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患者术后妊娠情况的影响

2021-04-21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4期
关键词:肌瘤出血量切口

徐 晶

(务川县人民医院, 贵州 遵义 564300)

子宫肌瘤是一种生长在子宫肌层的良性肿瘤。此病患者可出现月经量增加、白带增多、子宫增大、腹部有包块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子宫肌瘤患者还可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腹部疼痛、不孕或流产等症状[1]。进行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首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9 年8 月期间务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患者术后妊娠情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6 年1 月至2019 年8 月期间务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8 例子宫肌瘤患者。这128 例患者的纳入标准为:1)经腹部B 超检查被确诊患有子宫肌瘤。2)符合进行手术治疗的条件。3)年龄在18 岁以上。其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恶性肿瘤。2)合并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或输卵管堵塞。3)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4)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将这128 例患者分为研究组(60 例)和对照组(68 例)。研究组患者的年龄为23 ~39 岁,平均年龄为(31.09±3.48)岁。她们中有单发性子宫肌瘤患者21 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39 例;其子宫肌瘤的直径为2 ~11 cm,平均直径为(5.47±1.86)cm;其中有生育需要者有25 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4 ~37 岁,平均年龄为(31.26±3.19)岁。她们中有单发性子宫肌瘤患者24 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44 例;其子宫肌瘤的直径为2 ~10 cm,平均直径为(5.39±1.74)cm;其中有生育需要者有48 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 >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在患者的脐上、左下腹反麦氏点和右下腹麦氏点分别做一个1 cm、1 cm、0.5cm 和0.5 cm 的切口,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先探查子宫肌瘤的位置,然后观察子宫肌瘤的数目和体积。取适量的垂体后叶素,将其稀释后注射在子宫与肌瘤交界处。用单极电凝钩在子宫肌瘤凸起的部位做一个横向的电凝带,然后切开子宫的肌层,找到子宫肌瘤,对其进行剥离。对于体积较大的子宫肌瘤,可先将其粉碎后再取出。完成上述操作后,用可吸收线缝合子宫肌瘤腔和子宫的浆肌层,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关闭人工气腹,缝合手术切口。手术结束后,对于因子宫肌瘤较大而导致手术时子宫被穿透的患者,可给其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的治疗。使用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在患者的脐下正中处做一个5 ~10 cm 的纵向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分离肌肉,进入腹腔,使子宫充分显露。先探查子宫肌瘤的位置、数量和体积,然后阻断子宫肌瘤的供血血管,将子宫肌瘤提起并剔除。完成上述操作后,缝合子宫肌瘤腔和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用时、术中的出血量、住院的时间、并发症(切口感染、尿潴留、肠梗阻、盆腔粘连)的发生率、子宫肌瘤的残留率以及两组患者中有妊娠需要的患者其术后的妊娠率和足月妊娠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住院时间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的用时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住院时间的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住院时间的比较(± s)

组别 例数 手术的用时(min)术中的出血量(mL) 住院的时间(d)研究组 60 79.56±12.49 158.34±22.89 4.89±1.34对照组 68 93.28±15.07 242.87±30.52 8.06±1.58 t 值 5.564 17.536 12.154 P 值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子宫肌瘤残留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两组患者子宫肌瘤的残留率大体相当,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子宫肌瘤残留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中有妊娠需要的患者术后妊娠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中有妊娠需要的患者其术后的妊娠率和足月妊娠率均大体相当,P >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有妊娠需要的患者术后妊娠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患有子宫肌瘤是导致育龄女性发生不孕的常见原因。而通过手术切除子宫肌瘤,能够有效地改善受精卵的着床环境,从而提高子宫肌瘤患者妊娠的成功率。传统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一直是临床上切除子宫肌瘤的常用术式。该手术具有术野清晰的特点,但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较大,在术后恢复的时间长,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与传统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该手术对患者腹腔和子宫的破坏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2-3]。不过,有研究指出[4],临床医生在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过程中,若对子宫肌瘤的瘤腔缝合不牢固,或是在术中对子宫肌纤维的破坏较大,就容易使患者在术后发生子宫破裂。因此,切开肌瘤时选择子宫表面横切口,剔除肌瘤避免暴力,减少使用电 能量,尽量保护子宫肌纤维。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可有效地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减少其术中的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不会对其术后的妊娠情况产生较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肌瘤出血量切口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