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应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

2021-04-19符士楠易虹吴润坤马家伟

中外医疗 2021年3期
关键词:纤毛内窥镜嗅觉

符士楠,易虹,吴润坤,马家伟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肇庆 526000

慢性鼻-鼻窦炎属于慢性鼻窦化脓性炎症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患者通常会出现鼻塞、头痛、嗅觉障碍、脓涕等现象,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视力障碍现象,另外还会伴随头昏、失眠、乏力、记忆力下降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1]。近些年这一疾病发生率呈现出递增趋势,而且病因复杂,可能与自身因素相关,也可能与环境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变态反应、空气污染等,而且容易反复发作,使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针对这一疾病,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传统术式效果一般,而且容易出现复发现象,伴随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鼻内窥镜手术在这一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愈加广泛,逐渐取代传统手术方式,同时也取得良好效果[2]。该文于2018年8月—2019年8月方便择取该院诊治的138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应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138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6例,女72例;年龄34~58岁,平均年龄(44.18±2.52)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55±1.41)年;93例伴随鼻息肉,22例存在慢性鼻窦炎手术史,10例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22例存在变应性鼻炎病史;所选患者均伴随不同程度的嗅觉障碍、面部疼痛、头痛、鼻塞、鼻分泌物等症状。纳入标准:与《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诊断标准相符合。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过敏性嗅觉丧失患者;手术禁忌症患者;先天性嗅觉功能丧失患者。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CT扫描以及鼻内镜检查,并行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喷雾治疗,同时行以3 d的抗炎治疗,针对合并鼻息肉患者,需要摘除鼻息肉,所选患者均实施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式如下:选择仰卧位,稍微抬高头部,并行常规消毒、铺巾处理,之后以患者情况为准实施全麻或局麻,之后按Messerklinger术流程操作,先切除钩突,开放前组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处理上颌窦病变,以病变情况为准行以扩大蝶窦开口处理,或予以开放后组筛窦处理,开放额窦,使中鼻甲予以保留,将窦内病变物质彻底清除,包括脓性物以及黏膜、息肉等,若病变严重,则可局部切除中鼻甲部分,对中鼻甲基板予以保留,术后鼻腔填塞抗生素,术后第2~3天清理。

1.3 观察指标

①主要临床症状评分: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嗅觉障碍、面部疼痛、头痛、鼻塞、鼻分泌物等主要临床症状予以评估,评分为0~10分,评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②鼻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在术前及术后2个月,通过糖精实验法分别测定两组和计算鼻黏液纤毛清除率、糖精清除时间、鼻黏液纤毛清除率。③鼻内镜检查计分(Lund-Kennedy):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对黏膜水肿、鼻腔粘连、息肉、结痂等客观症状进行评估,评分为0~20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④嗅觉功能评分:通过嗅觉功能测试评分方法(CCCRC)评估,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评估,包括嗅觉识别和嗅觉阈值测试2个方面,评分超过6分为正常,5~6分为嗅觉功能轻度降低,3~4分为中度降低,2~3分为重度降低,0~1分为无嗅觉,评分越高嗅觉功能越好;⑤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消失,窦口经内镜检查显示为通畅状态,无脓性分泌物,黏膜上皮化,嗅觉功能无异常为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改善,窦口黏膜有小粒肉芽组织出现,存在部分脓性分泌物,黏膜上皮化相对完全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治愈+有效=总有效。⑥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涉及到粘连、鼻漏、眼眶淤血等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主要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从主要临床症状评分来看,相比于术前,术后患者嗅觉障碍评分(1.87±0.33)分、面部疼痛评分(0.80±0.10)分、头痛评分(0.66±0.13)分、鼻塞评分(0.66±0.11)分、鼻分泌物评分(0.81±0.08)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95、11.088、24.831、29.041、19.236,P<0.001)。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评分对比[(±s),分]

表1 手术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评分对比[(±s),分]

术前(n=138)术后(n=138)t值P值时间2.78±0.49 1.87±0.33 12.795<0.001嗅觉障碍1.81±0.75 0.80±0.10 11.088<0.001面部疼痛1.61±0.29 0.66±0.13 24.831<0.001头痛1.81±0.31 0.66±0.11 29.041<0.001 2.12±0.56 0.81±0.08 19.236<0.001鼻塞 鼻分泌物

2.2 手术前后鼻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对比

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鼻黏液纤毛清除率(8.99±0.62)mm/min、鼻黏液纤毛清除率(79.33±6.39)%明显提高,糖精清除时间(20.11±1.02)min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61、8.364、28.740,P<0.001)。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患者鼻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对比(±s)

表2 手术前后患者鼻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对比(±s)

术前(n=138)术后(n=138)t值P值时间6.22±0.51 8.99±0.62 28.661<0.001鼻黏液纤毛清除率(mm/min)25.15±1.04 20.11±1.02 28.740<0.001 70.33±6.25 79.33±6.39 8.364<0.001糖精清除时间(min)鼻黏液纤毛清除率(%)

2.3 手术前后Lund-Kennedy及嗅觉功能评分对比

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Lund-Kennedy评分(2.33±0.51)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52,P<0.001);与术前相比,患者嗅觉功能术后评分(6.78±0.44)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40,P<0.001)。见表3。

表3 手术前后患者Lund-Kennedy及嗅觉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3 手术前后患者Lund-Kennedy及嗅觉功能评分对比[(±s),分]

术前(n=138)术后(n=138)t值P值时间4.22±1.11 2.33±0.51 12.852<0.001 6.15±0.23 6.78±0.44 10.540<0.001 Lund-Kennedy 嗅觉功能

2.4 临床疗效

术后治愈患者93例、治疗有效患者25例、治疗无效患者20例,总有效率为85.50%。

2.5 术后并发症

1例出现粘连现象,发生率为0.72%,1例出现鼻漏现象,发生率为0.72%,1例出现眼眶淤血现象,发生率为0.7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7%。

3 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属于耳鼻喉科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近些年这一疾病发生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3]。这一疾病在各个年龄段中均可发生,所以相关治疗研究也比较多,另外大部分患者伴随鼻息肉,使治疗难度增加,单纯药物治疗,尽管可以避免手术造成的损伤,但也存在起效慢、疗程长等问题,无法与患者实际临床需求相适应[4]。伴随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鼻内窥镜技术在耳鼻喉科手术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同时其疗效也得到广泛认可[5]。据相关研究指出,鼻内窥镜手术不仅手术视野清晰,而且容易有效清除病灶,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6]。同时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不会影响患者鼻道黏液纤毛清除能力,可以保证鼻部功能[7-8]。同时也有学者指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可以使患者嗅觉功能得到改善[9-12]。

该次研究中,通过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结果发现,相比于术前,术后患者嗅觉障碍评分(1.87±0.33)分、面部疼痛评分(0.80±0.10)分、头痛评分(0.66±0.13)分、鼻塞评分(0.66±0.11)分、鼻分泌物评分(0.81±0.08)分均降低(P<0.05);相比于术前,术后患者鼻黏液纤毛清除率(8.99±0.62)mm/min、鼻黏液纤毛清除率(79.33±6.39)%明显提高,糖精清除时间(20.11±1.02)min均缩短(P<0.05);相比于术前,术后患者Lund-Kennedy评分(2.33±0.51)分明显下降(P<0.05);相比于术前,术后患者嗅觉功能评分(6.78±0.44)分明显提高(P<0.05);由此可见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效果确切,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安全性良好。鼻内窥镜手术可以利用鼻内窥镜,使手术视野增加清晰,以便于彻底地清除病灶[13-14]。鼻内窥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方式,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创伤,鼻内窥镜镜头细小,不仅有良好照明效果,而且通过多角度硬内窥镜,保证操作灵活性,可以放大500倍,对鼻腔、鼻窦病变予以清晰地观察,使手术精确性得到保障,减轻手术对鼻腔造成的损伤,将阻塞病变组织有效清除,对鼻窦通气功能的重新建立有利,可以有效保留鼻腔正常组织结构,还可以使鼻腔生理功能得以保留,避免术后复发[15-16]。鼻内窥镜手术操作在鼻腔内进行,不需要在鼻部、面部开刀,使面容得到保护,使患者美观需求得到保障,对术后康复有利[17-18]。鼻内窥镜手术可以使鼻腔引流功能、通气功能得到改善,将鼻窦内炎症组织消除,使鼻黏膜肿胀等症状得到改善,使手术效果提高[19]。

临床中,现阶段鼻内窥镜手术已经发展成为治疗鼻科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之一,但鼻内窥镜手术视野小,加上局部解剖相对复杂,标志形态与解剖变异有很大差异,所以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一定影响。该次研究显示所选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50%。在屈凤勤[20]研究中,实施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8%,这与该次研究结果相近,可见鼻内窥镜手术效果确切。同时也有相关临床研究指出,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症状、发病原因、病理以及预后有一定差异,特别是伴随鼻息肉患者,通常会出现基底膜增厚或水肿现象,进而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加重黏膜病变。手术治疗可以彻底清除鼻腔内病变组织,使患者通气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对黏膜形态恢复以及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但术后需要定期换药,以便于对新生病变组织进行有效清理,为患者转归创造良好条件。从总体上来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可以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但也需要注意术后相关因素的影响,使临床效果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鼻内窥镜手术的实施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还可以使鼻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得到改善,提高嗅觉功能,另外还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纤毛内窥镜嗅觉
内耳毛细胞静纤毛高度调控分子机制
初级纤毛与自噬的关系研究进展
初级纤毛在常见皮肤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车祸撞没了嗅觉 怎么赔?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
大鼠肾小球发育过程中足细胞初级纤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