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研究视角下护理本科生疫情期间职业态度及心理状况的调查
—— 以丽水市某高校为例

2021-04-28朱可雯徐林燕蓝雪芬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本科生公共卫生医护人员

朱可雯,汤 斌,徐林燕,赵 磊,蓝雪芬

(丽水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护理职业态度是指护理人员对护理职业的情感和认知,以及决定自身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1]。护生作为护理队伍的后备军,正向积极的职业态度有利于其对今后从事的职业有着正确的认知,愿意接受该职业承担的各种责任,并坚守本职。在疫情期间,无数护理人员奋战在一线挽救患者生命,当属这个时代最可敬、最可爱之人。而疫情也暴露了我国护理人员工作负荷重、压力大等问题,让本科生更多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临床工作的不易[2],从而使其对于护理职业有了新的思考。本研究基于混合研究的视角,旨在探讨护理本科生疫情期间对护理职业的态度及心理状况,以期为今后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本科护生职业态度、提升护理专业教育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质性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取样法,于2020 年5—7 月选取丽水市某高校在读本科护生进行深入访谈,入选标准为:(1)自愿参与访谈;(2)语言表达能力良好。样本收集以资料饱和为止,共访谈16 名护生。

1.1.2 量性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丽水市某高校的375 名护理本科生(2019 级大一83 名,2018 级大二99 名,2017 级大三76 名,2016 级大四117 名,其中大四的学生为实习护生,正面临就业)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经知情同意后自愿参与本研究调查的学生。排除标准:高职护生。

1.2 方法

1.2.1 质性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事先与受访者约定访谈时间,要求双方均在安静、私密的环境下采用微信语音通话的方式进行访谈。访谈前告知访谈对象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需的时间等,并告知需要全程录音,在征得其同意后,进行录音和笔录。访谈内容在回顾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制定:(1)在得知出现疫情的时候,作为护生,你有何心理感受?(2)对于媒体宣传的医护人员事迹、形象,你的感受如何?(3)父母亲等家人对你未来从事护理职业是否支持?为什么?(4)未来工作如果出现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不会主动参与抗疫?(5)若是参加抗疫,你认为对抗疫情自身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6)经过这次疫情,你对护理职业有何看法和认识?每个中心问题附带1~2 个辅助问题,鼓励被访者表达自己的想法,研究者适时进行追问,并给予回应。每例被访者的访谈时间为20~40 min。

1.2.2 量性研究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有无直系亲属或亲近的朋友参与医务工作、对本次疫情的关注情况、疫情对个人学习生活社交产生的影响等。(2)中文版护理职业态度量表[3]采用Rossiter[4]等编制、张帆[3]等人修订的中文版护理职业态度量表。该中文版量表包括护理职业认知(11 个条目)、态度(8 个条目)、意图(8 个条目)3 个维度27 个条目,采用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的Likert 5 级评分法,总分为27~135 分,得分越高提示其护理职业态度越正向积极。调查中该量表Cronbach'sα 系数为0.904,各维度Cronbach'sα 系数为0.794~0.938,代表该量表信度较好。(3)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采用Cohen 编制[5]、杨廷忠[6]等人修订的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该量表共14 个条目,从“从不”到“总是”依次记成0~4 分,总分为0~56 分,得分越高提示其感受到的压力越大。(4)未来教学中增加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教学内容参考孙勤[7]等人的研究设计。

1.2.3 调查方法

质性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将录音转录成文字资料,通过反复阅读文字材料,找出受访者每句话中最重要的字词或陈述并做出标记,进行初步编码,接着将意义类似的编码汇合,归纳、总结并提炼出主题。期间根据研究所发现的内容,再次返回访谈资料求证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的方式以支持和延伸结果,从而增进研究结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8]。

量性部分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线上答题并收集,共回收问卷375 份,剔除答题时间过短(不足60 秒)的问卷3 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72 份。

1.2.4 统计学方法量性部分资料通过SPSS23.0 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以频数和百分比构成、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数据的描述,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质性研究结果

访谈的16 位护生包括6 名男生、10 名女生。年龄20~23 岁,大一4 人、大二5 人、大三4 人、大四3人。访谈的一般资料见表1。访谈结果如下。

表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n=16)

表1 续表

2.1.1 主题一:护理本科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

本科护生在刚得知疫情出现时,由于没有预想到疫情的严重性,所以并没有在意。但在连续每日关注疫情变化时,由于有非典的先例,护生开始表现出担忧、恐慌的情绪。

2.1.1.1 担忧与害怕

X3:“每当家人出门,心理会感觉害怕。”X5:“那段时间不太敢出门了,然后出门的话就是不太会去那种人口密集的地方,还是以居家为主,感觉整个环境还是比较紧张的。”X1:“害怕家人出门没做好防护,我都会教他们正确洗手、正确戴口罩的方法。”

2.1.1.2 焦虑与恐慌

X10:“那段时间我很焦虑,担心疫情一直持续下去影响我复试,我身边的同学考编制也延期了,大家都很焦虑。”X11:“二月份真的难熬,因为当时我们这边出了一个(感染者),她还乱跑,我们村当时还封村了,那阵子买的任何东西都一定要消毒水先喷一下才敢用。”

2.1.2 主题二:对护理专业认识更深刻

2.1.2.1 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自疫情暴发以来,无数白衣战士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人物事迹,受访的护生普遍表现出对“最美逆行者”的钦佩和崇拜,正是受到他们的鼓舞,护生感受到了护理专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X2:“在这次疫情中我觉得每一位参加抗疫的护士都像顶梁柱,国家就靠着那些医护人员才度过这次疫情的。”X3:“他们有这种责任和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白衣天使成为了白衣战士,去战场厮杀保卫大家。”X7:“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冲在前线,给我们做了榜样,他们真的很厉害,我觉得我要向他们学习。”X13:“医护人员的工作对我家里人的冲击比较大,因为看他们轮班那么久很多人无法接受,但我是比较理解的,因为人手就那么多,大家这么辛苦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们扛下来了我很震撼很感动。”

2.1.2.2 护士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提高

大多数受访护生表示,经过这次抗疫后,更多的人会体会到医护人员的不易,公众会更能理解、认可护理人员。X8:“父母看到电视上那些医护人员就时不时地会念他们是真辛苦了,然后就鼓励我以后要努力一点。”X5:“最近来说我实习的医院,我觉得现在大家对医护人员都比以前要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会更多地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觉得这应归功于这次疫情,现在医患关系好像比以前缓和了很多。”X12:“疫情之后人民对医护人员的宽容度应该会更高了,护士社会地位应该也会比之前高一点,自己也更有信心和勇气去从事这份职业。”X14:“在刷微博看评论的时候就感受到人们对医护人员的敬意,他们就跟军人一样(作战),因为疫情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2.1.2.3 护理是一门技术活,护士和医生一样值得被尊重

X5:“我更加觉得我们护理人员跟医生是一样重要的,医护人员同样值得被尊重,都是比较伟大的。”X12:“后来才知道最美逆行者要求会用呼吸机,并在ICU 或者急诊待过几年以上,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护理也有许多高技术活。作为技术人员不管理论还是技术都要过硬,才能在国家人民需要你的时候奔赴第一线,并且越是高学历高层次的人越是应该接受挑战、担当更多。”

2.1.2.4 护理职业压力大、风险高

部分受访者也表达出对护理从业压力大、风险高的担心。X3:“在疫情期间出现了很多伤医伤护事件,那时候就会产生动摇,护士要受这么多委屈,这条路是不是值得我接下来继续走下去?”X10:“实习的时候感觉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特点,所以我也有点害怕有点压力,工作去不去临床不好说。”疫情期间医护们守护人民,逆行向前,而其面临的艰辛也让护生们有目共睹,感同身受。X13:“我当时跟着老师做了援鄂医护人员质性访谈的转录,听他们说操作时都戴了很多层手套,导致操作很笨拙。一天明明只要上4 个小时,但是一般没有11 个小时是下不来的,一直都要包着防护服,泡在汗水里,脸上都勒出了口罩印,生理上受不了,心态都要崩溃了。没人来换自己就只能死扛。”

2.1.3 主题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信心不足

2.1.3.1 关于主动参与抗疫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自身能力条件达到的时候,未来若遇到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主动参与抗疫。X4:“如果说我现在在医院工作,我肯定会毫不犹疑地去报名去支援。”X7:“我应该会去,我胆子比较大,但我父母不太希望我去。”但也有同学表示自己能力还不够,缺乏勇气。X10:“我现在考虑遇到疫情可能选择逆行,但是我觉得如果真正的碰到的话呢,又很难说,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情还是需要勇气的。”

2.1.3.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身能力信心不足

受访者普遍认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护理人员需要综合能力过硬,如专业技术扎实,此外,还须具备勇于奉献的精神,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强大的抗压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而有受访者表示目前学校关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学安排甚少。X10:“印象中书本里有一章,但是课时没安排,没印象了。”学生自身能力信心尚不足。X6:“自我感觉心理素质还没那么强,但是以后在临床可以好好锻炼。”X13:“我们实践时间还是不够,感觉当时我们市去支援湖北的那些医护人员以前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结果去了之后刚开始也是无法适应,状态不好,所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还是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践训练的。”

2.2 量性研究结果

2.2.1 一般资料

372 名护理本科生中男生30 名,女生342 名。年龄18~25 岁(21.08±1.40)岁,护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222 名(占59.68%);来自农村的260 名(占69.9%),来自城镇的112 名(占30.1%);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个人主动选择97 位(占26.1%),父母朋友建议251 位(占67.5%),专业调剂24 位(占6.5%)。184 位同学(占49.5%)有直系亲属或亲近的朋友从事医务工作。345 名同学(92.7%)一直或经常关注疫情发展情况。

2.2.2 护理本科生护理职业态度得分情况

护理本科生护理职业态度得分情况,见表2。

表2 护理本科生职业态度及各维度条目均分(n=372)

2.2.3 不同特征的护理本科生职业态度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生比女生职业态度得分略高,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得分低于在校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生源地、有无直系亲属或亲近的朋友从事医务工作、不同志愿选择、不同班级(普通本科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护生职业态度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特征护理本科生职业态度和压力知觉得分差异的单因素分析(n=372)

2.2.4 护理本科生压力知觉情况

疫情期间护理本科生压力知觉平均值为(40.23±6.45)分,处于较高水平。单因素分析显示护理本科生在性别、实习护生或在校护生、有无直系亲属或亲近的朋友从事医务工作、志愿选择、班级(普通本科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班)方面无显著差异,而在生源地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2.2.5 护理本科生对护理教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建议

护理本科生对护理教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建议,见表4。

表4 护理教学中须增加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建议(n=372)

3 讨论

3.1 疫情期间护理本科生的职业态度中等偏正向,应加强职业态度的教育和引导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期间护理本科生职业态度总分均分(111.16±13.84)分,各条目平均(4.11±0.95)分,总体中等偏正向,与吴琳凤等人研究结果一致[9]。三个维度中,职业认知维度得分最高,为(4.59±0.10)分,处于较高水平,职业意图得分最低,为(3.76±0.35)分,处于一般水平,反映部分学生对于未来是否从事护理职业意向尚不明朗。分析其原因,大部分学生(74%)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或者专业调剂被动选择护理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入学后,发现专业课程设置和实习工作环境与自己的期望值存在偏差,而这次疫情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负荷重等问题,更是让一些同学将视线锁定在了护士职业风险层面[10]。因此,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偏差,加之临床过大的压力以及缺乏适当的激励[11],严重影响了本科护生的职业态度。因而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其教育和引导,如此次访谈中亦有学生谈到在疫情中受到身边护理老师在一线抗疫的鼓舞,感受到护理岗位和医生岗位同等重要,进而有了护理职业被需要的自豪感(X12),同学们从那些主动请战、浑身浸泡在汗水里、脸上勒出印痕的白衣天使们身上看到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和勇于担当的职业使命感[2],在未来的护理教学中教师也可结合疫情中国家对医护人员的支持措施,以及疫情期间涌现的护理人员的感人事迹,激发护生职业自信心等积极心理[12],加强其对职业规划的反思,树立其正面积极的职业态度。

此外,本次调查亦发现,大四实习护生职业态度显著低于低年级护生,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13-14],究其原因,可能与大四护生进入医院实习,从单纯的学习环境切换到相对复杂的医患工作环境,期间护生的职业态度与在校相比产生了变化[15],116 位大四护生在职业意图中得分最低的是“我不讨厌轮班”,说明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体验到了护理工作的劳累和烦琐,对护理轮班的工作方式存在争议[14],而访谈中部分学生也表达了实习期间在病人身上操作时的压力和畏惧感,加之病人对自己的不信任感,进而影响了护生对护理职业的态度。

3.2 疫情期间护理本科生感知压力较高,应加强对其心理层面的疏导

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护生心理感知压力水平较高,表明护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心理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中,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一致[2,16-17]。究其原因,可能与疫情造成学生长久居家隔离影响其学业和就业[17]、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18]有关。质性访谈中大部分受访护生也表示,在疫情面前,自己的心理素质比较好,才可以有效地护理患者,而问卷调查中,有74.73%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须加入心理素质教育部分。这提示教育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因此,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对防疫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从而减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恐慌心理,同时引导大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疫情的影响,促使其学会理性评判和识别疫情谣言;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或讲座帮助大学生系统学习心理知识和心理规律、提升心理素质[18],并通过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和健身运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效地释放外界刺激、学习负担和就业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3 加强护理本科生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培养

在应对疫情时也暴露出我国护理人员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水平和能力不足、职业防护和感染防控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有关职业防护的内容不够深入,尚未达到足以应对大规模传染病暴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程度[2]。在未来的护理本科生的教育中,可以以讲座的形式或者整合加入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相关的课程,内容包括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理论及应急处理措施、自我防护知识等,并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护预案演习,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在疫情期间护理本科生对护理职业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而职业态度处于中等偏正向水平,知觉压力水平较高,因此,护理教育者应加强对其职业态度的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并注重对其心理层面的疏导,在未来的课程中,有必要整合加入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相关的科目。

猜你喜欢

本科生公共卫生医护人员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