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 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2021-04-18静丽贤吴尚卓王佳雯

科技风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

静丽贤 吴尚卓 王佳雯

摘 要:新时代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服务社会发展为使命。大学生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职业胜任力的养成至关重要。高校必须要融合社会需求,合理定位,明确目标,积极探索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之道;要充分依托优势,改革创新,坚持用新时代教育理念指导办学,以胜任力为导向,构建三注重、三强化、三延伸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促进人岗提前预热,以期更好实现教育功能,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要完善措施,强化保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满足社会服务功能,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呼唤。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高质量就业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人才支撑。这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同比增长40万。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招聘需求大幅下降,就业进程整体延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精中取优。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面临当前就业形势,加强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都有可雇佣性,适应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发挥高校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合理定位,明确目标,探索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之道

我國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提升就业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追求高质量就业既是劳动者的自然需要,也是美好生活的经济基础,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借鉴张小诗、于浩关于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高校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具有较高的个人工作满意度,服务国家和地方需要,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贡献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匹配。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着同源关系、反馈作用和推动作用[2]。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必须对接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就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学校在目标定位、培养理念、要明确国家和社会需要,充分结合学校特色,依托地方优势,精准定位行业需求,优化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积极探索高质量就业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

(一)以胜任力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毕业生是否具备职业胜任力是成功就业的关键。通过查阅文献关于职业胜任力的文章更多地集中在基于胜任力加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以此提高就业质量。McClelland将胜任力定义为是指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3]。Kochanski(1997)、Sparrow(1997)等进一步指出,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技能和知识等关键特征[4]。培养具备职业胜任力的人才称为高校的首要任务。依托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目标,精准定位,以提升职业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础,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和较高的科学素质,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的拔尖人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为国家输送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深入思考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理念上形成共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高质量培养。无论从新时代教育历史方位上观察,还是从新时代教育实践中审视,准确把握高质量人才的内涵价值、核心要素等,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有政治追求、社会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是新时代教育的历史责任和重要使命[5]。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与当前高质量人才需求相匹配。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在培养理念上行成共识。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用理想指引人生方向,用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把思想教育作为培养之根。二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等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应按照意识培养——认同提升——站位提高的工作导向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三是知识的积累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核心要素,优化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与提升专业知识能力水平,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必须加强学习,锤炼过硬本领,提升职业胜任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五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强化学习实践,努力提升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素质能力。将此作为工作的基本遵循,推动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跃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

二、依托优势,改革创新,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学校办学优势,以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地方、辐射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培养思路,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坚持用新时代教育理念指导办学,构建三注重、三强化、三延伸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胜任力,促进人岗提前预热,以期更好实现教育功能,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三个注重。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三个注重契合了社会对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需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统一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习的过程是行,学习的目的也是行。所以秉承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践中的原则,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学校在培养方案设计、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第二课堂实施等环节,要充分考虑学习最大的目的就是自我提升、指导实践,以更好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同时教育还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做到人尽其才。

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培养。麦克利兰认为胜任力模型是“一组相关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他们影响着一个人工作的主要部分、与工作绩效相关、能够用可靠标准测量和能够通过培训和开发而改善”。[6]本文认为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指大学生从事某项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总和,也就是具备的胜任力与职业要求相匹配。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知识储备非常重要,采用“3+2”结构的培养模式,“3”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2”是个性化课程和第二课堂课程,形成了“通中有专、专中有通、通专结合”的教学培养新模式,打牢知识功底。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实施三全育育人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坚持以学生社会素质培养为基础,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人才培养、协同育人积极对接社会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共赢。

鼓励将课堂延伸到生产实践基地、将实验室延伸到企业、将教师培养延伸到社会,建设产教融合、校地共生、协同育人的培养之路。加强高校同企业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融合,共同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过程培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促进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开放办学,进一步强调“深入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积极构建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创业就业基地、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創造机会让更多得教师深入实践一线,了解相关专业社会需求,促进教学讲授更接近实际,在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培养方面更具专业性和时效性,使学生了解自身相关专业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逐步走向卓越。

三、完善措施,强化保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一)树立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的时代理念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7]。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新时代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提高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使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的迫切性更为突出。

高等教育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既离不开自身内在的精神动力,也离不开外在的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机制和措施。人才培养回答了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不断更新职业胜任力培育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服务功能,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呼唤,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目标。

(二)改革培养机制,推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

推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解决用人单位招聘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难和学生就业难等瓶颈问题[8],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培养体制和就业机制,以推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提升,培养更多的优秀高质量人才,满足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以保障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与抱负。在培养体制上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培养要突出专业性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充分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突出职业能力的要求,要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做好岗前预热和后续能力补充提升。在就业机制上,加强顶层设计,聚焦能力,保证质量,树立大局意识,校企对接,积极为学生挖掘优质企业,专业对口岗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断向着“高就业率、高质量就业、高满意度就业”的目标迈进。

(三)加强保障机制,支撑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加强机制建设支撑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养成。课程体系与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形式。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遵循课程体系要有力地支撑毕业生胜任专业岗位的要求,使得毕业要求具备的思想、政治、知识、能力、素质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之中;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融入创业类竞赛模拟实践、就业类的实践、专业能力提升、校企平台、拓宽实践平台,要清楚地看到课程与学习成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对毕业要求的贡献。教学实施要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邀请企业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讲座,了解生产一线实情,培养学生转化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素养,带学生走出去,亲临企业,更真实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部分,在充分考察理论知识的同时,改革考查形式,加入模拟实战环节,充分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邱玥.高质量就业应成为就业优先的重要内涵[N].光明日报,2020-12-11(05).

[2]张小诗,于浩.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内涵[J].现代教育管理,2016(7):115-119.

[3]Spencer,L.M.,McClelland,McClelland,D.C.& Spencer,S.(1994).Competency assessment methods:History and state of the art.Boston:Hay-McBer Research Press.

[4]周姗姗,徐艳晴.行政管理类专业次学生职业胜任功问题分析以海南大学为例[J].社会调查,2016(9):32-33.

[5]苏伟.高质量人才的四个标准[N].大众日报,2018-04-04(04).

[6]郑美群,孙淑梅.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120-124.

[7]郑文涛.用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法[N].经济日报,2018-07-13(07).

[8]王红雨,闫广芬.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及发展诉求研究[J].决策参考,2017(13):74-7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200603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静丽贤(1985— ),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