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历史作用

2021-04-25李跃杨雪

党政干部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李跃 杨雪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复杂的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历史使命,采用多种方式开展一系列政治动员。通过政治动员维护了国家安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重建了社会秩序,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提高了自身执政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增强了民众的政治认同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对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02-0010-08

政治动员是指一定的政治主体,如政党、国家或其他政治集团,运用通俗化、生动化的形式、方法、途径自上而下地激起本阶级、集团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自下而上地参与政治活动,以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的行为和过程。[1]251长期以来,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在各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政治动员,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历史动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累了政治动员的宝贵经验和自身能力密切相关。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实情况要求中国共产党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2]1466。但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采取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和外交孤立等手段,企图将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使得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缺少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遗留任务还未完成,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完成土地改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还没有被完全摧毁,建立在封建生产关系上的士绅统治还没有被完全打倒,广大农村还处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动荡时期。在城市,各种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存在,这些势力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相勾结,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同时,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身地位和执政环境的变化,部分党员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侵袭,开始腐化变质。这些现象严重危害党的形象,破坏党的执政基础。此外,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国民经济恢复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持观望态度,这需要党对社会各阶层进行政治整合,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观念,增强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调动现代化建设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需要通过政治动员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以保障国家安全,清除反革命分子以维护社会稳定,提高自身执政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领导,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认同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社会力量。

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累了政治动员的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在政治活动中应该将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建党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建党之初,党在工人中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激起工人对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追求,开展工人运动以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土地革命时期,党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的统治,实现人民的解放,在根据地广泛动员群众参加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认为,十年土地革命战争,红军的战争是围绕反“围剿”斗争而开展的,而“政治动员是反‘围剿斗争中第一个重要问题”[3]202。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4]481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为保卫抗日根据地和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对广大民众进行政治动员,通过政治动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党在革命时期的政治动员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党领导革命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借鉴革命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广泛开展政治动员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和组织条件为其开展广泛的政治动员提供了可能性。“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5]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民。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干革命、搞建设,这使人民群众能够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信任和认同,从而能够通过政治动员广泛发动群众,將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较为完备的党组织和一批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党员队伍。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加深了党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能够动员群众为实现历史使命而奋斗。经过战火洗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具有过硬的素质,富有纪律性和战斗精神,能够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党具有较为完备的党组织和经过革命洗礼的党员,这为党的政治动员提供了组织保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也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动员的历史动因,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运用政治动员解决革命问题的丰富经验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组织条件为党进行政治动员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身历史使命而发动和团结群众的重要手段,政治动员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正确的政治动员理念、强大的政治动员组织和恰当的政治动员方式。

(一)政治动员理念

政治动员的开展离不开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政治动员的效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1437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新生政权和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所以,当时党把这一任务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动员正是基于上述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完成党的中心任务。从政治动员取得的效果看,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是符合当时的现实要求的。由于指导思想正确,这些运动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基本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了丰富的经验。[6]

(二)政治动员组织

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动员离不开必要的组织条件。“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7]415,只有具备必要的组织条件,才能成功地开展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有嚴密的组织体系,这种严密的组织体系是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党组织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能密切联系群众,并与群众增进感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老区的农村,党员占比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比例,“一般地已达到了人口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还有若干县份甚至达到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十”[8]59,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也不断壮大。在新区,对发展党员和建立基层党组织采取谨慎的态度,但也在土改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分子,为发展党员和建立基层党组织准备了条件。在城市,党加大在工人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建立健全党在工厂、企业和商店等单位的党组织。此外,党在基层建立党组织的同时,还建立了大量的群众组织,如农民协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等。这些群众组织很好地配合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成为党团结带领群众的重要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和群众组织不断建立健全,为凝聚和团结群众提供了必要组织条件。

(三)政治动员方式

政治动员方式是中国共产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式,动员方式的运用需要以不同的时间条件为转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治动员方式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采用形式丰富的政治动员方式,广泛和深入地开展政治动员。

1.会议宣传。召开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手段,通过召开会议,中国共产党将广大民众集中起来,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宣讲,使广大民众能够充分理解和认同党的决策,从而拥护党的决策。中国共产党通过召开农民代表大会、群众大会、批斗会、诉苦会、座谈会、谈心会和宣传会等多种形式的会议向民众进行宣传,同时了解民众情况,消除民众顾虑,扩大民众政治参与,从而实现对民众的动员。

2.典型示范。典型事迹因其生动性、形象性和示范性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树立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典型代表以激发志愿军抗击美帝的决心;在经济生产领域,树立王崇伦、马永顺、郝建秀等典型代表以激发广大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树立的典型人物同广大民众的身份和经历相似,并且在民众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这很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心理共鸣,产生对标典型人物的意识,从而达到政治动员的目的。

3.理论学习。“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9]49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动员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开展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进而“掌握群众”[10]9。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文化补习班、工农业余学校、人民革命大学等各类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了群众的阶级意识,增强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从而实现对群众的动员。

4.组织工作队。组织工作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方式,这一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党的工作队在革命时期的成功运用,使党很容易将这一方式运用到中国的各项事业中。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党通过组织工作队的方式深入农村,动员农民参加土改,有效解决了当时新解放区党组织不健全的问题。可以说,“每到中央有大政方针出台,都要向乡村下派工作队进行宣传动员”[11]。在历次政治动员中,党中央都通过组织的工作队深入基层,对群众进行宣传,将群众组织起来,借助群众的力量完成特定的任务。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报纸等媒介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活动进行政治动员。党通过多种形式的政治动员成功地将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激发了群众的政治热情,从而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历史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而在各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政治动员,在党领导的各项事业中都有政治动员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不仅实现了稳固新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政治目标,而且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筑牢安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国家安全是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可以说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现代化。工业革命后,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掠夺,一些落后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更没有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和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成为其现代化进程中的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保障本国安全和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毅然决定出兵朝鲜支持朝鲜人民反抗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旗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深入基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为进行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组建宣传队并下乡到农村。宣传队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进行宣讲,通过理论教育向人民群众灌输国家意识,破除人民群众中存在的“美国不是纸老虎,而是真老虎”和“不问天下事,关门搞生产”的错误思想,使广大群众清楚“我们要团结起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2]。

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群众,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并利用报刊、广播等媒介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进行宣传动员,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参军热情和劳动热情。在参军方面,出现了“参军比考秀才还难”[13]282的局面;在生产活动方面,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劳动热情,实现了增产节约,有力地支援了朝鲜战场;在物资捐献方面,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捐款捐物,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物资。此外,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深入开展立功运动,通过树立典型激发官兵的斗志,有效弥补了装备补给不足的劣势,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将革命的政治精神灌注于民众、部队之中,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支持战争,激励全体参战人员高度的战斗热忱,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14]。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使我国东北边境免受战火袭扰,而且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望,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二)秩序重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开始改变,传统社会逐渐解体,封建社会秩序开始崩坏,社会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这种无序的社会状态从鸦片战争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在此期间,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实现社会秩序的重建,导致现代化事业停滞不前。至此,社会秩序重建的任务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一系列政治动员,维护了社会稳定。在农村,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广泛发动农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参与土改的热情。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起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组建和下派土改工作队深入广大农村,采用诉苦会、群众大会、座谈会和树立典型等方式进行宣传动员。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利用冬学教育、工农业余学校、广播和文艺作品等形式,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和阶级觉悟,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土地改革。正是因为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土地改革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掌握着乡村政治权力的士绅随着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起消灭。地主政权也随着士绅和地主的灭亡而被推翻,“地主政权既被打翻,族权、神权、夫权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3]31,士绅和传统宗族势力统治乡村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政权。新的乡村社会秩序重新建立起来,使乡村社会“获得了一种在传统农业社会结构中未曾有过的有组织的自治”[15]239。乡村社会秩序的重建使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很好地到达乡村,改变了过去农村各自为政和一盘散沙的局面,从而维护了乡村秩序的安定,使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无后顾之忧。

在城市,中国共产党通过控诉大会和公审大会激起群众对反革命分子的厌恶和憎恨;通过宣传教育、家属座谈会、团结大会等使广大群众认同和支持党镇压反革命的方针政策,从而争取到了工厂工人和反革命家属对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通过上述措施将群众动员起来参加对反革命的行帮势力、封建宗法势力、行业把头势力和国民党特务的检举揭发和斗争,并鼓励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解放,从而推翻了旧的封建关系,打破了旧的宗族和地缘关系的束缚,将群众从行帮、宗派和把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党通过政治动员使广大群众摆脱了旧势力的束缚与压迫,激发了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热情,从而摧毁了旧的城市社会秩序,实现了城市社会秩序的重建,为现代化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國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完成了对社会秩序的重建,改变了旧的封建的社会关系,将广大群众从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广大群众能够在党的带领下实现自己管理自己,从而改变了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三)执政能力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提高了自身执政能力,从而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1.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加强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动员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起来的基层组织和不断下派的工作队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中国共产党通过基层组织和工作队,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群众以获得群众的支持。同时,又将群众的意见进行收集和反馈,使党中央能够及时清楚群众的想法,以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此外,党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和报纸、广播等宣传方式,充分发动群众对党员提出批评意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教育,提高了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16]271。

2.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加强了对广大党员的思想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破除广大群众的封建思想,派出大量的工作队采取“冬学”、工农培训班、夜校、工农速成学校等方式对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由于“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17]273,所以,在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使广大党员同广大群众一道接受了一场马克思主义的再洗礼。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再教育,许多同志不仅在组织上入党,也在思想上入党。

3.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提高了党防腐拒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抗美援朝及增产节约运动中,各地党政机关中存在的“三害”和“五毒”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从自己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岗位上,迅速地、彻底地、无保留地开展一个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群众性的检讨、检举和坦白运动,来反对资产阶级的侵蚀,来洗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18]29。中国共产党通过召开声势浩大的群众大会,由树立的积极分子带头进行检举揭发,从而激起了广大群众参与反腐斗争的热情。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通过各种报刊对“三反”运动进行宣传,用张子善、刘青山等反面典型,告诫并严惩腐败分子,从而促使人民群众勇于检举揭发腐败分子。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广泛动员群众进行反腐斗争,清除了党内的腐败分子,教育和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有效地抵制了不良思想对党的腐蚀,有力地促进了党的建设,提高了党防腐拒变的能力,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通过政治动员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对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党防腐拒变的能力,使党的执政能力得到加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19]1,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四)政治认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社会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社会力量。“所谓政治认同,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具体体现为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宗教认同等。”[20]党通过政治动员对不同社会阶层进行政治整合,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观念,从而产生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政治认同感,有助于获得群众的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责任感,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1.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增强了群众的政治认同。作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他们不仅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更是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增强农民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成为党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方面。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构建农民对党和新政权政治认同的关键在于土地。中国共产党为满足广大贫苦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同地主进行斗争,消灭了封建土地地主所有制,使农民在经济和政治上翻了身,获取了巨大的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在城市,中国共产党通过工会、青年团等群众组织建立起沟通工人的桥梁,并通过诉苦会、座谈会和各种补习班对工人进行思想理论教育,从而推动民主改革,提高了工人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满足了工人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实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认同和支持不断提高,强化了对党的新政权的认同。

2.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扩大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从而增强了民众的政治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在人民群众中开展诉苦会、批斗会、公审会和公诉会,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对封建地主、反革命分子和不法资本家的批斗和审判,教育人民群众行使自身的政治权利,从而唤醒了群众的政治意识、阶级意识和民主意识,使广大群众踊跃参与新政权的建设,增强了民众对党和新政权的政治认同感。

3.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树立了党和政府的新形象,从而增强了民众的政治认同。党在政治动员过程中派出的工作队注重同广大人民群众沟通、交流,并对其进行教育,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密切联系。这不仅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让广大农村群众明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权同以往任何一个政党和政权有着本质区别,明白了中国共产党是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此外,党通过政治动员,鼓励广大群众对腐败现象进行揭发,揭露出大量的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党对贪污腐败人员严加惩办、决不姑息,群众拍手称快,这重重一刀,“砍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形象”[19]1,提高了党的威信,增強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

4.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改造,从而增强了群众的政治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盲较多,思想观念落后,不利于新政权的巩固和现代化建设。只有将民众从传统意识中解放出来,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才能与现代化建设同步前进、相互配合,才能使现代化得以实现。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利用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广泛进行舆论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扫盲的重要性。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对扫盲运动进行组织和宣传,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文字补习班。随着扫盲运动的开展,初步改变了整个社会文化教育水平落后的局面,“为大规模展开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21]。在这一过程中,对群众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改造了人民群众头脑中的旧思想,改变了群众对政治毫不关心的情况,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扩大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树立了党和政府的新形象,教育和改造了人民群众,从而增强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党通过政治动员提升了群众的文化水平,改造了群众头脑中的旧思想,在全社会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观念,从而将广大群众团结在共产党周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

四、结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政治动员对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党通过政治动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障了国家安全,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党通过政治动员,维护社会稳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党通过政治动员加强了党自身的思想建设,提高了党防腐拒变的能力。党通过政治动员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扩大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从而增强了群众的政治认同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1]关海庭.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6]张云.共和国前30年“运动”的回顾与思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4):61-63.

[7]列宁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三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徐勇.“宣传下乡”:中国共产党对乡土社会的动员与整合[J].中共党史研究,2010,(10):15-22.

[12]靳道亮.抗美援朝运动与乡村社会国家意识的塑造[J].史学月刊,2009,(10):63-68.

[13]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14]王树华,文育富.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评析及启示[J].军事历史,2009,(3):37-41.

[15]陈明明.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6]张天荣,吕橙,钟碧惠,等.党的建设七十年:1921—1991[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1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蒋辅义.中华人民共和国40年:1949—1989[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19]王顺生,李军.“三反”运动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20]包心鉴.论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2014,(9):9-16.

[21]孙东升,曾珺.20世纪50年代前期扫除文盲运动的方法和启示[J].党的文献,2012,(5):17-22.

责任编辑  攻  克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信息时代的政治动员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