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定 千年古城今犹在

2021-04-28薛玉清

百科知识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悲古城

薛玉清

燕赵大地,滹沱河畔,紧邻河北省会石家庄有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这里号称“畿辅之要区,历代之重镇”,此地“居民繁庶……世云塞北江南”。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则称它是“一贵城”。

正定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之称闻名于世,文物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古城外,有古城墙千年的守护;古城内,古老的祠堂与寺庙、沧桑的街道,随便一处,都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也吸引着无数人来此感受悠久的历史。

河朔重镇

“河朔,天下之根本。而真定又称河朔之根本。以其扼贼冲,为国门户也。”宋代学者宋祁发如此喟叹。顾祖禹则说:“数百年中,其地有不被兵甲者乎?”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成就了正定一方雄镇的地位,也谱写出一首首英雄诗篇。

正定古称常山、真定,它西依太行,北枕恒岳,南邻滹沱,东接瀛海,地理位置险要,为南北交通要冲、兵家相争之地。在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看来,正定的政治和军事地位更高:府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

早在春秋时期,正定县新城铺就曾为鲜虞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鲜虞部落建立了中山国,它虽不及“战国七雄”叱咤风云,但凭借着政治智慧和商贸实力,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存续了350余年,并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山文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地设置东垣县。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于此平定异姓王陈豨的叛乱,诏令东垣改名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真定”这一称谓一直延续到了清代,后为了避清世宗胤禛名讳,改名为“正定”。

自晋代至清代,真定均为历代郡、州、路、府的行政治所和军事驻地。这里曾经是唐代成德军的治所、契丹国的中京、宋元时期的北都、明代的军屯卫,清代一度为直隶省会。重要的政治地位和通达的交通,使正定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古人因此将其与保定和北京誉为“北方三雄镇”。

百战之城

到正定,登南城门必不可少。登上城楼,举目北望,古街、古楼、古寺、古塔映入眼帘,商厦与民居尽收眼底,让人瞬间触碰到正定独特的气息。

正定的古城墙建设始自东晋十六国时期(352年)。初为土城,北周时期改为石砌城垣。唐按镇治,筑石为门,垒土为墙,将石城扩为土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拓宽为现制土城,后于隆庆五年(1571年)改用砖石砌城。城墙今尚存8000多米,是中国十大古城墙之一,也是少见的明代城墙遗存。

环城有四座城门,东曰“迎旭”,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如今,东门已不复存在;西、北二门虽显破败,却不失历史厚重感;只有南门几经修复,保留着原有的巍峨与壮观。

现在的正定古城平面呈“官帽”形,西北饱满,东南稍缺,除取“天满西北,地缺东南”之意外,凹处可以起到减缓滹沱河水冲刷城墙的作用。古城周长12千米,高約11米,上宽8米多,下宽10米,四方各设城门一座。每座城门设内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出入城要经过三道城门,其中月城是加筑在瓮城外的一段弯月形城墙。这种形制与北京、南京等王城相同,在国内古城中甚是罕见。据记载,正定屯兵的瓮城比西安、南京旧城的大很多,足见其在明代政治、军事地位的重要。

正定城墙的内墙四周还筑有暗门,当城池被敌兵围困时,可由此派出侦探或骑兵偷袭敌军。从城外看,隐而不见;从城内看,即为城墙洞。城外护城河宽30多米,深7米左右,护城河外,筑有护城堤。四门外的护城河上建有石桥,桥上可行车马,桥下可以行船。

城垣上最宏伟壮观的要数四座城门。每座城门洞长约17米,高约7米,皆用青条石铺道。城门门板厚半尺,外用铁皮封包。每座城门上还有巨幅石额镶嵌,悬挂匾额。南城门内门上嵌有“三关雄镇”匾额,瓮城门嵌有“迎薰”,月城门上嵌有“九省通衢”匾额;西城门内门嵌有“秀挹太行”匾额,瓮城门嵌着写有“挹蓝”字样的匾额;北城门内门所嵌匾额为“拱护神京”,瓮城门匾额为“展极”,月城门为“畿南保障”匾额;东城门内门和瓮城门分别嵌有“光含瀛海”和“含翠”的匾额。

每座内城门上还建有高大的城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古城四塔

国内许多地方有塔,但像正定古城这样,城内四塔共存的并不多见。从长乐门沿文化街向北,依次排列着广惠寺的华塔、临济寺的澄灵塔、开元寺的须弥塔、天宁寺的凌霄塔。它们均为国宝级文物。四塔中,华塔最美,凌霄塔最高,澄灵塔最秀,重建前的须弥塔最古(比西安的大小雁塔还要古老)。古塔已成为正定古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广惠寺华塔地处南大街之东,又名花塔、多宝塔。其塔身上半部分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远远看去,好像巨大的花束。这种塔在元代后几乎绝迹,国内现存不过十几座,正定华塔是其中造型最奇特、装饰最华美的一座。根据其结构形式和第一层内壁上正隆六年(1161年)的墨迹推断,该塔应为辽金时代所建。

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皆为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华塔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禽兽及楼台亭阁等,构图新颖,做工精巧。第四层上端以砖刻制斗拱、椽、枋等,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

沿燕赵大街北行大约400米,转东,即可看到临济寺澄灵塔。该塔俗称青塔、衣钵塔,高30.47米,为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是典型的金代塔建筑物。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基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有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的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有圆形倚柱。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人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第一层飞椽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栏杆等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刹座,用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佛塔的庄重。整座塔设计精巧,雕饰富丽,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佳作。

沿燕赵大街继续北行,须弥塔就坐落在路西的开元寺内。开元寺,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隋开皇十年(591年)改名为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奉诏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须弥塔塔身以青砖垒砌,不做装饰,造型古朴。不过,虽然开元寺砖塔的形制看来颇早,其实现存的塔身是在旧塔坍塌后于清代康熙初年重修的,在正定四塔中最年轻。

从开元寺向东三个路口,凌霄塔就坐落于天宁寺内。作为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凌霄塔高41米,共九级。因其巍峨挺拔、直插云际,故名。又因塔身上部为全木结构,下部则为砖木混合结构,俗称木塔。该塔第四层中心部位竖有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如此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据记载,该塔建于唐代,塔下原有相当规模的天宁寺建筑群。民国初年,寺院被毁,独存凌霄塔。

这四座塔,沿着正定南大街一線排开,遥相呼应,撑起了古城的天际线。位于最北处的凌霄塔占据了古城的制高点。登临其上,东可俯瞰隆兴寺,西可遥望文庙,南可将其余三塔尽收眼底。

艺臻极品

常言道,北方有四宝,“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其中,“正定菩萨”指的就是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内所供的一尊铜铸千手观音像。正定因隆兴寺而闻名,隆兴寺又以大佛扬名四海。

被梁思成称为“京外第一名刹”的隆兴寺,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隋开皇六年(586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称龙兴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赐额“隆兴寺”,沿袭至今。

隆兴寺之所以有名,不仅因为这尊菩萨像,更在于保存了诸多古建筑、碑碣、雕塑、壁画等,是一座古代艺术宝库。

隆兴寺是没有山门的,寺前只有由绿色琉璃砖瓦砌成的双龙照壁。经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御碑亭和大悲阁等。

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的摩尼殿是隆兴寺目前最重要的建筑,其建筑布局形制奇特,平面呈“十”字形。正方形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得屋顶错落有致而又极富韵律。如此的建筑和屋顶形式在宋画中多见,但遗留下来的宋辽金建筑实物只有摩尼殿一处,堪称宋代《营造法式》之典范,被梁思成誉为“艺臻极品”。

殿内正中须弥台上的释迦牟尼说法坐像及迦叶、阿难像为宋代原塑。坐像两旁的文殊、普贤两尊佛像虽是明代补塑的,造型同样美观大方。

位于摩尼殿后面五彩泥塑悬山中间的倒坐观音,被公认为世上最美的观音,曾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如今,在北京鲁迅旧居的书桌上,依然摆放着当年他购买的倒坐观音照片。

这尊观音像头戴宝冠,身披五彩璎珞,面庞端庄秀丽,神态优雅安详。最为特别的是,观音并没有采用常规的坐姿或站姿,而是一足下垂,一足踞起,身微前倾,手自然地搭在膝上,亲切而不失端庄。据说此处原有宋代观音塑像,但到明代时,破损严重,寺院花重金请来当时最著名的彩塑大师,于是就有了这尊艺术气息浓郁的观音像。

出摩尼殿,沿中轴线向北,经过清代修筑的戒坛,便到了寺院的核心建筑—大悲阁。大悲阁又名观音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最雄伟的建筑。它高33米,五檐三层,原与东西两侧的御书楼、集庆阁相连,民国初年坍塌,1944年重修时拆掉了两侧楼阁。20世纪90年代中期,按《营造法式》落架重修。

那尊铜铸千手观音菩萨就立于阁内正中高高的佛台上。佛像高约19.2米,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有42臂,其中40只手分执法器。虽然佛像异常高大,却比例适度,线条流畅,表情恬静,温和慈祥。

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是隆兴寺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宋太祖赵匡胤征战河东后驻跸正定并到大悲寺礼佛。因寺内原供奉的铜铸大悲菩萨曾遭数次劫难,崇佛的赵匡胤敕令在寺内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并建大悲阁。自此,大悲菩萨像成为了隆兴寺的标志。据隆兴寺碑记载,大铜佛的铸造是“先铸佛,后盖楼”,采用“就地支锅,屯土增高,分节铸,再加雕刻”的方式建成。

在大悲阁左近,分别有慈氏阁和转轮藏两座建筑。慈氏阁坐落于大悲阁东南侧,阁内那尊约7米高的弥勒菩萨雕像是北宋时用一根木头雕刻而成的,俗称“木佛”。转轮藏阁位于大悲阁西侧。阁内上层置放一直径7米的八角形木制转轮藏,上层罩金装木雕佛三尊。“转轮藏”即为“转动的藏经橱”,取“法轮常转”之意。

此外,隆兴寺内还有古碑40余通,其中以隋朝的“龙藏寺碑”最为著名。此碑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有“隋碑第一”之美称。碑文为张公礼所撰,上集六朝书风于一体,下导唐初楷书之源,对研究汉隶至唐楷过渡时的书法艺术和字體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化遗珍

作为一座古城,正定城内现存年代与隆兴寺宋代建筑相当甚至更早的木构还有县文庙大殿和开元寺钟楼。

县文庙内的大成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根据檐下雄大的斗拱和其他建筑构建做法,一般认为该大殿建于五代或宋初,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文庙大成殿。

开元寺钟楼是一座两层的楼阁,一般认为其现存的下层可能是晚唐的遗构。

正定还有一块古老的风动碑。其全称为“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碑刻立于唐永泰年间,通高6米,宽2.5米,厚0.48米,龟趺座,双龙抱额,造型雄伟,刻工精细。篆额“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文阴刻楷书29行,共1398字,现存1007字。书法遒劲潇洒,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道,是研究唐代书法的稀世珍品。人称该碑具有撰文、书法、雕刻三绝。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正定还是“元曲之乡”。当年,正定是元大都以南第一名城,活跃着以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为首的元曲创作群体。客居正定的白朴创作的《梧桐雨》被戏剧界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悲剧之一,《墙头马上》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喜剧之一,正定籍作家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和李文蔚的《燕青搏鱼》等,都是久传不衰的优秀剧目。

猜你喜欢

大悲古城
《叠加古城》
倪进明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春到大悲禅寺
春秋古城一日游
频临消亡中的历史古城亟待保护——以遵化古城为例
醒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