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2021-04-30杨钰黎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传统建设文化

杨钰黎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在对社会文化做出一系列整体考察和实际推断的基础上,对我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出的富有远见的理论思考和积极回答。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有着鲜明的理论品格和重大现实意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阶段,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新飞跃。

文化研究的根本,在于对文化本质深层次的揭示和把握。在马恩的著作里,较少明确使用“文化”这一概念,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文化理论体系,但他们一生都高度关注文化现象,对文化有自己的理解。正如学者总结定义的,马克思认为文化來自于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以人为基础,将人的本质或者是本质力量化为实质,从包含因素角度来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基本理论,在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就文化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系统阐述,并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历史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继承并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入剖析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重要方针与重要地位、论述及其阐释,对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实践,掌握和领会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精神,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二O一一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历史也包括人的思想和理论,任何思想或理论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出现的,这个基础即理论来源于实践基础。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也有其理论和实践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来源,是我国进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底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奠定了思想底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许多重要论述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在《习近平用典》一书中搜集了百余个中国典故,传统文化内蕴表现得淋漓尽致。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构建中国文化体系的意蕴。最后,个人经历是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根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没有实践的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丰富的实践经历,习近平对文化建设的论述就不会如此深刻。习近平先后任职于河北正定、福建、浙江等地,其在地方工作时对文化建设方面丰富的经历,为后期对文化建设的论述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包含了三个方面:

首先,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化于人民内心最坚韧的力量。中国文化可以传承数千年而不灭,是所有的中国人民都认同的根, “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仍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凝聚为优秀的民族品格。其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记忆和身份认同的依据,只有拥有共同的文化底色,才能拥有民族感召力和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外在力量达到暂时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但只有内化于人民内心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力量,才能拥有持续和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最后,文化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提供了历史借鉴和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习近平这一对文化的重要定位,就是为什么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的最直接的表述,充分体现了对待文化的根本态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地位认识的重大飞跃。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内涵深刻,立意高远。此处将文化建设的有关论述略做拆解选择,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不同方面所进行的重要论述分别列出并进行阐释,进一步把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内涵和实质。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和灵魂,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文化的复兴,而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是无从谈到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随着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条件出现较大改善,现有的精神状况和文化环境却与人民的需求相距越来越远,造成这种情况当然有历史、社会等环境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未建立起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自信。要实现文化强国,就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不同文化的特征,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让其他民族文化为我所用,塑造深深根植于其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继来者,他们大多数在青年时代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党的未来和希望。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备阶段取得的所有成就离不开青年的奉献。习近平对青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寄托,一是青年人历经时间会成长起来,成为国家未来的顶梁柱;二是青年是有创造力和活力的一代,在这个时期,是形成和塑造良好品行的时期,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和引领;三是多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在新时代,现实情况已经发生巨变的现在,如何进一步引导青年人成长成才,引导青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重大作用。

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涤荡之下立足的根。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习近平创新性地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要求我们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形式表达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内容,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迎合现代人喜好的形式表现出来。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传统文化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

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并进,共同合作,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家交往新路,让世界更加美好和幸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的构建人类未来世界的中国主张,为解决世界问题提出了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提高中国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打开了新路径。

我们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教育自然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办好思政课自然而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足本国文化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同文化,树立爱国思想,强国之志,以求报国之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个人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将思政课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守好了思政课堂这个阵地。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有其特有的课程使命和担当,在引导青年方向、塑造青年行为、把握青年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所面对的对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大作用,这个群体正是需要被引导的时期。所以,办好思政课,就是在培养社会主义新青年,是在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添砖加瓦。

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在对社会文化做出一系列整体考察和实际推断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做出了创新性回答。这些回答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思考文化建设路径时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传统文化作用,提出了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传统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寒露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