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1-04-22郑小东刘宁陈建辉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全过程校企合作

郑小东 刘宁 陈建辉

摘要:校企合作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依据教育部文件指导,提出了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高校选择适合的企业合作伙伴,长期合作,深度融合,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建设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开展课内外教学,达成协同育人目标,实现合作共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深融合;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8-0146-03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通常面向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然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社会需求变化快,受机制、资金、资源、师资等条件所限,地方高校经常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学生毕业即失业,与社会急需计算机人才、计算机人才就业火爆的社会现状形成尴尬对比[1]。为了解决问题,地方高校选择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主要有以下形式[2]。

(1)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这种合作往往是针对特定课程,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这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源、师资等问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所增强,但是对人才培养结果没有本质性影响。

(2)“3+X”等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3年,大四在企业实训一定时间,3~6个月不等。这种模式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解决就业问题,但往往涉及较高费用。

(3)校企共办专业。校企联合招生,共建专业,共同培养学生。这种模式基本解决了机制、资金、资源、师资等问题,但是受国家与地方政策约束,只有少量高校开展,且属于高收费。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以满足人才培养和自身发展的需求。

1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3]发布,文中指出: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4]发布,其中第八条“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指出: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机制,与相关部门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向交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工科”,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已经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根据文件指导,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办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1 校企匹配

计算机行业企业众多,愿意与地方高校合作的企业也很多。因为各方面原因,高校经常更换合作单位,这使得校企双方没有深入合作的余地,校企合作一直停留在孤立的教学环节的层面。

开展校企融合协同育人,高校需要长期稳定的企业伙伴,双方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一起研究人才培养、探索人才培养。合作過程,双方的理念、行为不端碰撞,逐步融合,双方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有机融合体,人才培养各环节都能稳定、有序、高效开展,并达成预期目标。

开展协同育人,校企双方必须匹配。企业过于强势,会导致人才培养偏离正确的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会变成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会过于单一,对社会需求的适用面变窄,背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初衷。高校过于强势,企业的意愿在人才培养中无法体现,企业的利益无法保障,校企合作会失去存在的基础,校企融合会沦为形式。

1.2 制订培养方案

关于行业发展、人才培养,企业具有与高校不同的视角,他们对于社会需求的变化非常敏感,对于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着清楚的认知,对于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有着较为准确的预判。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一方面能够保障培养目标更加合理,课程设置支持毕业要求达成,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达成,并且符合高校规范、融入企业理念和智力。另一方面,通过共同开展这些工作,企业能够深入理解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划,清楚各个教学环节设置的原因与预期目标,企业的行为将有的放矢,结果更符合高校的期望,这是目前学校主导、企业辅助的校企合作根本无法达到的结果。

1.3 开展课程教学

依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和校企双方的师资特点,教学工作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数学、英语等通识课,电学等学科基础课,以及数据库等专业理论课,企业根据高校需要参与课程建设,由校内教师授课。第二类包括应用开发类技术课,以及设计、开发类实践课,例如Java、Android等,由校企合作共建,以校内教师为主导、企业人员辅助授课。第三类为综合设计、实习类课程,由校企共建,以企业人员为主导、校内教师辅助授课。

校企合作教学,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评价方法必然会受到冲击。以设计类实践课为例,高校教师比较关注使用了哪些技术、怎么使用,以综合性、系统性为导向,而企业教师更关注设计过程、完成度和质量,以工程性为导向。关注点的差异会导致评价方法中观测点的设置以及权重分配的不同。融合过程校企之间不断的理念碰撞会让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变得更科学。

1.4 开展课外教学

学生课外有很多时间,正确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有益。

第一,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计算机学科的竞赛可以分为程序设计类和项目开发类两种。前者主要有ACM、天梯赛等赛事,这些赛事可以由校内教师组织学生训练、参赛。后者主要有“互联网+”、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赛事,以项目形式参赛,目前项目来源主要是高校教师、学生。校企融合模式下,一方面可以引入企业项目,增加项目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引入企业智力,让企业人员参与指导,提升项目竞争力。

第二,引导学生参加企业项目实践。因数量、名额有限制,能够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只是少数,更多的学生没有机会。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引入企业成熟项目或模块,设置为实验室开放项目,校企教师课外合作指导,学生自主参加学习、训练。

第三,开展职业规范与就业指导。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工作,职业素养同样很重要。目前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由校内教师承担,教学具有普适性,但缺乏针对性、专业性。校企合作模式下,可以组织企业优秀人员为学生现身说法,双方充分交流,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1.5 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可以尝试合作开展系列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是对以往工作的总结,方便以后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广这些资源,扩大校企合作的社会影响力和价值。

第一,制作项目库。企业有许多成型的产品,高校与企业合作,拆分、移植项目、模块进入人才培养多个环节,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第二,编写应用型教材。根据课程教学,编写项目式、案例式等类型的教材。目前教材大多由高校编写,少量企业也出版了一些教材,单独由高校或企业编写的应用型教材在系统性或工程性上都存在一些偏颇。

第三,共建开放平台。围绕某一类应用技术,共建教学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平台,拓展校企合作育人能力和应用价值。

1.6 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偏重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经验欠缺。企业人员偏重应用技术,学科理论发展跟踪学习不足。校企合作,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双方必须沟通交流,相互学习,无形中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高校教学、科研需求,以及企业发展需求,双方可以合作开展专门的师资培训、技术交流、项目合作,满足各自的发展需求。

2 实施路径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第一,校企匹配,建立合作关系。第二,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框架。第三,根据需求共同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第四,校企合作开展课程教学、课外教学。第五,根据课程教学与课外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结果,评价、改进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3 效果分析

3.1人才培养方案更合理

制订培养方案时,高校清楚自身发展定位、办学条件,對学科、行业、社会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认知,习惯于从知识的系统性角度考虑人才培养。企业立足于行业竞争,习惯于从自身发展、社会发展与需求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双方智力的结合和碰撞,能够促使培养方案更合理,更贴近社会发展需求。长期合作,能够使得高校专业建设保持新鲜、充满活力。

3.2课程教学工程实践性更强

企业参与应用技术类课程教学设计,主导实习、综合设计类课程教学,成熟的企业项目和模块进入课堂,课程教学的工程实践性增强。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语法后,直接进入工程项目的训练,减少了重复的低层次技能练习消耗,工程素养稳步提升。

3.3普通学生成长空间拓展

传统模式下,地方院校课外资源主要为少量优秀学生使用。校企融合模式下,普通学生可以根据发展需求,自主参加校企合作的实验室开放项目学习、创新创业学习、职业规范与就业指导活动等,普通学生的成长空间拓展,人才培养真正进步。

3.4校企共同进步

校企融合模式下,校企双方共建资源,共享资源,共同开展教学与人才培养,双方理念碰撞,知识与技术交融,共同进步是必然结果。

4融合度分析

4.1理念融合

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实施课内外教学,融合了双方的发展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理念。

4.2资源融合

人才培养过程,建设和使用的资源包括校企双方的场地、设备、人力、物力。这种资源融合始于人才培养需求,基于双方各自具备的条件,是共同协商后的融合,是匹配人才培养需求、匹配双方各自发展与共同进步需求的有机融合。以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验室为例,高校提高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共同在课外组织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高校的收益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科竞赛成果,企业的收益是近似定制的人才以及潜在的创新成果转化。

4.3行为融合

开展校企融合协同育人,企业的参与从制订培养方案开始,至学生就业指导结束,贯穿了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了达成“协同育人”的共同目标,校企行为一致,相互匹配,企业行为不再仅仅是高校人才培养行为的补充,二者已经融为一体。

5结束语

开展校企融合协同育人,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赢。对高校而言,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能够持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能够收获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建设、学科竞赛等系列成果,能够为专业发展注入活力。对企业而言,能够长期获得稳定、定制的人才储备,能够获得高校长期的智力协同。很多企业和高校已经在开展相关工作,只是停留在各取所需的层面,深层次合作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1] 央广网.《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发布[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802138576313 420&wfr=spider&for=pc,2020-7-10.

[2] 胡永生.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9):143-148.

[3]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2017-12-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018-10-8.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全过程校企合作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