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微专题小切口构建二轮复习的思考
——以“门户开放”政策为例

2021-04-22云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1期
关键词:切口角度政策

云南

“门户开放”政策是中美两国开始直接、正面打交道的起点,在两国关系风云变化的进程中,除各自的利益外,世界局势和各自传统思想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人民版教材中仅以寥寥数百字描述这一错综复杂背景下的政策,人教版、岳麓版教材对此只字未提。“门户开放”政策在教材并未占到很大比重,但从历史发展的整体宏观视角看,结合“门户开放”政策的“前世今生”便会发现,这个看似比重很小的小事件小切口,实则可以折射出此阶段中外历史发展的状况,从而可引申到今天中美关系的社会现实热点问题。值此二轮复习之际,笔者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中涉及“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对其进行梳理。

表1

综上,“门户开放”政策这一事件是藏在三个主题之中的一个小切口,其可以反映三个主题的世界局势变化,从而使学生能站在时代角度从“门户开放”政策的小切口理解背后历史与现实错综复杂的交叉,进而构建三个主题的大视角历史知识脉络。《课程标准》提出:在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的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史料实证的理解和建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和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养成历史解释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初步培养世界意识,即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一、厘清“门户开放”政策的前世今生

人类社会历史中的诸多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形成了立体的大系统和许多小系统,反映在人们的认识上,就成为了概念体系。“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近代外交意志的体现,也是美国综合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它与世界历史动态变化和中国历史发展存在着各种联系,形成了具有阶段性的内容。因而,全方位辨析“门户开放”政策对于理解此时世界历史发展和中国内部的变化有重要意义,可帮助学生厘清中外历史的阶段性内容。

(1)“门户开放”政策的历史变化: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之际,美国发布三次“门户开放”照会,分别在1899 年9 月、1900 年7 月和1905 年1 月,其目的在于协调列强关系,试图消除列强瓜分中国的潜在危机。1921 年,一战结束后,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与与会各国签署《九国公约》,以此遏制日本,获得远东、亚太地区的利益,这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继续。1946 年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最大程度的延伸,为解放战争期间美国独霸中国市场奠定基础。

(2)内涵:“门户开放”政策包含了三个特性,即市场完整性,以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为前提,争取“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贸易机会均等性,协调列强在远东的关系,争取开放列强各自在华势力范围的门户;利益均沾性,开放整个中国门户,倡议帝国主义列强集体侵占中国权益。

二、以点带面构建二轮专题化复习

综上,从时间纵向看,“门户开放”政策涉及内容较多;从横向看,其能够反映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教师可以借此切口引导学生窥探国家外交走向和探讨中美关系的现实热点。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应梳理与这一切口相关的教材知识点,根据内容进行问题串联,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落实。

表2

根据表2 的内容梳理可知,“门户开放”政策贯穿了晚清时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正是风云变化最剧烈之际,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将世界原有的格局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塑。根据“门户开放”政策的变化及教材与其相联系的内容,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角度1:结合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世界变化态势,分析“门户开放”政策形成的原因?

角度2:1921 年,美国为什么继续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在“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中,你看出了世界各国存在怎样的矛盾?

角度3: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对美国来说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说“门户开放”政策被粉碎了?

角度4:《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公平的吗?它会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你能勾勒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路径吗?

学习总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总是与学习伴行,所有问题的解决必定以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为开始。基于问题教学,师生可以围绕一个核心点展开,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科素养的养成,最终指向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角度1 的问题背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侵略扩张的世界历史大势。角度2 的问题是因为美国在美西战争后想立即加入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但碍于在中国参加角逐的主要列强的军事实力都远比自己强大,致使其无力用军事手段从中国获得势力范围,于是决定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实现扩张利益。从美国的选择中可见世界各国相互博弈的过程,由此可联系到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美国基于国家利益下的明智选择。角度3 的问题涉及中国抗日战争方面的历史,教材以单一视角叙述了中日之间的战争,而从角度3 切入则可以将中国抗日战争置于世界视野下,全方位考虑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及抗日战争动态对于世界的影响。角度4 的问题旨在梳理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路径,教材的范式很容易将学生引向“冲击—反应”模式,但从内部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动态来看,近代史的发展初看时甚似对西方的回应,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也是对内部政治挑战做出的回应。

四个问题涉及的专题内容较多且较密集,但其内容可以取舍,这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控。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强,教师则可提供史料,以探究式主题活动完成二轮复习;如果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薄弱,教师则可提供史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配任务,以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内容的整合、梳理。四个问题表面看是发散的,但其均围绕着“门户开放”政策这条线索,突出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从而不断引出近代化的主题,其每一个角度又可成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内容。

三、“门户开放”政策在考题中的体现

教学和命题是两个系统,高考题的基本意图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和理论要求。考试是检验教学的一种必要的评价机制,也是查缺补漏的一种手段,良好的试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迁移能力,更好地落地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3 近代以来中外大事表(部分)

结合所学知识,从表3 中提取四条以上关键词(句),围绕“近代以来世界与中国”提炼出某一论点,并对该论点进行合理阐述。(要求:论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本题从一个个散落的名词概念进行归类和总结,围绕近代以来的世界与中国的主题展开,其核心点在近代,学生可围绕“近代”中外的共同表现展开,也可围绕“近代”中西的不同发展路径展开,还可以围绕中国近代化的线索展开。“门户开放”政策是众多关键词中的一个,结合上述四个角度的内容,可以回答本题的核心论点,结合其他关键词,可从横向构成一幅世界剧变与中国近代化探索交织的图景。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表4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本题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出发,从“搭便车”外交到“门户开放”政策,其一以贯之地围绕实用主义制定政策。其中,“门户开放”政策是羽翼尚未丰满的美国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最佳选择,为其后的外交政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 世纪的中国也成了美国“大外交”“大政策”的试验地,是美国外交转型的突破口,关系到列强之间的竞争。美国不断修正“门户开放”政策,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外延和应用空间,进一步为美国利益服务。通过“门户开放”政策的小切口构建的中外阶段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从纵向面看到一个根据综合国力变化而不断调整外交政策的美国。

四、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凸显教学意义

美国外交常常是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中进行选择,这一点既可以成为理解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也可以成为解读今天美国外交的一种“世界意识”,从美国当今的诸多选择中仍可以看到其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和实用主义的延续。透过“门户开放”政策的切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因素,以更好地为后期复习“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共和国的外交走向”等专题铺垫基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形成先要充分考虑当时的国际格局、国际局势、国际力量对比等情况,再从国际角度出发,考虑他国对该政策的反应,以此明晰周边环境的变化和与本国切身利益相关的其他国家的走向,最后落到本国角度,充分考虑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历史源流、综合国力、国内各种力量的作用等情况。所以说,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一节课从问题开始,也要带着一个问题离开。“门户开放”政策的二轮专题复习使学生回到历史现场,顺着小切口不断打开一个个立体的专题内容,也牵出了纵横交织的知识点。联系当下复杂的中美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如下思考:“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未来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历史教学不是为历史而教历史,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法则中判断价值、发展自我,因此,课堂要定格于某个切口,聚焦“价值担当”和“学术追求”,切合新历史教育教学诉求,照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猜你喜欢

切口角度政策
政策
政策
神奇的角度
助企政策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政策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