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从阴引阳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效果观察

2021-04-21史静卉蒉潇飞黄佳颖陆烨庆吴小光东贵荣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4期
关键词:痉挛性进针偏瘫

史静卉,蒉潇飞,黄佳颖,陆烨庆,吴小光,东贵荣

(1.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80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主要是由于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导致其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使其发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所致[1]。有研究资料显示,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可降低其残疾率。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病患者实施针刺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因此,要根据此病患者病情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针刺治疗[2]。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观察采用从阴引阳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70 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1995 年版)中关于中风的临床诊断标准。2)经各项检查确诊其病情处于脑卒中痉挛期,且合并有单侧肢体功能障碍。其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严重的精神疾病。2)合并有意识障碍。3)不能全程配合本次研究。4)合并有恶性肿瘤。5)合并有多器官或系统的重大疾病。将这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传统方法组和从阴引阳法组。传统方法组患者的年龄为45 ~78 岁,平均年龄为(62.5±4.7)岁;其中有20 例脑梗死患者,15 例脑出血患者。从阴引阳法组患者的年龄为45 ~75 岁,平均年龄为(61.3±2.8)岁;其中有19 例脑梗死患者,16 例脑出血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等对症治疗。同时,对传统方法组患者进行传统针刺治疗,方法为: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取患者的肩髃穴、外关穴、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及足临泣穴为主穴。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根据其具体病情为其选择配穴。若患者具有肝阳上亢的症状,为其取太冲穴及行间穴;若患者具有肾阴不足的症状,为其取太溪穴、复溜穴及肾俞穴;若患者具有风痰阻络的症状,为其取风池穴、丰隆穴及公孙穴;若患者具有气虚血瘀的症状,为其取气海穴及膈俞穴。采用补法对患者的穴位进行中等强度的刺激,留针的时间为30 min,1 次/d,持续治疗3 周。采用从阴引阳法对从阴引阳法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方法为: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首先对患者健侧下肢的血海穴、足三里穴、丰隆穴及太冲穴进行针刺,再对其患侧下肢的急脉穴、阴谷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商丘穴、太冲穴、丘墟穴及照海穴进行针刺。然后,对患者健侧上肢的内关穴、外关穴、神门穴及合谷穴进行针刺,再对其患侧上肢的极泉穴、尺泽穴、内关穴、合谷穴、后溪穴、内关穴、神门穴及合谷穴进行针刺。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根据其具体病情为其选择配穴。若患者具有肝阳暴亢的症状,为其取双侧的风池穴;若患者具有风痰阻络的症状,为其取双侧的丰隆穴;若患者具有气虚血瘀的症状,为其取双侧的足三里穴及血海穴;若患者具有阴虚风动的症状,为其取双侧的太溪穴。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采用规格为0.25×40 mm 或0.25×60 mm 的针灸针对其穴位进行针刺。对患者头部穴位进行针刺时要快速、小幅度地捻转针灸针,并缩短取平补平泻法进针的时间。对患者头部的穴位进行针刺的方法为:用针灸针垂直对患者的穴位进行针刺,在到达其皮下帽状腱膜下后,将进针的方向改为与皮肤呈15 度角,不捻转针灸针,继续向里刺入约30 mm。在对患者的百会穴及太阳穴进行针刺时,在两个穴位的连线上快速地连刺4针,进针时要快速地捻转针灸针,捻转针灸针的速度>200转/min,捻转针灸针的时间为2 min,每间隔8 min 重复上述过程一次,3 次/d,以使患者产生酸、麻、胀、重感为宜,注意捻转针灸针时不要将针头拔出。对患者的体穴进行针刺的方法为:对患者的极泉穴进行直刺,将进针的深度控制在10 ~20 mm;对患者的尺泽穴进行直刺,将进针的深度控制在12 ~18 mm;对患者的内关穴向外关穴方向进行直刺,将进针的深度控制在8 ~15 mm;对患者的合谷穴向后溪穴方向进行透刺或后溪穴向合谷穴方向进行透刺,将进针的深度控制在15 ~30 mm;对患者的商丘穴向丘墟穴方向进行透刺,将进针的深度控制在15 mm;对患者的太冲穴向涌泉穴方向进行深刺,将进针的深度控制在15 ~30 mm;对患者的阴陵泉穴向阳陵泉穴方向进行深刺,将进针的的深度控制在30 ~40 mm;对患者的三阴交穴向绝骨穴方向进行深刺,将进针的深度控制在30 ~40 mm;对患者的阴谷穴向膝阳关穴方向进行深刺,将进针的深度控制在30 ~40 mm;对患者的急脉穴向环跳穴方向进行深刺,将进针的深度控制在10 ~15 mm。每次留针的时间为30 min,1 次/d。持续治疗三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根据量表的评分将其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46% ~100%;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45%;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7% 或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从阴引阳法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方法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3 结论

中医认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属于“经筋病”的范畴。西医对此病患者常进行对症治疗[3]。中医认为,肢体的外侧属阳,肢体的内侧属阴。可采用从阴引阳法、从阳引阴法治疗经筋病。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主要原则调节阴阳及补虚泻实[4]。治疗时,采用一针透刺的方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阴经和阳经上的穴位进行针刺,可达到从阴引阳及从阳引阴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过程中,对其病情进行辨证后选择其少阳经、太阳经、督脉、阳维脉、阴维脉上的穴位作为主穴及配穴,并改善了传统一针透刺的方法,采用3 ~4 针连续透刺的方法及快速捻转法对其头穴进行针刺,可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根据中医阴阳理论及相关学说,采用从阴引阳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可提高其肢体功能,改善其肌张力及运动功能障碍。笔者分析,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出现运动障碍与其协调能力有关。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的控制力及肌张力与其疾病的进展呈相关性。但其肌张力的大小不能作为评估其运动障碍的标准。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宜的方法及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以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及运动功能的重建。

综上所述,采用从阴引阳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痉挛性进针偏瘫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多档位便携针灸进针器的研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