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城市设计的珠江啤酒厂旧址更新利用

2021-04-23戴方舟

建筑技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啤酒厂遗存珠江

戴方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州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工业与港口贸易城市,大量工业厂房以组团形式分布在交通发达、货运便利的珠江沿岸[1]。在中心城区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曾经的工业用地大多面临用地征收后再开发的情形,其中部分已被拆除重建,部分经过改造利用的工业旧址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珠江啤酒厂作为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应对予以保留、更新。2015年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优化在已有的控规基础上,从城市用地功能、城市空间形态两个层面对珠江啤酒厂旧址提出了进一步的更新策略,对工业旧址进行活化设计与设计成果导控,从规划到实施实现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工业旧址更新的结合。

1 珠江啤酒厂及琶醍片区的发展历程

1.1 区位与现状

珠江啤酒厂位于海珠区新港东路磨碟沙大街118号,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范围内,西北侧是珠江新城,东北侧与国际金融城隔江相望(图1)。厂区总体占地面积24.29ha,滨江3.6ha为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区,企业保留厂区北侧6.9ha,其余约17.4ha交政府收储,覆盖了污水处理厂、糖化发酵厂二至四期在内的主要生产区域(图2)。

1 珠江啤酒厂区位示意

2 珠江啤酒厂权属划分

目前,珠江啤酒厂自留地结合琶醍啤酒文化区联合开发,多数工业建筑已进行改造。从现状使用情况看,日常人流集中在餐饮商业集中的琶醍区域首层及二层滨江平台。珠江啤酒厂自留地范围内公共空间较为零散,导致自留地内部分改造建筑及公共节点可达性不高,游览路线较少深入腹地(图3)。

1.2 珠江啤酒厂及琶醍片区改造历程

(1)第一阶段:生产时期(1985—2008年)

自1979年起,广州步入新型工业发展阶段[1]。珠江啤酒厂于1985年建成投产,并于2004年在厂区内建设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承担企业文化与啤酒生产技术的展示功能。

3 珠江啤酒厂现状公共空间

4 琶醍沿江景观设计及现状对比

表1 珠江啤酒厂改造历程

(2)第二阶段:阶段性改造时期(2008—2015年)

2008年,为响应“退二进三”1号召,珠江啤酒厂开始迁址,至2015年正式停产。2010年,在琶洲-员村片区规划及“迎亚运”一江两岸建设背景下,珠江啤酒厂以政府规划、企业实施改造的模式,结合建筑改造、功能置换及滨水景观设计,打造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区。在有轨电车建设过程中,毗邻珠江的活动空间已不复存在,而二层活动平台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留(图4)。

2014年《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中,珠啤北部及中部保留为琶醍及珠啤自留用地,提出对其上建筑及设备遗存进行保留改造;南侧17.4ha范围被规划为商业用地。

(3)第三阶段:结合城市设计的片区更新再利用时期(2015年至今)

2015年,广州编制了《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及控规优化》,其中对珠江啤酒厂旧址进行了城市设计方案的调整,包括用地布局与公共空间优化调整,并基于城市设计总师制度,从城市设计成果管控的层面落实工业旧址的更新利用策略。目前在维持运营的前提下,琶醍的扩建升级工程已动工(表1)。

总体来看,珠江啤酒厂在城市发展战略引导下,结合企业自主开发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包括商业活化及滨水景观优化,并在已有控规中落实了部分建筑及设备遗存的保留。在后续的城市设计调整过程中,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优化落实了更大的保留范围,并结合保留遗存进行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与品质提升。

2 珠江啤酒厂更新现状特征

2.1 部分保留特征

根据2014年《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珠啤原址临江10.5ha地块作为企业自留用地与小琶醍用地,其余用地由政府收储用作商业开发。旧版控规将琶醍及珠江啤酒厂自留地范围划定为文化设施用地,并保留范围内25处工业建筑与设备;而政府收储范围内部分具有价值的遗存由于用地性质与开发强度要求,存在一定的保留难度。

表2 珠江啤酒厂工业遗存保留范围表

2.2 自主改造特征

由于未经过身份认定,旧址内的工业遗存缺乏法律层面的保护支持,同时对保护的方式缺乏引导。在既有改造历程中,珠江啤酒厂旧址更新均为企业自主改造模式。在此前提下,现状存在建筑立面材质与周边环境不协调、保留工业遗存与周边建筑过渡不合理,以及公共空间较为零散、未成体系等问题,需要进行设计上的整体控制与引导。

3 珠江啤酒厂保护利用策略及更新设计

为保护及合理利用现有的工业遗产资源,同时有效提升城市标志性与公共空间品质,2015年《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优化》将珠江啤酒厂的深入调研及改造研究纳入设计内容。在对工业遗存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用地范围的工业遗产,城市设计优化采取了不同模式分别进行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引导。

3.1 基于实地勘察的价值梳理评估

3.1.1 建立评价标准

建立针对性的价值评价标准,是工业遗产保护合理性的依据[2]。文化层面上,关注建筑与构筑物遗存所代表的技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以体现典型及完整的生产工艺、技术与流程为评价标准;物质层面上,关注建筑与构筑物的空间或结构特征及现状保存情况,对既存建筑及构筑物进行实用性价值分析。

3.1.2 价值梳理评估及保护范围划定

结合价值评估标准,对于珠江啤酒厂旧址进行全范围实地调研,包括建设分期、高度分布、结构特点、材料与形式等,形成一套全面的价值评估体系。从现场调研成果看,原规划拆除的污水处理厂及糖化发酵厂均为具有保留价值的工业遗存。污水处理厂的IC反应塔、沉淀池与曝气池体现了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糖化发酵厂的发酵罐是啤酒风味形成的最重要场所,也是片区生产功能的核心部分,同时其结构保留完整,内部特色空间具有改造利用的潜力。最终,城市设计优化中增加了对污水厂的沉淀池与曝气池及糖化发酵厂的发酵罐底座与周边管道的保留(图5)。

5 珠江啤酒厂保留建筑及构筑物示意

6 优化前后土地利用及工业遗存保留

7 琶洲大街西公园绿地调整前后城市设计方案对比

8 珠啤改造后公共空间系统分析

9 煤炭发电厂区域公共空间改造及保留遗存

10 景观廊道构建

11 二层步道延续通往滨江的活动空间

3.2 结合工业遗存进行用地及功能布局调整

对于政府收储范围内的工业遗存,城市设计优化通过用地性质、地块划分调整来协调遗存保留与开发指标的需求。在整体用地格局上,通过加大市政公服密度与高效紧凑的土地开发,实现“大密大疏”的空间格局[3]。在此基础上,城市设计结合公共绿地对包含污水处理厂、糖化发酵二至四期在内的6ha范围进行了用地功能布局调整。

首先,将污水处理厂片区调整为文化设施用地,结合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进行活化。地块的建设容积率控制在0.9以下,建筑高度控制在50m以下,为遗存的保留提供前提。同时,对旧版控规中琶洲大街西侧楔形城市绿地进行整合,将糖化发酵厂所在用地转化为城市公园绿地(图6)。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城市设计进一步取消了穿过公园绿地中心的道路,以强化公共绿地完整性与生态作用;规整绿地公园东侧用地,调整路网使其与南侧道路网格衔接,增强道路系统的连续性(图7)。

在最终出具的城市设计图则中,新增政府收储用地范围内保留工业遗存5处。在增加保留范围的同时,琶洲西区整体开发地块数增加了35个,总计容建筑面积增加了80万m2,绿地水域面积总量比2014年控规的同区域增加了13.8%,共3.9ha。

3.3 工业遗存活化利用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相结合

城市发展的共时性决定了城市空间形态要素间的紧密关联,工业旧址与城市空间割裂会造成公共空间的破碎,其本身也无法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4]。针对珠江啤酒厂现状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城市设计通过节点塑造、疏通廊道及立体步行系统构建策略,结合保留的工业遗存进行公共空间整合及品质提升。

3.3.1 结合特色建筑与构筑物进行公共空间整合及节点塑造

现状部分保留建筑与新建建筑间空间较为割裂,对于建筑的活化设计与后续使用存在较大限制。对此,采取建筑空间、开敞空间与工业遗存融合的空间整合策略(图8)。以煤炭发电厂为例,首先将片区内开敞空间进行边界梳理,新建总部大楼裙房部分作为公共空间开放,保留西煤棚最南侧一跨结构框架为工业景观,结合二层连廊构成整体空间序列(图9)。由此,在容纳更多立体绿化与地面活动的同时,也为保留建筑创造更加舒展的空间,从整体上构成新旧融合、具有文化特色的公共活动节点。

3.3.2 构建景观廊道,将特色节点融入公共空间系统

城市设计优化通过景观空间的延伸,强化特色节点与周边地块及滨江的步行联系。首先,充分利用琶醍区滨水景观与周边城市地标建筑作为视觉焦点,结合路径、建筑体量、地块景观构建视线通廊;结合绿地系统与水系打造景观廊道,通过公共空间网络将深入腹地的琶洲大街西公园绿地与滨江景观带联系起来,使其融入片区公共空间系统(图10)。

3.3.3 立体步行系统增加工业旧址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不仅在于单个地块的空间设计,也取决于不同地块间公共活动空间的连续性。现状有轨电车阻断了琶醍首层与滨水空间的联系,二层平台则延续了通往滨江的活动空间。城市设计优化基于现状二层滨江平台整合区域步行系统(图11),首先结合保留下来的发酵罐基座与管廊打造二层平台,并通过空中廊道连接周边轨道站点,增强区域可达性;同时在地面结合景观绿地与道路铺装组织慢行交通,二层活动空间通过空中廊道连接,构成与周边地块融合的步行网络;设置24h公共垂直交通,保证立体步行系统的开放性与公共性(图12)。

3.4 多样性功能策划

目前,琶醍啤酒文化区现状业态以餐饮娱乐及艺术展览活动为主。在此基础上,城市设计优化将珠江啤酒博物馆定位为科普教育基地,置入文创办公、画廊、展厅、影院等体验式文化与商业空间,以公共服务配套形式与周边商务办公片区形成功能互补,一方面顺应城市发展的综合服务功能需求,另一方面提升整个片区的活力和可持续增长的动力[5],与周边商务组团一同构成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的互联网创新集聚区。

3.5 导控设计成果

城市设计图则及导则的引入,可以使城市管理的整套系统更加细致完善[6]。在珠江啤酒厂的改造实践中,城市设计图则与导则从两方面对工业旧址的更新设计成果进行导控:一方面通过图则的要求落实遗存保留范围与开发指标;另一方面通过建筑及街道的界面导则控制地块内公共空间的生成,以及与周边地块的接驳。

以琶洲大街西公园绿地及通往滨江的景观廊道为例,城市设计图则要求保留发酵罐基座工业设备,同时对保留构筑物所在绿地提出结合现状自然及公共设施资源的复合功能定位要求;城市设计导则从功能与设计两方面对公共空间活化设计进行引导。在功能方面,关注慢行道的连续性并与公共交通衔接,以实现公园与周边的良好接驳;在设计方面,强调工业元素的保留及地块的整体协调,并给出合理性游览与休憩场所的活化利用建议及相应的空间效果示意(图13)。

12 立体步行系统

13 琶洲大街西公园绿地连接滨江的景观廊道空间

4 结语

城市设计作为城市精细化设计与营建的手段,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修旧如旧,尊重历史”的原则下,通过用地功能的布局调整,为工业遗产的保留提供前提;将工业遗产活化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结合遗产进行公共空间整合及品质提升、片区多样性功能策划,并通过城市设计图则及导则控制保护成果的实施过程,使遗产融入城市体系,重获生机。

对于工业遗产保护而言,仅仅维持原状的消极保护是难以长久维持的。只有基于工业遗产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及文化价值,活化利用工业遗产自身文脉特色,并保障其后续长期稳定经营与发展,才能使遗产以传统文脉与现代发展需求结合的方式,展现出崭新而独特的生命力。

注释

1“退二进三”是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鼓励第二产业(工业)从市区退出,合理利用腾出来的厂房,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广州市区产业“退二进三”企业工业用地处置办法》中规定:凡列入市政府公布或批准的影响环保或危险化学品类的“退二”搬迁名单、且产权清晰的厂房,均可用来发展第三产业。经市规划部审核、并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可改变原厂房的性质和使用功能。

猜你喜欢

啤酒厂遗存珠江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占据价值之巅!珠江头排之上的“壹号”人生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数读”2018年珠江水运发展
中国最早的啤酒
“漫”游珠江
明代俗曲文献遗存
最棒的啤酒
最棒的啤酒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