时向各个媒体推送分发。最终,《高山上的露天讲台》被央广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浙江卫视等纷纷转发,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此外,父爱故事《1600多幅漫画每一笔都是你成长的模样》、老兵故事《这铿锵有力的声音是峥嵘岁月留下的印记》、援藏故事《跨越25年的接力重走父亲“援藏路”》等也都在电视报道基础上,进行重新编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频移动网等新媒体平台录用,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关注“大时代”,讲好“小故事”。近年来,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余杭区融媒体中心采编了一大批新时代“余杭好故事”。《一次借出60万仁厚老板帮助困难员工》《业主免费搭车互助打通“最后一公里”》《医学观察病房里的赞美诗》《女儿的秘密》《一封求助信90岁老人与20年前恩人终“重逢”》等报道被中央、省、市媒体纷纷转发,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激发了干劲、弘扬了新风,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力量。

猜你喜欢

老莫余杭区基层
基层巡览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余杭区妇女儿童服务中心教学成果展
新龟兔赛跑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巧妙数角
能喝到几瓶可乐?
不是我少你的
老莫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