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矛盾分析法快速解答选择题

2021-04-22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质矛盾欧洲

广东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唯物辩证法的这一基本原理已被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科学实践的发展所证实,如汉语词汇学中的褒义与贬义、英语语法中的进行时与完成时、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对革命实践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由于矛盾具有普遍性,所以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观察、研究一切事物应当采用的唯物、辩证的根本方法。正因如此,教师可以将矛盾分析法运用到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笔者以近几年全国卷和山东省2020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为“山东卷”)试题为例,详细介绍矛盾分析法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

一、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一般来说,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是错误的,可以直接排除它,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例1.(2020·全国卷Ⅰ·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根据材料“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可知,这些行为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 项;曹魏时,马钧改进翻车,材料与翻车的改进无关,故排除B 项;材料中的“均衡”属于绝对化的描述,至今为止,区域经济发展尚未实现均衡,故排除C 项;材料中的“根本改变”属于绝对化的描述,故排除D 项。

二、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是表象,本质才是实质,故本质是主要因素,现象是次要因素。解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所描述的一般是现象,本质往往在材料之外。如果选项只描述了材料内容,即现象,通常可直接排除,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例2.(2020·山东卷·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D )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根据材料“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参与决策,但并非“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故排除A 项;根据材料“学士,备君主顾问”“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文官地位日益提高”属于“现象”而非“本质”,故排除B 项;翰林学士不属于三省六部,故排除C 项;从设问“反映了”可知,命题者要求学生找出属于“本质”的选项,从文官地位的提高可推知,原属宰相的权力被翰林学士分割了,这才是“本质”,故选D 项。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意识包括思想、文化等。只要厘清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便可以快速得出正确选项。

例3.(2019·全国卷Ⅰ·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D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达达派属于现代主义,而现代主义不具有浪漫色彩,故排除A 项;“遵循写实原则”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故排除B 项;“突出理性思维”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故排除C 项;材料中的“达达派”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现代主义美术出现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社会存在),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社会意识通过美术作品表达出来,故选D 项。

四、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厘清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复习的关键,如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等。此外,近现代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也是复习的重点,如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到三大改造前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例4.(2020·全国卷Ⅰ·34)有人描写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B )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波旁王朝在1830 年“七月革命”中再次被推翻,之后未再复辟,故排除A 项;19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出于对财富的贪婪,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这是当时法国的主要矛盾,是导致“悲惨之城”形成的主要原因,故选B 项;“悲惨之城”的形成根源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而不是贸易中心的转移,且这时期的贸易中心仍然在欧洲,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C 项;经过16 世纪的宗教改革、17—18 世纪的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教会统治早已衰落,故排除D 项。

五、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主要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次要原因。

例5.(2020·山东卷·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A )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合众国”“泛欧运动”等信息可知,此时欧洲联合的思想已经出现,究其原因,一战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联合有利于提高欧洲实力,这是内因,是主要原因,故选A 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暂时缓和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这有利于欧洲的联合,但这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 项;“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为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 项;国际联盟是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与“欧洲联合”的目的不符,故排除D 项。

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是指人们的思想(愿望、认识、意见、计划、方案等)和行动;客观是指在人们头脑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在哲学上称为物质世界。

例6.(2015·全国卷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B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根据材料“朱棣认为,北京……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推动国家政治统一进程”为主观意图,故排除A 项;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形成了两京制,两京来往密切,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故选B 项;当时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晋商不在南北交通要道上,迁都对晋商影响甚微,对徽商还有促进作用,故排除C 项;经济文化中心仍然在南方,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故排除D 项。

猜你喜欢

本质矛盾欧洲
欧洲“芦笋季”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矛盾的我
爱的矛盾 外一首
童年的本质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