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检测在胃癌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2021-04-21申辽辽

陕西医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胃部血浆血小板

申辽辽,贺 丽

(榆林市第二医院检验科,陕西 榆林 719000)

胃癌在全球范围内均较为常见,在全部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中占据首位,每年世界胃癌发病率约为17.60/10万[1-2]。我国是胃癌高发死亡地区,约占全球发病率人数的47%,且无论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占据全部癌症第2位,对国民身体健康危害性较为明显[3-4]。随着临床对胃癌研究的深入发现,高凝状态为促肿瘤细胞生长、转移与引起新生血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高凝状态下,患者血液流变学出现异常,最终造成局部凝血功能障碍,加快肿瘤细胞生长、浸润与转移[5-6]。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属于凝血相关血浆蛋白,可作为癌细胞与血小板黏附媒介,增加癌细胞和血小板之间的黏合附着,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及转移[7]。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是反映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发现该指标和肿瘤出现、发展与预后存在密切关系[8]。为验证血浆FIB、PLT水平检测于胃癌诊断、预后评估中的实践意义,现对此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接收的100例胃癌患者、100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胃癌组,胃部良性病变组,对照组。胃癌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38~75岁,平均(57.96±2.34)岁。胃部良性病变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37~76岁,平均(56.99±2.36)岁。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37~75岁,平均(56.89±2.31)岁。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测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空腹状态下4 ml静脉血,放于专用试管内。通过PT-der法,检测血浆FIB水平;借助血球分析仪,检测PLT水平。检查时间控制在2 h内。FIB正常参考范围值:1.8~3.5 g/L;PLT正常参考范围值:(125~350)×109/L。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血浆FIB、PLT水平与不同类型(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情况)胃癌患者FIB与PLT水平,并分析FIB、PLT最佳截取值。

2 结 果

2.1 三组血浆FIB、PLT水平比较 胃癌组FIB、PLT水平较对照组、胃部良性病变组高(P<0.05)。对照组、胃部良性病变组FIB、PLT水平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血浆FIB、PLT水平比较

2.2 不同类型胃癌患者FIB、PLT水平比较 两组不同病理类型患者FIB、PLT水平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远处转移状况患者FIB、PLT水平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患者FI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低分化患者PLT水平低于高分化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胃癌患者FIB、PLT水平比较

3 讨 论

胃癌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高发病率及病死率,且由于近些年来人们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发生率有所增加,并呈年轻化发展趋势[9]。现有研究表示[10],胃癌患者血液内中凝血物质含量显著增加,且肿瘤细胞分泌的促凝物质,导致机体凝血系统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凝血异常,特别是对晚期胃癌患者极易出现凝血异常及出血。临床研究发现[6],胃癌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通常呈血栓前状态,一些患者呈血栓形成状态。

FIB为一种血液内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以往研究认为其主要参与凝血反应,现有研究发现,其还与肿瘤发展与转移存在密切关系[11-12]。恶性肿瘤患者体内FIB水平增加的原因可能为肿瘤细胞抵达血液循环,和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促使血小板激活,实现细胞因子释放,引导肝细胞生成FIB。结合既往研究经验[13-14],可将FIB促肿瘤转移的机制归入以下几种:①由于血小板蛋白Ⅲa、Ⅱb复合物为FIB受体,因此肿瘤细胞可借助FIB和血小板生成较大聚合物,而被FIB与血小板包裹的肿瘤细胞,可逃脱免疫系统杀灭作用。②FIB分子为二聚体,主要利用二硫键连接,此结构促使其成为宿主与肿瘤细胞之间的桥梁,肿瘤细胞的FIB受体的高表达,协助靶器官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黏附。相关研究表示[15],肿瘤细胞转移是导致患者预后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约80%以上患者均是死于肿瘤侵袭、转移。虽然现阶段有大量的医学证据提示FIB显著增高可促进肿瘤转移,但该指标属于急性期反应蛋白中的一种,于感染及其他炎症反应时亦可出现增高现象,因肿瘤晚期可能伴有炎症反应,所以恶性肿瘤转移患者体内FIB水平增加可能也是由于炎症反应而致。

PLT属于血常规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现有研究已证实于肿瘤发生发展与转移过程中均有PLT的参与,目前临床已将其作为评估消化道肿瘤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16-17]。血小板具有促凝、黏附、分泌、聚集等功能,正常生理条件下,其数量通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当其质量与数量发生改变时,血液可呈凝血异常状态[18-19]。于血栓生成的大多阶段中,血小板皆具有参与作用,正常循环状况下,血小板呈静息状态,而其一旦激活,血小板释放与聚集功能会随之增强,活化血小板向凝血反应供给磷脂表面,血栓生成过程中,首先从血小板聚集及黏附阶段开始,而后活化血小板分泌活性物质,致使血小板聚集成堆,生成血小板血栓。除此之外,血小板在癌栓形成过程中也具有参与作用,最初,血小板对血流切应力产生抵抗作用,以获取肿瘤细胞,而后肿瘤细胞于不同作用机制下诱导和白细胞、血小板及其他血浆成分实施相互作用,生成癌栓。癌栓生成后,经其外部血小板表面黏附因子和已着床肿瘤细胞进行反应,间接或直接引导肿瘤细胞于靶位置定位、黏附。胃癌患者机体促凝机制随病情的发生呈不同程度增高,其中以血小板变化最为显著。肿瘤细胞能促使血小板激活,协助其聚集、黏附,部分肿瘤患者可发生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研究表示,单项PLT增加,提示存在隐匿性恶性肿瘤,而不明原因的PLT增加,可能属于肿瘤早期征象,因此,临床需增加对PLT水平检测的重视。目前,临床尚未明确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血小板增多机制,但促血小板异常增加为其主要原因。鉴于此,本文针对血浆FIB、PLT检测于胃癌诊断、预后评估中的运用价值进行探讨。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组血浆FIB、PLT水平和胃部良性病变组、对照组比,均明显较高。肿瘤细胞生长速度较快,为满足自身生长需要,会形成诸多新生血管,血供较为丰富。因此,较正常健康者,胃癌患者血浆内FIB及PLT水平普遍较高。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Ⅲ-Ⅳ期FIB、PLT高于Ⅰ-Ⅱ期,高分化患者PLT高于中低分化患者,T3-T4浸润患者FIB与PLT高于T1-T2浸润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FIB、PLT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远处转移患者FIB、PLT高于无远处转移患者。随着病程的逐渐增加,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增殖加剧,新生血管也会随之增多,而体内血浆FIB和PLT则会出现显著改变。因此,可通过观察FIB及PLT水平增高程度,来对患者病情进行相应评估。

综上所述,在胃癌诊断、预后评估中血浆FIB和PLT检测的运用,可起到良好参考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实践及推广。

猜你喜欢

胃部血浆血小板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胃部爱情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什么原因造成男人的肠胃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