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应重视审辩式思维的培养
——2020 年全国卷Ⅱ第42 题的教学启示

2021-04-22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1期
关键词:拉普情境思维

陕西

审辩式思维是用审慎、理性、包容的态度,解释、分析、评估、推论已有或相关的信息,通过不断自我修正,形成清晰、理性的判断。审辩式思维是一个人变得客观理性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审辩式思维的培养是完成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目标的优选路径。中学历史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其依然存在未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问题,究其原因,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能重视对学生思维结构的培养,使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结构,难以有效理解课时结构、专题结构和课程结构,难以从复杂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分析、解决问题。在历史教学,尤其是试卷讲评课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这将有利于扭转目前的教学现状。本文以2020 年全国卷Ⅱ第42 题为例,浅谈审辩式思维在高考试题中的渗透考查及二轮复习中培育审辩式思维的备考策略。

一、审辩式思维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

例.(2020·全国卷Ⅱ·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1 所示:

图1 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一)在问题的情境创设上渗透审辩式思维

这道试题的问题情境由若干立体式的表格形式呈现,根据图表内容可知,构成欧洲联盟的三大支柱分别是“欧洲共同体”“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内务合作”,每个支柱又由若干影响因素组成。这样的问题情境能直接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如欧洲联盟为什么会有三大支柱?构成其支柱的具体内容看似毫无关系,但为什么又能成为某一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是三大支柱?这些疑问和困惑恰恰反映出问题情境本身所渗透的审辩式思维。

(二)在设问的考查形式上渗透审辩式思维

全国卷第42 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形式屡有创新,2020 年全国卷Ⅱ第42 题又一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设问要求从“欧洲联盟”的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纵观近五年的全国卷第42题,一般只强调二者的关联,教师可以从“因果”视角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讨,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技巧后,至少在结构上不易失分。但是,这道题却要求学生围绕三点相互关联的信息展开论证,要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该设问的难度与以往相比有所提高,看到设问后,学生需要进一步审慎判断其本质内涵,按照要求,探寻作答思路,倘若审题不慎,则很容易答偏,甚至无从下笔,这反映出高考考查形式的创新和对审辩式思维能力考查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三)在答案内容组织上渗透审辩式思维

在分析设问和材料情境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明确解答思路,进而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搜集证据,论述观点。在全面了解三大支柱中的构成要素后,学生要根据要求从三大支柱中各选取一点,并找到相互之间的关联,提出明确的观点。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贸易政策”“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司法机构的民事和刑事合作”三项信息,还可以选取“贸易政策”“对非成员国的援助”“打击有组织犯罪”三项信息等,并根据所学知识形成对其相互关联的认识,最终提出明确观点。选取的信息不同,观点和论述部分自然不同,这就是开放性试题的开放之所在。

高考依靠不同类别的史料和多元化的素材呈现形式,借助任务驱动、增强探究与开放性、改进作答指向等手段,加强了对审辩式思维、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透过作答,能够反映学生在语言组织、逻辑思维、写作表达等关键能力上的专业水平,助力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核心功能的实现。

每一道高考试题的背后都是基于有限的材料情境叙述一个故事,命题人是“讲故事”的人,研读者是“听故事”的人,理解与否直接关系着判断的对与错。要想提高判断的精确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感受需要、搜集证据、习得方法的基础上,进入故事的情境,感受故事主人翁所处的环境,并尝试替其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从而获得替代性经验。经历了这一思维实践过程,学生基本能获得自己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个故事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这就是审辩式思维的妙用之处。例如,在经历了以上环节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出以下判断: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由此可展开论述。

【示例】列出信息:贸易政策、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司法机构的民事和刑事合作。

提出观点: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欧洲地区的繁荣稳定。

展开论述:1952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共同组成欧洲共同体,推动实行统一的关税、货币,致力于建立统一市场,这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欧洲又逐渐谋求政治、军事、司法一体化。20 世纪90 年代末,欧盟这一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标志着欧洲联合迈出了重要一步。随后,欧盟成员国进一步加强了外交、司法与内务合作,采取共同立场和措施,对外政策用一个声音说话,减少了内部纷争,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欧洲地区的繁荣稳定提供了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欧洲地区的繁荣稳定,使欧盟在世界的话语权大大增强,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二、从“三环节”出发培育审辩式思维

新课程改革的本质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目标,而审辩式思维的培养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由于其特有的人文性,日常教学更加强调史实的单向传递和堆砌,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甚至会导致历史课堂出现“无主体,无抉择,无生活”的状态。教师应从“三环节”出发,将审辩式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备课、课堂教学、检测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创新教学方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加强任务驱动,改变课堂教学的“三无”现状,进而助推高考育人方式的改革。

(一)在备课环节创设审辩式问题情境

回顾历史,由于历史已然发生,人们接触的是其确定性,有着“先知先觉”的优势。然而,眺望未来,人们面临的是不确定性,如何让读史以明鉴转化为现实,让历史真正成为指导生活的哲学,是历史教学的不懈追求。因此,在备课环节,教师要创设审辩式思维情境,让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产生关联,促进学生思考历史蕴含的生活哲理,达成服务生活的有效策略。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备课中,笔者创设以下审辩式思维情境:

(1)进入正题:什么是科学?科学、哲学、神学到底有何区别?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有哪些不同?学生大多围绕“精确”“实证”“推理”等角度描述对科学的理解。

(2)升华主题:你怎么看同龄人对科学的认识?以“日心说”为例谈谈从假说到科学需要什么?为什么必须“科学数学化”?多名学生就“标准”“方法”“功用”和“科学群体”等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3)回归现实:你觉得科学世界、科学技术、科学工作者应往何处去?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感悟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基于以上三个审辩式思维情境,本节课的主题线索可以归纳为:清理概念—清检内涵—清醒认识。这是审辩一般抽象问题的思维路径,即从日常经验到精准定义、从理论概括到回归实践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创设审辩式思维情境,利用问题驱动和任务导向,让审辩式思维渗透到备课环节的方方面面。

(二)在课堂环节善用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习得知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锻炼离不开对具体知识的操作。课本是学习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参照。教师要合理利用课本,尤其是课本旁白处和课后思考题中补充的部分史料,再筛选部分课本以外的史料,基于史料创设审辩式问题情境,采取“七步追问法”和“史料四问法”引导学生进行追问、求证、反驳、补正,在任务驱动下的师生互动中,落实审辩式思维能力。

1.利用“七步追问法”培育审辩式思维

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中,在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可以选取史料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七步追问法”展开深入追问:

材料一据时人(1846 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表1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形成“基于一定时空限定分析问题”的时空观念,树立“合乎逻辑的论证观点、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懈质疑”的史料实证意识,培养“反省自身、包容异见、慎思明辨”的理性人格倾向。

2.借助“史料四问法”培养审辩式思维

在面对一段史料时,第一,追问作者的立场;第二,追问证据是否可靠;第三,追问证据是否支持他的结论;第四,追问从答题者的立场能否接受他的表述。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

材料二在菲律宾的一座小岛上耸立着这样一块墓碑,碑文内容分正反阴阳两面。阳面碑文:“拉普拉普。1521 年4 月27 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阴面碑文:“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 年4 月27 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 年5 月1 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 年9 月6 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看到这则史料,教师可按以下脉络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1)引导学生追问作者立场。根据材料二的描述可知,阳面是站在菲律宾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立场,歌颂拉普拉普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英勇事迹;阴面以朴实无华的话语对麦哲伦的生平予以充分肯定,为了认知世界和传播文明,他不惜葬身于当年的荒蛮之地,其探险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为后人所倾慕和景仰。

(2)追问其证据是否可靠。根据世界史其他资料记载,确有麦哲伦环球航行并最终逝于该地的记载,证据相对可靠。

(3)追问其证据是否支持他的结论。碑文阴阳两面分别得出的是不同的结论,而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不能确定材料二的观点是否记载准确,所以需要新的证据佐证上述观点。

(4)站在今天的立场看麦哲伦环球航行。在菲律宾人眼里,拉普拉普和麦哲伦都是了不起的英雄:前者是“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自当敬奉;后者则是“第一次环球航海人”,理应歆慕。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新航路开辟带有的双重影响,在分析其他类似历史事件或人物时,也可以运用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视角,得出理性、审慎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素养将落地生根。

在课堂教学中,诸如此类的问题随处可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追求有证据的接纳、接纳后的坚持和无证据时的排斥。知识是提供给学生用以操作、加工、提升能力的素材,面对一些具体知识,课堂教学不是要把它们移植到学生的脑海中,而是要在追问、求证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得来的方法和途径,养成理性思考、审慎抉择的习惯,并敢于承担抉择后的结果。如此,在学习中养成的这一思维习惯可内化为人格气质,能使其更好地应对社会实践。

(三)在检测评价环节强化审辩式思维的训练

审辩式思维的习得、培养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在进行习题讲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经历“概念推敲、搜证行为、论从史出”的思维路径,将审辩式思维应用于问题解析中,提高学生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生活实践。

例2.(2014·全国卷Ⅰ·30)20 世纪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 ∶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 ∶1 甚至6 ∶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C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1.概念推敲

本题的审题关键在于,通过推敲可以明晰“这一现象”能够说明的内容,通过研读选项可以发现能够支撑“这一现象”的概念有“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民众热情”“电影拷贝流通税费”“社会心态”等。

2.搜证行为

阅读材料可知,时间为20 世纪20 年代,空间为上海(隐性:城市)。核心内容为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包括国产电影),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比例约为2 ∶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 ∶1 甚至6 ∶1。在北京、天津等内陆地区放映的国产片较上海(电影制作中心)少,(津、京地区放映的电影需要从上海等地引进)。

核心问题:为什么国产电影流入内地要比外国电影流入内地的成本高?回顾历史可知:20 世纪20 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外国产品在中国销售受特权保护——协定关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但承担着一定的税收负担,故国产电影盈利空间有限。因此,国内同样的产品比外国产品成本高,远离制作中心的产品成本更高。

3.论从史出

基于以上证据可以判定:A,B 项的说法是现象,故排除;“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的体现应该是上海的比例更高,这不符合题目中的比例,故D项排除。上海作为制作中心,其国产的电影却远远低于京津地区,结合上海是半殖民地,外国企业交的税远低于民族企业可知,C 项正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学生要能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成为新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审辩式思维的培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敢于直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格特质。例如,在面对主观题时,学生可以遵循以下步骤审辩、解答问题:

例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经济增长的源泉不仅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且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不同的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方法,其演变如图2 所示:

图2 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就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阐述需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表2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认识:西方近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数量型增长(要素投入驱动),主要依靠资源、劳动力、资金投入;二是质量型增长(效率提高驱动),主要依靠集约管理和知识创新,但两种经济增长模式都离不开技术、制度与教育和管理等因素的作用。

【示例】看法:技术进步大大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

阐述:工业革命时期,水力及蒸汽机驱动的机械操作和专业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伴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内燃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二战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并逐渐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所以,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增长。

三、历史教学培育审辩式思维的实践反思

历史学习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和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善用审辩式问题情境,以探究问题为主线,推动课堂教学的开展。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条完整的思维主线,逐渐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课堂教学应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问题引领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投身其中,激发其学习活力和兴趣,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此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进而提高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第三,教师要坚持正确思维逻辑的指导,在一定的材料支撑和时空环境下,引导学生经历概念推敲、搜证求解的过程,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

总之,教师应将审辩式思维渗透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检测评价等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实现任务驱动,使学生加强合作探究,强调审视自我,坚持不懈追问,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成感性的“知识网”,让历史教学不再是单纯的非黑即白式的单向灌输,而是用审慎、理性、包容的态度分析、推理问题,并得出理性思考的过程。教师还应引领学生看见、反思问题,领悟、内化气质,意识驱动,行为输出,最终形成敢于挑战、不惧权威、理性判断、审慎抉择的人格倾向和思维习惯,以便更好地服务和指导生活。

猜你喜欢

拉普情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赛马拉普死亡之谜
麦哲伦墓碑的两面
墓碑上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