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古籍中支沟穴病证谱和应用规律*

2021-04-22孙吉雅李鑫举许婧余樊一桦周桂桐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腧穴条文三焦

孙吉雅 ,李鑫举 ,许婧余 ,樊一桦 ,周桂桐 △

(1.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0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4.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支沟穴首见于《灵枢·本输》,因其位于尺桡二骨夹隙中,狭窄如沟,喻犹上肢沟渠,故名“支沟”,别名“飞虎”,归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支沟穴作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所行为经”,为经气正盛之处,故有调理气机之用。张智龙[1]提出支沟功善调理诸气,凡有关气机不调之证,皆能配伍治之。在现代临床中,支沟穴多用于腰胁部疼痛、耳鸣、带状疱疹、便秘、落枕、膝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2]。为深入了解该穴特性及临床应用规律,笔者整理古籍中支沟穴应用的相关内容,以期为临床运用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以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第5版《中华医典》收录的1 156本古籍为检索源,“支沟”“飞虎”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并参照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纸质书籍进行参考校对。

1.2 数据筛选 对于符合以下标准的条文不予录入:①用于阐明支沟穴定位、归经及用于辅助定位的条文;②支沟穴作为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的条文;③支沟穴刺灸法及刺灸量的条文;④支沟穴主治病证总结性条文;⑤重复检索出的条文仅录入原始条文。

1.3 数据录入 按照“书籍名称”“章节”“主治病证”“针灸处方”等相关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中,建立“支沟穴针灸处方数据库”。

1.4 数据规范

1.4.1 病证和病名的规范 参照《中医内科学》[3]规范统一病名,并结合其他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4版)系列教材对病证进行归类。如“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归于肝胆病证的中风。

1.4.2 腧穴名称规范 参考《经络腧穴学》[4]和《针灸学》[5],对数据库中腧穴命名加以规范统一。如“上腕”规范为“上脘”,“太谿”记作“太溪”,“绝骨”统一为“悬钟”,“人中”转换为“水沟”等。

1.5 数据分析 结合数据筛选条件对条文进行统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归纳支沟穴针灸病症谱,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支沟穴病证谱及腧穴配伍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分析。

2 结果

严格按照文献筛选标准并进行数据规范后,本研究最终共纳入条文149条,涉及26本古籍,29种病证。对“支沟穴针灸处方数据库”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支沟穴临床适应证广泛,疾病种类上以脾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肢体经络病证为主,频次较高的病症为胁痛(25次)、便秘(18次)、痹证(11次)、暴哑(9次)、咳嗽(7次),具体病证见表1。

表1 支沟穴针灸病症谱分布

2.1 支沟单穴运用 支沟穴单用条文有28条,占条文总数的18.8%,共涉及8种病证,占病证总数的27.6%,在胁痛病中的运用次数最多,具体针灸病证谱详见图1。

图1 支沟单穴针灸病症谱

2.2 支沟配伍运用

2.2.1 病证谱 支沟的配伍使用条文121条,占条文总数的81.2%,涉及29种病证,具体病证谱见表2。其中支沟穴在胁痛、便秘、痹证病证中运用频次较高,可作为支沟穴配伍运用优势病证,尤以在胁痛中运用广泛。

表2 支沟配伍针灸病证谱分布

2.2.2 腧穴配伍规律

(1)配穴分析 通过频数统计,发现支沟穴共与99个腧穴配伍,累计使用401次。按腧穴所属经络综合分析后发现所选用腧穴分布于十四经脉中(表3),其中足阳明胃经腧穴以累计使用57次位居首位,其次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支沟最常见的配伍腧穴依次为足三里、章门、大陵、合谷、间使、曲池等。

表3 支沟穴配穴使用情况表

(2)优势病证腧穴配伍 腧穴的作用与腧穴归经及所处部位有关,故对支沟穴优势病证配伍腧穴进行分析(表4),发现胁痛配穴以多分布在胁肋部,以肝胆经腧穴为主;便秘配穴以胃经、肾经腧穴为主;痹证配穴以四肢部腧穴为主。充分体现了针灸近部取穴、辨证选穴,及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的取穴原则。

表4 优势病症腧穴配伍情况

3 讨论

3.1 支沟穴临床运用特点 支沟穴的病证谱提示支沟穴在脾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肢体经络病证的运用中较为常见,尤以胁痛、便秘、痹证3种病证运用更为广泛。

现代研究[6]发现支沟与照海配伍针刺可改善阴虚便秘患者的粪便性质、排便难度和生活质量。还有研究[7]通过针刺支沟、阳陵泉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发现其临床疗效优于抗病毒药物治疗,且有研究[8]表明针刺支沟对于疼痛改善的疗效亦较为显著。同时也有研究者对支沟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评价,发现针刺支沟穴在治疗高血压病[9]、脑卒中后痉挛状态[10]、肠梗阻[11]等病证中均具有一定疗效。

3.2 支沟单穴运用特点 支沟单穴运用仅能治疗8种病证,按频次排在前2位分别为胁痛、便秘。张智龙等[12]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评价电针支沟穴治疗气秘的疗效与安全性,发现电针支沟穴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结肠传输时间,降低开塞露和泻剂的使用率。关于针刺支沟穴的作用机制方面,有研究[13]运用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技术,对针刺支沟穴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作用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支沟穴对便秘治疗作用与大脑皮层的综合调控有关,认为针刺支沟穴具有中枢响应特征。但目前尚未开展单用支沟穴治疗胁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标幽赋》[14]中“胁痛肋痛针飞虎”和《针灸神书》[15]中“大便闭塞不能同,气上支沟阳有功”也与本研究得出的支沟单穴运用特点相吻合。究其原因,支沟穴属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三焦经“布膻中,散络心包”,膻中为气海,心包主血,三焦经与心包经互为表里,气血互用,因此针刺支沟能通过疏利三焦、调理经脉气血运行起到理气活血、推陈致新之功效。而中医理论认为胁痛、便秘两者究其病因病机皆与气机郁滞相关,如《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16]提出“气郁……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肤胁肋痛”,《金匮翼·便秘》[17]认为“气内滞而物不行”为便秘的主要病因,故单穴针刺支沟能有效改善胁痛和便秘。

3.3 支沟配伍运用特点 《针灸精义》[18]有言:“不知穴之配合,犹如癫马乱跑,不独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可知,腧穴配伍不仅能提高疗效,更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支沟穴配伍使用后的病症谱增加至29种,虽然腧穴配伍使用后其病证谱进一步扩大,但仍以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为主。配伍腧穴以足阳明胃经腧穴运用次数最多,其次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腧穴,最常配伍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章门、大陵、合谷、间使、曲池等。依据主治病证的不同,配穴选用亦存在一定差异。

3.3.1 胁痛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其病机多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发现在胁痛病证的治疗中,支沟穴常与章门、阳陵泉、期门配伍使用。

章门穴为足太阴脾经精气汇聚之募穴,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八会穴之脏会,故刺之能疏利肝胆气机,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合主逆气而泻”[19],刺之具有疏肝利胆,行气解郁之功,故有“胁痛只须阳陵泉”[20]之说。期门穴为肝之募穴,足厥阴、足太阴和阴维三脉之会,故刺之能理气活血、疏肝健脾。支沟穴作为三焦经之经穴,能调理本经气血运行,而三焦内连脏腑,外通皮毛,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能“主持诸气”,为气机运行之道路,故其与上述3穴配伍可条达内外、上下之气机,使气血得运,络脉和利,达到疏肝利胆,通络止痛之功效。且章门、期门二穴均位于胁肋部,体现了腧穴普遍存在的近治作用取穴,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21],同时上述4穴亦均于肝胆两经,说明配穴亦遵循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原则。

3.3.2 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留在肠道的时间增长,导致排便周期时间的增加,或周期虽然不长,但粪质干燥难以排出的疾病,或粪质虽然不硬,并伴有排便意图,但排便不顺畅。究其病机皆与大肠传导失司有关。朱莹等[22]分析近5年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提出将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支沟作为主要穴位并随症加减,有益于各穴位协同增效。分析结果显示:在便秘的治疗中,支沟与照海、足三里、天枢配伍运用更为常见。

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是阴跷脉经气生发之穴,刺之能滋阴润燥,生津退热,对便秘特别是因于阴虚津亏者有较好疗效,故《玉龙歌》[23]提出“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合穴主“逆气而泄”,故针刺足三里能升清降浊,化积行滞。而天枢穴居天地之气相交之中点,通于中焦,有斡旋上下,分清理浊,职司升降之功。支沟穴与上述3穴的配伍,意在调理三焦气机,促使胸腹之气上下沟通,应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意,使周身上下气机条畅,胃肠传导运化有序而大便通畅。但支沟所配伍3穴的意义亦各不相同,其中与照海配伍意在“润肠通便”,配伍足三里旨在“益气助便”,而与天枢的配伍实为“开闭通塞”,虽皆有通便之功,但其临床运用各不相同。支沟与上述腧穴的配伍治疗便秘,是从认识疾病的病机出发选穴,充分体现了“辨证选穴”的取穴原则。

3.3.3 痹证 痹证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表现,如《素问·痹论》所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病机为风寒湿等邪气痹阻经络,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分析结果表明支沟穴配伍腧穴以曲池、腕骨、委中为主。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其性善游走通导周身之气,由表达里,走而不守,长于宣气行血,搜风逐邪,通络利节,《针灸甲乙经》[24]言其主治“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躄痿痹”,故为调和气血,舒筋利节之要穴。腕骨为小肠原气所过和留止之手太阳经原穴,功善清热散风,舒筋活络,是治疗太阳经脉拘挛之证之要穴。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位居腘窝,其别名“血郗”[25],意指足太阳膀胱经之气血皆聚集于此,又如出入孔隙一般运行缓慢,故针刺能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促进经脉气血流通,正如《灵枢·经脉》所说,足太阳膀胱经“主筋之所生病”。支沟穴与上述3穴的配伍重在调气和血,通络止痛,对于痹证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结合上述分析,发现支沟穴配伍腧穴的选用皆与其所主治病证有关,腧穴选用需紧密贴合其所治病证之病机与病位,通过辨证、辨经相结合,远部取穴、近部取穴相配伍的方式达到最佳疗效。《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百病皆生于气”,《素问·六微旨大论》亦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脏腑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而各种疾病又与气机异常息息相关。支沟穴临床应用广泛也正是因为其能条达全身气机、疏利三焦,所谓“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顺则血和”。

4 小结

支沟穴临床运用广泛,胁痛、便秘、痹证是其临床优势病证。其配穴以多气多血之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其中配伍频次最高的为足三里。其临床运用皆与其调理周身气机之能息息相关。本研究基于古代文献,对支沟穴的病证谱和配伍运用规律进行研究,能够为支沟穴当今的针灸临床运用提供详实、准确的文献支持,但缺乏对现代临床支沟穴使用情况的探析。

猜你喜欢

腧穴条文三焦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论债法在民法典中的编写体例
旅途止泻按脾腧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则考义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法国拟立法禁止父母打小孩屁股
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现象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