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景宁惠明寺畲族聚落边界景观解析与保护开发研究

2021-04-28韩远彬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畲族边界

韩远彬

(丽水学院生态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乡村聚落边界景观是乡村历史演变过程最富变化和最能体现文化变迁的线性景观,能让人感受到村落风貌特征和乡土记忆。区域界定包括内、外边界,内边界主要由建筑、道路、农田等人工和半自然景观围合而成,而外边界由庙宇、牌楼、古树名木等分散节点界定。不同领域对聚落边界景观研究切入点不同。国内学术界主要从聚落景观形态、乡土景观、乡土建筑和历史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了聚落景观演变过程;而国外学术界专门对聚落景观边界的研究较少,主要从景观形态、外部空间和乡土景观等方面进行研究,尤其对外部空间的研究较多,对我们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从禅寨畲族村聚落景观边界现状、景观形态基因构成与演变等方面进行探析,为今后环敕木山风情旅游度假区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1 禅寨畲族村聚落边界景观现状

1.1 地理位置

景宁畲族自治县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位于浙江西南部浙闽两省交汇处,东邻青田县、文成县,南衔泰顺县和福建省寿宁县,西接庆元县、龙泉市,北毗云和县,东北连莲都区,距省会杭州约259 km,距浙西南中心城市丽水约80 km,县域面积约为1 950 km2[1-2]。

惠明寺村地处敕木山北坡,距县城4.5 km,是惠明寺村委会驻地,同时也是“金奖惠明茶”的发祥地和主要产地。村域内有千年古刹惠明寺、惠明茶王母树、南泉水旧址和会茶堂古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其中古刹惠明寺藏卧深山,背依百亩梯田茶园,坐拥千年历史,因高僧惠明和尚得名,于唐咸通二年(861 年)始建(图1)。

图1 惠明寺整体风貌图(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1.2 聚落边界景观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畲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聚落景观边界也产生相应性变化。聚落边界景观出现收缩消失和扩张增加,边界平面与空间形态变化反映出聚落变化趋势。由于惠明寺地处敕木山腰,山多平地少,地形高差大,民房依山而建,村民多数外出务工、经商,老人留守家中,造成房屋年久失修,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游客增多,出现了违建、扩建、改建等非理智性建设,造成聚落边界景观的传统风貌丧失,建筑立面边界乡土特色符号传递减少(图2)。

图2 惠明寺村边界现状场景图(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 禅寨畲族村聚落边界景观形态基因构成与演变解析

在研究禅寨畲村聚落景观形态演变之前,首先要分析乡村聚落景观形成条件及原因。畲族是一个游耕民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敕木山畲民从广东潮州凤凰山迁徙至景宁,至今已有1 200 多年。畲民在敕木山开山劈岭拓荒造田种地,过着以农业种植为主,狩猎为辅的“刀耕火种”游耕生活。早先在考虑防御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依地形而建居住场所,景观形态较为简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敕木山自然环境、畲族文化背景及经济条件的影响,景观界面生长由简单转向复杂、集聚。乡村景观界面形成具有灵活性和分散性,与其他平地村落相比,禅寨惠明寺村在聚落平面形态、空间特征和建筑样式等方面具有与当地自然环境充分融合的聚落边界特征。

2.1 边界景观形态基因构成

不同地域的古村落因形成原因的不同特别是受当地文化影响的不同,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景观差异[3]。村落边界景观是景观视线的聚焦点,同时也是外界进入村里最易识别的景观基因,其主要包括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以及变异基因等。正确识别景观基因,要从景观要素的基本构成入手,让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因子得以保存修复,结合时代要求,做到保护与创新。惠明寺边界景观形态最具标志性的是畲族文化景观。由于畲民长期聚居于山区,开山辟地,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为辅的“刀耕火种”生活,他们把荒山变为茶园,把沟壑变为良田。边界景观形态识别可从宏观和微观上去认识,识别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景观基因,如畲民主体建筑(石头群+土木结构)、装饰图腾标志(凤凰、彩带等,如图3)、公共设施(寺庙、广场等)和周围环境(茶园)。抓住畲族文化的“活化石”,有序地指导聚落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

图3 畲族彩带(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2 边界景观形态演变解析

2.2.1 平面形态构成与演变

2.2.1.1 形态构成

边界景观平面主要是由边界节点和聚落边界线围合构成的区域空间。点是线性景观上对应的空间景观节点,随着时代的变迁节点会出现更替或保留,节点主要包括寺庙、桥廊、遗址和村民游憩广场等。与边界线的直接划分不同,边界空间节点以人的行为活动为中心[4],通过特定的位置暗示其为聚落景观空间的起点。

2.2.1.2 形态演变

海德格尔认为:“边界不是事物停止的地方,而是事物赖以开始其本质的那个东西。”[5]由此,我们足以得知边界是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的。发展和演变是乡土聚落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边界作为聚落中可变性最大、最脆弱的一部分,则更需要关注它的形态演变[6]。

惠民寺村境内山峦起伏,丘陵密布。早期畲民择地而居,选址于背靠大山,前远处有低伏小山,左右两侧有护山环抱且地势较为开阔的惠民寺村境内始建该村,注重“风水”布局。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变迁、生活习惯改变和通村公路格局变化,原有布局已无法满足畲民居住要求,使得聚落平面形态形成以惠明寺为核心的主节点向周边畲民居住分散节点扩张的格局。在聚落的保留与更替过程中适当地保存了畲民的民俗风情,畲民房屋保存较为完整,大多数民房为石砌基础、土木结构墙、灰瓦顶的畲风建筑。

2.2.2 空间形态构成与演变

从空间体验角度来说,人们看到的聚落景观空间是由界面组成的,一些界面在不同维度上的叠加构成了边界景观立面和边界节点空间。界面是空间与实体的交接面,即实体的表层[7]。惠明寺村散落布局于通村公路一侧,形成面朝山谷背靠山的聚落空间,其中惠明寺位于村镇核心地,是村镇感应空间的聚焦点,是一个具有禅寺文化和向心内聚的村民生活空间。边界景观空间形态构成主要为远景空间边界和近景空间边界,远景空间边界依托惠明茶园梯田和竹林等凸凹山体的曲折、高低层次变化丰富边界景观界面空间,使远景边界与自然环境相融相接,淡化景观界面。由于山体地势陡峭,房屋依山而建,层次分明,近景空间界面主要由畲房建筑立面和寺庙立面形成。受当地风气习俗影响,建筑立面为石砌基础、土夯墙等,并用凤凰、畲族彩带等装饰,因此边界景观形态除了就地取材的材料以外,还融入了当地文化和情感要素,并随着聚落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3 聚落边界景观保护与开发策略

作为聚落内、外部环境的交接处,边界处在持续与自然基质的博弈过程之中,从聚落最初选址开始,经历漫长的生长过程[8]。聚落景观是一种斑块景观,其边界受周围环境及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保护与开发时要尽量减少对当地村民生活的影响,同时要很好地保护聚落边界,使其不流失村落文化价值,并具有旅游经济价值。把握聚落景观特征,分析表现形式,才能很好地指导村镇景观设计和旅游保护与开发。

3.1 制定《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条例》

《畲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的制定有利于在旅游开发和村寨建设时更好地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科学指导畲寨的建设。文化景观保护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景观,即历史建筑文化、历史遗址等有形文化;二是非物质文化景观,主要包括民间艺术、舞蹈、山歌、传统礼仪及节庆等。

畲民是村落景观保护的主体,也是文化景观保护的最大受益者。在保护建设时需要提高保护意识,增强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自觉性,防止拆建、乱建和私自占地搭建,破坏浓郁的畲寨风貌。通过各种教育渠道使畲民认识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性,把畲族古村落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美丽风情畲寨。

3.2 分析聚落景观边界景观“识别”因子,有别同类特色

聚落边界景观形成因子有地理环境、当地文化、古迹等,其中地理环境是关键形成因子,分析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态布局和聚落景观“意象”的表达和建立。惠明寺地处敕木山北坡,其地势北低南高,高程差较大,畲民房屋基本沿着等高线依山而建,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营建边界景观“意象”时要重视畲族文化、建筑特征、寺庙和茶园等辅助因子的表现,使其景观边界有别于其他村落。

3.3 加强畲族文化与村落的保护,实现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最能直观体现聚落畲寨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莫过于畲族文化艺术,惠明寺村传统边界景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蕴含着畲风建筑、彩带等人文景观元素。随着时代的变迁,村落边界不断地变化,形态出现扩张、停滞、收缩、衰败和消失等演变。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有畲风建筑风格,减少对其破坏,同时充分挖掘畲族元素,将其载入实际的畲寨项目设计中。在边界节点的空间设计中可考虑融入非物质文化景观元素,如畲族舞蹈、岁时节目、民俗体育等,以增强边界景观文化内涵。

3.4 塑造以惠明禅寺和梯田茶园为中心的禅寨聚落空间,保护边界景观

聚落空间的边界景观是抽象的、模糊的,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受地形、文化、建筑景观及材料等因子的影响。由于惠明寺村地处敕木山北坡,依山而建,拥有千年古刹和金奖惠明生态观光梯田茶园,空间沿着山地呈弧线带状分布,形成以惠明寺和梯田茶园为中心布局的聚落空间。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重点开发惠明寺和生态观光梯田茶园,惠明寺按照寺庙发展时序进行修复与扩建,打造景观节点亮点。在道路、畲民建筑和其他节点上,做到自然环境的融入和原味风貌保护,使点、线边界景观相呼应,保持聚落空间的完整性。

3.5 多元融资开发,实现乡村振兴

以惠明寺和茶园为产业基础,推进旅游开发和做强茶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在开发和经营上采取多元融资结构,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民营企业、村集体等的联合,并改进各方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形式。通过产业发展和旅游开发来改善村落经济状况和硬软件设施,提升畲民收入和居住环境。开发中要充分重视当地村民参与,考虑其利益,让村民享受到村落发展的红利。

4 结语

实施乡村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乡村文化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振兴乡村,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聚落边界景观是承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随着景宁美丽乡村建设和宜居环境的改善,边界景观在乡村发展中要避免遭外界因素的破坏。边界景观是乡村聚落的门面,其形态、空间和细节上记载着遗留的文化特征,体现乡村风貌,在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历史的同时应赋予不同时代的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本文研究景宁禅寨惠明寺聚落边界景观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边界景观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加强和提升人们在开发乡村工程中对聚落边界景观的保护意识,探索景观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协调途径。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畲族边界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守住你的边界
近20年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突破非织造应用边界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文化景观粒子云的界定与度量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