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区域空间的实证研究

2021-04-28陈爱伟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变量区域

陈爱伟 ,李 玥 ,周 绚

(1.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交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近年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日益彰显。在建设体育强国的经济新常态和提速换挡改革关键期,如何挖掘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产业作为关联性强、快速崛起的新兴、绿色朝阳产业,连续10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体育产业发展日益多样化,体育产业引致的消费和吸引的投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区域经济增长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日益紧密。按照我国《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4万亿元,与同期相比增长9.09%,体育产业增加值达8800亿元,同与同期相比增长12.82%。至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2020年预计体育产业增加值有希望跨越1万亿元关口。因此,体育产业经济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体育产值在区域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越来越深地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体育产业是为社会提供集兼具有形体育产品或无形体育服务的经济活动的综合经济部门。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诸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关理论文献较多,实证文献相对偏少。鉴于2015年9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才正式发布《国家体育总局统计分类》,体育产业才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统计门类,具备相对较为系统的测量体系。在此之前,学者们大多通过逻辑推理等理论方法分析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有一部分学者只能借助体育产业的替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关于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方面,宋伟[1]等学者发现具体影响途径表现在:体育产业通过刺激当地居民消费,增加消费总量;融合与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加大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广泛增加各行业的就业岗位,解决区域人员就业;增强区域间人员身心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石,正如学者卢方群[2]所言,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独立产业部门,随着人们对体育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体育产业联动的集群经济效应将更加突出,必定会不断优化体育产业的结构,提升体育产业质量和效益,且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内产业结构,进而促使资源由低生产率的领域向高生产率的领域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协调与快速的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深刻的影响着体育经济界,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聚集效应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溢出效应、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不可小觑。正如学者曾鸣[3]以各省市全运会积分作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替代变量,认为不同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区域内经济增长。闫琳琳[4]等学者实证分析了河北省体育产业内子产业休闲体育用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陈文胜[5]实证分析体育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发现体育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促进比例为1:0.7,即体育产业每增加1%,可以带动经济增长0.7%。张羽[6]除了分析体育产业投资外,还追加分析了体育财政投入、体育产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庞善东[7]等梳理文献得出体育产业是克服经济衰退的特殊产业经济,将成为日后新的经济增长点。胡美华、陈卓[8]还发现了体育产业发展具有突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的正外部性优势;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借助人力、资本以及技术等要素渗透发展程度较低的区域,带动其体育产业飞速发展,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姚松伯[9]实证分析侧重体育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体育产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其促进比例为1:1.85,但体育产业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体育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一个适度水平,并非越高越好,过之反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伴随着我国体育人口规模的不断壮大,刺激了体育消费需求,体育产业必然隐含着巨大经济发展潜力,是扩大内需的又一重要抓手。作为区域经济重要一环的体育产业,显然迅猛发展的体育产业必定会成为地区经济的又一增长点。区域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相互影响体现在体育需求的急剧增加,刺激体育消费的增加,进而又推动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最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基于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区域经济增长借助于体育产业而促进

考虑我国东、中和西部经济发展不同,试图区分地理位置,分析体育产业是否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便进一步考察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性。学者姚松伯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确实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体育产业集聚在中部地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东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最低。赵轶龙[10]系统分析了体育产业的经济效应以及体育产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特征发现,体育产业的经济拉动作用在东、中部省份相对明显;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在东、中、西的区域间差距虽有缩小,但依旧存在阶梯差距分布特征;体育产业的规模优势在东部省份相对较为明显,但体育产业增速方面在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高于东部省份。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2:不同地理位置,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

2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鉴于区域经济与体育产业的关系越发密切,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选取2003-2017年15年间的样本数据,分析各省市经济增长水平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所遴选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并利用Excel搜集和整理面板数据,2018年由于数据资料不全,最终全部剔除,对于数据不全样本进行剔除。此外,为消除极端值影响样本数据,对主要的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 Winsorize缩尾处理。筛选后,最终获得302个样本数据,样本分布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样本数据分布表

2.2 主要变量解释

本文重点分析区域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关系,并进一步区分东、中、西部地区,剔除区域因素的影响。主要变量解释如下:

2.2.1 地区经济增长水平(gdp)。关于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衡量指标的选取,借鉴肖苏(2019)以我国各省市(大陆31个省市)人均GDP取对数后替代各地经济增长水平。

2.2.2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tiyu_labor)。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的选取,以往学者采用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替代变量,诸如体育产业规模、体育产业GDP贡献率和产业就业人数,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采用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和全运会积分和运动员获世界冠军数量存在数据资料不全的问题。由于研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以各省体育产业就业人数作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作为替代变量。在稳健性检验中,利用体育业工资替代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为避免规模效应影响,对体育业工资取对数处理。

2.2.3 控制变量。共5个控制变量,其中以各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替代劳动力水平(labor);以各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取对数后替代资本投入(invest);以各省人均收入水平替代收入水平(income);以各省消费者价格指数替代消费需求(cpi);各省进出口净额替代进出口水平(im-ex)。文章主要变量说明如下表2所示:

表2 主要变量解释

2.3 实证模型构建

为检验研究假设,文章构建如下实证模型。其中,体育产业发展水平(tiyu_labor)为解释变量,地区经济增长水平(gdp)为被解释变量,其余代表各控制变量。

yit=βo+β1xit+β1xit+υ

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被解释变量地区经济增长水平(gdp)的均值为4.483,最大值为5.022,最小值为3.879,说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解释变量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tiyu_labor)的平均值为 4.642,最大值为 5.199,最小值为4.092,且均值与中值较为接近。控制变量中,消费者需求(cpi),均值为 102.6,最大值为106.1,最小值为99.09,标准差为1.760,说明各省居民消费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差异比较明显;资本投入(invest),均值为 11.85,最大值为12.63,最小值为10.99;im-ex各省净出口净额上,均值为10.61,最大值为11.89,最小值为9.503;labor劳动力水平,均值为7.333,标准差为0.317,最大值为7.817,最小值为6.623,说明各省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存在差异,收入水平(income),均值为 4.115,标准差 0.197,说明各省人均收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表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3.2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表4给出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由表可知,体育产业发展水平(tiyu_labor)与各省gdp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小于0.5,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4 相关性分析

3.3 回归分析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前,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通过表5可知,各省体育产业就业人数与各省人均gdp之间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体育产业发展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验证假设1。文中控制变量,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关系不显著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被解释变量间亦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趋于经济要素投资、进出口等在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明显效应。模型修正相关系数为0.943,F统计量为997.8,说明模型整体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

表5 多元回归分析

3.4 进一步分组检验

考虑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理区位因素及人文环境的影响,文章进一步结合我国按省际行政区确定的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分组回归分析,区域回归分析主要结果如下表6所示:区分不同地理位置,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其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且西部地区相关系数相对更高,说明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对当地经济推动作用越发更明显,因而验证了假设2。此种现象的发生,抑或基于西部地区的中坚产业相对较少,由于西部具备劳动力、土地等商业经营成本低、丰富的自然资源,鲜明的民族特色等天然条件,体育产业的规模优势、产业融合外部性等优势拉动当地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导致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强,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支柱性的产业类型多,体育产业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表6 分区域回归结果

4 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利用体育业工资替代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为避免规模效应影响,对体育业工资取对数处理,再次验证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东、中、西部地区均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假设2仍然成立,由表7可知实证模型比较稳健。

表7 稳健性检验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明显,且西部地区促进效果高于东部地区;不论在东、中和西部地区增加体育产业中资本、劳动力的投入和扩大出口均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因此,结合研究结论和国内外关于体育经济产业发展的经验,拟定如下应对之策,以期于更好的发挥我国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5.1 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应“优调深化”

体育产业也要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尽快实现体育经济产业化。体育经济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产业化,不仅利于体育经济自身的长远发展,还节省了资源成本,有利于社会资源调整和优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5.2 体育产业资本投入须“三管齐下”

体育产业资本投资须设立由企业资本投资为主、政府引导性投资为辅和社会性资本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资本投资渠道。体育产业的市场主体数量增长之快,发展速度之迅猛,急需资本投入。因此,国家应试图鼓励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的省、市、自治区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或项目资金,引导资金或项目资金可以从财政中直接拨款,亦可以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体育产业中的纯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应以政府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模式,撬动和搞活社会资本;经营性体育产业领域尽量以社会资本为主,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资本避免介入,防止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提高全民健身条件,增加体育消费群体。

5.3 体育产业劳动力应“提质优构”

我国体育产业领域要注重高、精、尖人才的质量培养和结构优化,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劳动力资本质与构。体育人才建设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产业的整体水平。体育行业缺乏既懂体育专业知识又对市场经济有着丰富经验的高素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只能对外引进部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但是单从人才市场引进是完全不能满足体育行业发展现实需要的,因而在体育行业内部进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建设就成为势在必行的发展道路。当前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最为有效的方法即在体育行业内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此为解决体育产业高素质人才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内部培养也是在完善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对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推动作用。

5.4 体育产业出口宜“入乡随俗”

国家及各地政府需齐力搭建区域国际化体育产业对外贸易洽谈会、合作峰会、展示和学习平台,加快与国外贸易伙伴国的会晤与沟通,促成良好的“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局面;督促各地区体育出口行业标准向国际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趋同;各地区政府有针对性的出台支持体育产业龙头标杆企业“走出去”的实惠政策,增加我国体育产业出口额,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变量区域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抓住不变量解题
分割区域
也谈分离变量
体育产业之篮球
区域发展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