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研究:以芜湖县西河古镇为例

2021-04-24付晓惠

关键词:西河文化景观村落

张 浩,王 惠,付晓惠

(安徽工程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截止2019 年,安徽有5 批次共计400个村落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大部分传统村落位于皖南山区.文化景观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作品,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及其所依存的聚居环境的有机演化过程,体现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在人类演进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1].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一种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传统村落为中心的有机进化的文化景观类型,包含村落的自然与人工要素,具有较高的地域性与民族差异性特征[2].

随着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文化、历史价值较高村落的文化景观逐渐被保护开发,而村落文化景观价值的大小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基础,也是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前提.因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文化景观价值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将影响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的各类因素进行分解量化,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较为客观地呈现最终的评价结果.雷锦锦等[3]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与模糊评价方法构建了云南地区的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评价体系及其评估模型,对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庞二莎[4]对运用AHP 和模糊数学方法对大连城市文化景观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大连城市旅游开发需要注重政府谋划、多企业参与等相关建议.沈俊翔等[5]对漳州历史街区建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古街区发展的针对性建议.孙思晗等[6]对比分析了海峡两岸传统聚落的文化景观评价法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彭宝瑶[7]对传统村落资源等进行评价并就后期村落景观改造提出相应的建议.王南希等[8]从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3 个维度探讨了乡村景观的价值内涵.李伯华等[9]从风景价值、文化价值等4 个方面分析了张谷英村的景观价值.

以上研究表明,当前文化景观价值评价主要集中在自然文化景观、历史街区、城市景观等方面,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的成果并不多,皖南地区的研究更少;价值评价维度上,多集中在文化景观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等层面,没有充分考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经济价值的重要性;在部分定量研究中,调研对象中对游客、参观者的调研数据获取较少,样本数据不全面.

本研究以皖南地区代表性传统村落——芜湖县西河古镇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本体、历史、文化、社会及经济5 个价值维度,对西河古镇传统村落的各类文化景观进行价值评价研究.

1 研究区域概述

西河古镇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南部,处于宣城市宣州区、芜湖市南陵县、芜湖县三地交界处[10].东濒弋江之水,西北与高兴、沈公行政村接壤,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0.33 km2(见图1).西河1931 年设立为建制镇,2003 年西河镇编制撤销,整体划归于红杨镇,成立幸福社区.目前,共有居民800 余户,1 868 人.古镇老街巷坐落于圩堤之上,呈“一”字形布局,南北向长约1 200 m,在其两侧分布着传统商业建筑.古镇是天然水运码头,明清时期沿青弋江水运的商家络绎不绝.2014 年,西河古镇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镇老街至今已有600 余年历史,保留着传统民居、商业建筑、寺庙殿堂等[11],部分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非物质文化也流传至今,且作为西河古镇重要的文化景观,体现了西河历史演变的过程.

图1 西河古镇鸟瞰图

2 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类型

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记录并映射着该地区的农耕生产、商业贸易、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综合考虑文化景观分类的一致性、差异性及全面性原则,参考世界遗产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景观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为物质与非物质2 种类型,并结合实际,将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为2 大 类,10 中类,32 小类,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类型分类

3 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体系

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定量评价思路主要采用德尔菲法.首先,通过多轮问卷征询确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指标;然后,通过AHP 法来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的评价体系;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各类文化景观进行综合价值评定.

3.1 确定评价目标层

结合西河古镇传统村落的历史与现状,为了能较好地完成对西河古镇传统村落各类文化景观的全面认知和合理评价,将其文化景观分为聚落格局、圩田水系、商业建筑、民居建筑、公共空间、徽商文化、精神信仰、生活习俗、节庆风俗和传统技艺10 个种类.

3.2 确定评价准则层

参考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西河古镇传统村落的特点,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及针对性原则,确定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的评价准则层,包含5大价值层面.

1)本体价值.文化景观的实体空间、物质材料、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等都反映其自身的本体价值,本体价值是其他价值存在的载体及前提.

2)历史价值.文化景观是在一定生产生活方式下积淀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见证了村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史进程,其时间跨度、历史影响力与地位、原真性对于文化景观价值判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3)文化价值.文化景观的形成融合了宗教、乡约或族规、文化等人文思想,其文化内涵的延续性、多元文化融合程度、文化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地域特色文化丰富性等方面反映了其文化价值的厚重程度.

4)社会价值.文化景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空间.例如,聚落环境和建筑营造的生态策略,民俗活动具备教育功能及社会吸引力,这些均能体现出社会服务、引导及宣传作用,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

5)经济价值.经济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文化景观产生的重要价值形态,文化景观作为经济资源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收益,同时也可以形成产业间接带动劳动力收益.合理开发与活化利用文化景观,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3.3 确定评价指标层

首先,根据文献、实际调研和专家的初步征询,选定27 个三级指标.然后,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在高校从事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和乡村景观研究方面的专家5 人、具有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经验的设计工作者6 人、有3 年以上传统村落基层工作的管理人员3 人、具有旅游规划设计经验的设计工作者2 人,通过问卷咨询各调查对象关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筛选的评价指标是否系统合理;将有分歧的指标比较分析;再将问卷交由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如此循环,直到所有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为止.最后,结合第1 轮反馈意见,去掉不合理的5 个指标;再进行第2 轮的意见询问,将有分歧的因子分析比较,重新排序,去掉3 个指标;最终确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指标

3.4 计算指标权重

根据AHP 方法的基本操作原理与流程,结合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述调查对象对评价体系中各层因子进行成对比较;采用1~9 标度法,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判定值,构建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值(见表3),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5 分析评价指标权重

表3 中C层权重总排序反映了各个评价因子在整个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评价体系中所占的重要性程度.从A~Bi层的权重来看,文化价值的评价因子的权重最高,因子重要值排序为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本体价值>经济价值.可见,文化性始终是文化景观重要的内涵与特征,而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则作为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体价值评价因子B1~Ci层中,保存整体性评价因子得分最高.可见,村落文化景观组成元素与形式的完整性是本体价值体现的前提,文化景观风貌的协调性、规模的多样化和丰富性程度是本体价值的保证.

在历史价值评价因子B2~Ci层中,历史影响力评价因子得分最高.可见,文化景观形成过程中相关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影响力是历史价值的重要体现,“假古董”形式的文化景观不被接受.

表3 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权重

在文化价值评价因子B3~Ci层中,文化稀缺性更被众人所关注,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与内涵稀有性受关注较多,具有地域特色且独有的文化景观更受到重视,这也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参考依据.

在社会价值评价因子B4~Ci层中,社会认同感评价位居首位.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合作的产物,深深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社会认同是其存在的基础;另外,教育科研功能指标说明文化景观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价值评价因子B5~Ci层中,文化景观的开发潜能是普遍关注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景观能否直接或间接带来一些经济效益,对于地方政府、居民而言是十分关注且重要的,这也符合文化景观有机进化的基本理论.

4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是涉及多个影响要素的综合性评价,且各因素之间有层级之分.因此,需采用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才能较全面、客观地对各类文化景观价值进行评定.结合西河古镇传统村落的10 类文化景观内容,进行文化景观价值的模糊综合评价.邀请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和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传统村落研究者、乡村基层部门管理人员及西河古镇当地居民、游客观光者等90 位调查对象对指标层中的指标按照要求进行评价,获取调研问卷82 份,有效率91.11%,其中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等级分为“非常高”“高”“比较高”“一般”和“不高”5 个等级,分别用5 分、4 分、3 分、2 分和1 分来表示.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方程为

其中,WCi是第i个评价因子的C层权重;Ci是第i个评价因子获得的价值评价分数;n是评价因子综述;E为单个受访评价对象对某文化景观价值评分之和,即

其中,m为受访评价对象数量;E综合为全体受访评价对象对某文化景观价值评分的综合平均值.

4.2 评价结果

根据表4 可以看出,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评价得分排序前3 名的是聚落格局、徽商文化和公共空间;分数排序后3 名的是商业建筑、生活习俗和节庆习俗.本体价值最高的是聚落格局;历史价值最高的商业建筑;文化价值最高的是徽商文化;社会价值最高的是圩田水系;经济价值最高的是聚落格局.

表4 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因子实际得分、综合得分与排序

4.3 评价分析

1)西河古镇传统村落的聚落格局文化景观价值综合评价分最高,反映出西河古镇的核心地理位置、独特的聚落营建格局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西河古镇作为明清时期青弋江沿岸重要的商贸重镇,是皖南山区与芜湖长江口岸联通的中间枢纽;老街巷坐落于圩堤上,充分利用圩堤堤坝宽度营建聚落,呈“一”字型布局展开.明清时期徽商在西河艰苦创业、扶贫助弱,彰显徽州商人的儒商精神,其文化内涵熏陶历代西河居民.村落中的土地庙、八面佛、洋船码头、五显殿堂等公共空间和建筑物是西河的文化地标,是西河居民独特的记忆与感情,也是游客观光的必去之处.

2)商业建筑文化景观价值综合评价分值偏低,其原因在于当前商业建筑的保存状态较差.虽然西河明清时期是商业聚集之地,但如今大量商业建筑破败不堪,老街上基本无商业氛围,只留下几户老人留守老街,因此其文化景观现状凋敝不堪.西河居民的生活习俗和节庆风俗文化景观价值综合评分最低,主要由于在当前城乡演进中大量西河居民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在不断改变,更加迎合都市生活方式;本地人口不断外迁,地域特色习俗无传承人继承;传统节日活动举办次数减少.因而对这2 方面文化景观的认知与体验感较低.

3)从单个因子的单一价值来看,商业建筑文化景观的历史价值评价较高,但其总评价偏低.这主要在于其本体价值分数偏低,也主要因为其保存完整性较差.圩田水系文化景观的社会价值较高,尤其是青弋江游船、渡口及圩田的生态与科普教育功能等方面吸引了更多人关注.

4)经济价值权重虽靠后,但在C层权重总排序中,文化景观的开发潜能指标相对排序靠前.这表明调研对象在认定文化景观经济价值的同时,对其开发和活化利用而产生经济效益的潜能比较关注.

5 结论

综上,对于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发展需要尽快落实以下几方面:

1)尽快修复传统商业建筑和营造公共景观.老街巷的商业建筑、公共空间需要进行价值评估,并选取保存完整度较好且文化景观价值高的建筑进行修缮,赋予其业态功能,加以活化利用.

2)梳理贯通圩田水系.西河古镇四周的圩田水域沟渠被隔断导致水系联通受阻,因此需要贯通水系,发挥自然生态效益.

3)丰富社区日常生活.可以结合现代材料、技术和不同展示方式积极改变传统生活习俗、节庆活动方式等,使其更加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

4)打造西河地域文化展示综合中心.西河古镇现有的红色文化、徽商文化展示馆空间场所小,且内容相对单一,各展示场所之间单独分开并未联系,建议建设地域文化综合展示中心,将西河主要的特色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同时开发旅游文创产品,盘活旅游经济.

猜你喜欢

西河文化景观村落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近20年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文化景观粒子云的界定与度量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烟雨蒙蒙青西河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