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空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021-04-25盖超

职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语文隐性课程网络空间

盖超

摘 要: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探讨了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空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关键词:网络空间 表达能力 大语文 隐性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升,从近几年企业和社会的反馈看,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仍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用人需求,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不高。表达能力既是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显性表现,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职业院校要重视在校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就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支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教育教学只能依托家庭和网络进行,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网络上,学生由原来在学校被动管理,变成了自我管理。在新型学习模式下,如何借助网络资源营造积极、高效的线上育人环境,优化语文课上讲授、课下训练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式,需要职业院校教师进行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语文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现状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语文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也不高;二是学生在网络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娱乐消遣,线上学习时间严重不足。面对这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即依托网络平台建设一套可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隐性课程。利用它的隐性特质更易于学生接受的优势,改变了校内基础课程授课时间不足的现状,不仅坚守住语文教学的大阵地,也真正实现了课上与课下相互配合,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其综合职业素质的目标。

(二)隐性课程的定义和创新

在网络平台上开设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为目的的隐性课程,既是大语文教育观念在新时代的延续,又是隐性课程理论的拓展和延伸。

隐性课程又称为潜课程、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主要指隐藏在环境中,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因素。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P.W.Jackson)在他的专著《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隐性课程逐渐成为国际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创新点在于突破学校这个客观实在的环境,把教育拓展到学生生活的虚拟环境中。

(三)大语文教育观念的定义

大语文教育观念是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将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

二、学生分析及教学实施过程

职业院校的隐性课程开发,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学习习惯、认知水平等,有针对性地设置训练项目,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职业院校学生分析

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在17~23岁之间,他们一方面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同时追求自由和独立人格,对于教师和家长的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他们自控能力较差,不能辨别是非。职业院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有欠缺,面对强制性的学习往往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有关数据表明,职业院校学生把很多课余时间都花费在网络中,在碎片化的聊天、娱乐、购物、游戏、视频上消磨着时间,用于学习知识和自我提高的时间有限。因此,隐性课程的设计思路应充分考虑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可支配时间,教师应从他们的日常爱好出发,把语文训练引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综合职业素质。

(二)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分成两部分:一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二是学生基于兴趣的练。

1.教师引导学习

教师指导下的学,指的是在校正常的课堂学习或者是学校统一安排的网络课程学习,属于必修部分。

2.学生自主练习

学生基于兴趣的练,指的是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设置的实操训练,属于选修部分。训练内容有读、说、写三个侧重点,分别依托名著导读、观点陈述、散文随笔三个方面。结合学生网络学习的习惯,激发他们提升个人语言能力。

(1)名著导读。通过影视作品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使其在原著与影视作品的对比中寻找精华,发现语言的魅力,进而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点评,促进其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

(2)观点陈述。从提高日常人际交流能力出发,结合看日常的时事新闻,通过评述新闻事件,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3)散文随笔。通过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的随笔,容易使学生产生应付心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真情实感。但学生在社交平台上或是在朋友圈自由表达,恰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网友的点赞是对其最大的认可。把布置作业和学生通过社交平台发表感想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引导纠正,最终实现“心有所想,手写我心”。

3.考核方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切忌陷入僵化教条的“为了练而练”,注重其“隐蔽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确保练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的配合训练,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表达能力和思维优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旨在通过第二课堂、社团等组织活动引导学生。

线上训练以作业或任务的形式开展,结合线下授课内容,寻找连接点,设置具体的训练任务,一般1~2個课题搭配1个训练项目即可,一个学期至少保证10个训练项目。课程结业考核分为线下考核和线上考核两部分。线上作业和线下课堂教学挂钩,考核分数为线下占比40%,线上占比60%。视频、音频作品制作为阶段性语文能力训练的成果展示,可以以附加题的形式给学生判定分数。

三、小结

学生面对丰富的网络世界,往往难以自我约束,本文立足于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力图解决目前网络环境给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期探索在语文日常教学中线下讲授与线上训练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式,研究更加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价方案。

参考文献:

[1]姚联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李培娟.网络时代高职语文的教与学[J].科教导刊,2013(8).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大语文隐性课程网络空间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