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生职权关系失衡问题调查研究

2021-04-25柳馨竹于晓蕊高博扬韩欣铭荣晏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3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

柳馨竹 于晓蕊 高博扬 韩欣铭 荣晏

摘 要:本文以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作环境为背景讨论了高校师生职权关系失衡导致大学生疲于应付各种关系的现状。采用了实证调查的方法,通过在不同大学生群体中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再加以描述性和交互式分析,最终归纳总结出高校师生职权失衡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旨在警醒高校师生正言正行、反省自身并引以为戒。通过国家、社会、高校、个人等四方面给予了解决方法和建议,引人深思。

关键词:高校群体认知;师生关系;职权失衡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3.037

0 引言

我国高校的职权关系失衡问题因近年来个别任职教师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社会事件曝光开始受到关注。而丑闻背后,高校师生职权关系实际状况如何,具体成因有哪些,尚缺乏扎实的实证调查及相应统计分析。对于高校师生职权关系失衡的防治问题,我国目前主要依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于2014年、2018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然而,上述规定过于概括和笼统,缺乏高校层面进一步具体化的制度性规范。并且高校师生权利关系失衡防治的相关研究非常薄弱,研究成果甚少,而有限的研究又存在基础理论储备不足、偏重具体问题阐发、相对分散割裂、体系化整合有限等问题,难以为高校师生职权关系失衡的防治和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为掌握高校师生职权关系失衡的现状,本文通过深化和系统化防治高校师生职权关系失衡的研究,为防治高校职权侵害提供学理支持。

职权关系失衡概念由日本厚生劳动省于2012年有关职场暴力问题的圆桌会议提出。指凭借自身地位、职务、专业知识以及人际关系等职场优势,超出正常业务范围给人造成精神和肉体痛苦或恶化职场环境的行为。该会议将职权关系失衡分为施暴等身体攻击、威胁等精神攻击、无视或排斥、安排过多工作等过度要求、不安排工作等过少要求、干涉个人隐私等6种类型。

关于本问题的相关学术研究,暂时并没有完全针对职权关系失衡的学术论文,但(Olweus.1973)将欺凌行为定义为“群体或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对无法轻易为自己辩护的受害者反复实施的具有攻击性的、故意的行为”;(Monks & Smith,2006)和(Smith,2014)推断权利的不平衡可能源于体力、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或源于群体规模(如,排斥个人的群体)。关于高校性骚扰的研究,(王献蜜,2019)针对高校性骚扰问题进行了性别差异研究,发现高校性骚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我保护意识差,师生间存在权利关系且隐蔽性强,受害者求助率低等问题。(任飞,2019)和(潘芳芳,2020)则基于实证调查,分析考查了青年群体对高校性骚扰的认知状况。

综上,可见学界对师生职权失衡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内在根源问题的相关问题,而对多元主体的评估与深究,校园单个案例的建设则研究较少。而且数据调查,问卷调查等量化的研究方法也使用不足。这为本选题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本研究旨在从多重视角和多重方面,分析探讨高校师生职权关系失衡现状及防治办法。既关注高校师生职权关系失衡发生状况的实证调查研究,又涉及特点、原因的学术凝练与分析。力求全景认识高校师生职权关系失衡现状,并针对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和整理。

1 高校师生职权关系失衡现状的实证调研

1.1 调查数据来源

抽样过程按照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按不同学校性质与该学校类别所占总体学校类别比重进行抽取入样学校。从入样学校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被访样本787人。并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最终对调研的数据结果进行描述性和交互式的分析。归纳和概括青年群体对高校师生职权关系失衡问题的认知状况的特征。

1.2 描述性分析调研结果

(1)职权失衡的行为定义。

由职权失衡问题界定的统计结果看出,“干涉个人隐私”行为、“施暴、性骚扰等身体攻击”“威胁、恐吓等精神攻击”和“过度评价现在所交往的对象”是师生职权失衡问题的主要关注领域。其中被广泛认知的问题为“干涉个人隐私”“威胁恐吓”的精神攻击和直接“施暴、性骚扰”等身体攻击。而关于工作量的分布问题,仅有6.5%的受访者认为“不安排工作或过少要求”属于师生职权失衡问题,在所有师生职权失衡问题中占比最低,体现出学生普遍认为上级要求过少与师生职权失衡问题本身联系不大。但相比而言,认为“安排过多工作等過度要求”属于师生职权失衡的样本则占到了11.8%,明显高于前者,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把上级要求过多也看成一种权利失衡和越界的行为。

(2)师生职权关系失衡现象分布。

由职权失衡受害分布的统计结果看出,将近40%的受访者认为老师对自己没有明显的权利失衡行为。但60%的学生认为存在着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职权失衡现象。占比最高的职权失衡现象是“被教师强迫/暗示点赞朋友圈”,占全部统计结果的17.8%;而同样占比较高的失衡现象还有“在聚会上强迫喝酒”(13.5%)和“强迫参与聚餐”(13.2%)。可以简单归纳为:强迫参与教师社交活动的行为被学生认为是权利侵害的主要形式,在现实中会频繁出现。

(3)学生推动师生职权失衡行为。

在学生对主动导致权利失衡行为的态度问题的分析中,学生认为最不应该有的行为是“单独请老师吃饭”和“过节送礼,表达心意”,但“单独请老师吃饭”的否定项选择总分是“过节送礼,表达心意”的1.54倍。说明学生从自身来看,“单独请老师吃饭”越界感较为明显,属于明显的学生主动导致的师生关系失衡行为。而学生认为比较普遍且正常的行为是“帮老师带饭,拒收老师的钱”和“通过问问题来刷存在感”。可以判断学生的界限感主要体现在“单独”等保证自身的安全范围上,并不排斥低程度的向教师“示好”式行为。

(4)学生对于教师惩罚行为的正向理解。

在学生对于教师的催促甚至语言施压行为的各种理解中,属于正向理解的“老师是为了我好,让我有更好的成绩”,这一理解占比最高为27.2%;此外,同属于正向理解的“老师也可以这样对别人,这样对我是因为重视我”和“老师是个认真负责的人,是我做得不够好”占比也很高。这三项合计占比高达73.5%,说明学生对于教师的催促甚至语言施压行为的正向理解是占大多数的。“老师在对我进行权利骚扰”和“老师在利用我达成教学任务”这两项负面理解共占比为26.5%,而其中前者占比最低,仅为11.6%,说明有较少的同学把这视为一种师生职權失衡行为。

1.3 交互式分析调查结果

由师生职权失衡问题的定义和年级差异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认为“被上级无视或排斥”“安排过多工作等过度要求”和“不安排工作或过少要求”三者属于师生权利失衡问题,持有该看法的学生中,大三学生占比最低,这说明:大三学生和大一、大二学生相比,脱去了刚入学时的稚嫩,因此对上级重视程度、工作量的安排忍耐度有所提高,所以把这些视为职权失衡行为的比例自然有所降低;而对于大四、研究生及以上的学生,他们往往面临接下来的毕业论文、就业等问题,因此对导师不良态度的忍耐度会降低,即把这些视为职权失衡行为的比例再次回升。与之相反,在把“干涉个人隐私”“施暴、性骚扰等身体攻击”“威胁、恐吓等精神攻击”和“过度评价你现在所交往的对象”视为师生职权失衡的调查对象之中,大三学生占比为最高,研究生以上学生占比最低。大三学生和大一、大二学生相比,反感程度更高更敏感;而研究生及以上学生思想则更为成熟,对此类行为的界定和判断则更为谨慎。

2 对调研所发现问题的回应性举措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高校职权失衡问题中,相较于肉体侵犯,如今高校学生更多遭受社交软件信息的精神骚扰,如朋友圈强迫点赞、接收到暧昧信息等通过社交软件对学生产生长时间的具有胁迫性质的精神骚扰。高校职权失衡的情况与受访者所在年级呈现较强相关性。同时笔者在问卷分析过程中还发现,关于生活费金额和特定节日给教师送礼态度的数据,尽管多数学生表示并不支持在特定节日给教师送礼,但数据表明,无论生活费充裕与否、对送礼的态度支持与否,绝大部分学生都更愿意为获得更高的成绩这一与自己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特定目的给老师送礼。因此,本研究针对以上调查结论,提出回应性举措如下几点。

2.1 高校加强监管机制,自查自检整风整纪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对于教师,要严令教师立德立身、自警自省,杜绝一切不合法、不合规的行为,切忌以自身利益办公办事。建议成立师风师德检查组,接受高校师生的举报。延请专家为学生干部召开座谈会、培训会,帮助学生干部明确职责,树立人格,将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赶出校园。

2.2 社会各界积极引导,内外携手共行共勉

要积极开展高校和社会的对接工作,建议高校举办座谈讲座,与当地律所开展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便捷的法律问题咨询,以及宣传师生职权失衡问题这种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后果,让社会上积极良好风气辐射到高校。此外建议与新媒体部门和广播站等合作,播放反官僚主义、反酒桌文化等陋习的优质内容,警醒全校师生切勿沾染不良习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同时也可反哺社会,鼓励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成就评价观,使得高校回归大学本质职能。

2.3 提高个人权利意识,谨防侵权互帮互助

呼吁每个人注意师生职权失衡行为,积极了解师生职权失衡相关的知识,建议图书馆增设相关法律方面的书刊报纸,供同学们查阅,进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运用法律武器等合理且有效手段实现维权。建议组织类似以“树立校园新风”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活动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进而提高防范意识。对于他人正在遭受的职权师生职权失衡的困扰提供帮助,勇于揭发,让不正之风无所遁形。

2.4 国家立法严防死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我们要警惕披着职务侵权外衣的性骚扰行为。调查结果显示,鉴于我国目前并没有性骚扰的专门立法,制度与机制的不完善,许多受访者仍旧担心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建议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制,使得监管有法可依,处罚有理有据,使得个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Claire P.Monks,Peter K.Smith.Definitions of bullying:Age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and the role of experience[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6.

[2] 王献蜜,林建军,金颖.高校性骚扰发生现状及性别差异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9,31(05).

[3] 任飞,吴迪.大学生群体对校园性骚扰的认知调查研究[J].校园心理,2019,17(06).

[4] 潘芳芳.青年群体对高校性骚扰的认知状况研究——基于实证调研成果的分析与考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1).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
后浪&前浪 艺术史上的师生关系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在硕士点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氛围的研究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